APP下载

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研究

2021-01-27万陈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融合

摘要: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必要举措。本文结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内涵,阐述新闻传播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并介绍媒体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对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科学精神和新闻素养的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引领作用。最后,从整体规划、反馈机制建设等方面介绍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228-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发挥合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要求[1]。

一、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开展课程思政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新闻传播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学科方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新闻传播从诞生之初就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不仅能够传递资讯、反映社会发展现状,也是党和政府对民众进行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观是中国新闻传播工作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

新闻传播具有政治教育功能,与国家的政治方向密切相关[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4]。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开展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中,是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本质要求[5]。

(二)课程思政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是新闻传播行业的预备人才。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报道工作中的主体,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和技术加工来完成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的报道视角、采用的表达方式将直接影响舆论导向。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并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和准则,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实践性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寻找作为新闻工作者角色定位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的过程,还是通过作品影响其他专业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引领,指导学生逐渐形成对道德的认知,对职业属性的感悟,并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周而往复的过程,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

(三)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推动认识的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需要必要的物理条件和承载物质,学生对知识和价值理念内化吸收的过程,以及逐渐转化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也需要借助媒介和平台。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等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具有实践属性,也具有信息属性、文化属性和舆论属性,是培养学生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主阵地,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全媒体立体式报道的技术和方法。同时,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作品本身也具有宣传作用,能够向外界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因此,在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中,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作为教育主体也通过在实践教学中所完成的新闻作品教育他人。学生作品中传递的信息是课程思政教育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果在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扩展,有利于教育成果的进一步扩大。

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闻对意识形态有宣传和引导的作用,新闻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7]。校园的舆论主要通过校园媒体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学校的理念和规定,社会和校园新闻事件等[8]。校园媒体不仅是学校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载体,也是培养新闻人才的主要实践平台。校园媒体等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担负着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责任,也承载着学校舆论宣传的功能,是弘扬正气、宣传正能量的核心平台,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政治立场的有效载体。

二、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特殊意义

(一)职业精神维度

精神指的是人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职业精神是一个行业中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要树立社会主义新闻职业精神,关键在于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看待新闻工作,来认识新闻现象[9]。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氛围的重任,因此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和职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精神在观念层面指引着新闻工作者的行为模式,影响着新闻的内容和传播形式。职业精神的内涵虽然是价值层面的,但职业精神的形成过程是实践性的,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人或事物的普遍认知和统一的准则。职业精神与行业定位紧密相关,所有新闻媒体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0]。因此,新闻传播行业的职业精神,不仅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奉献、求实等基本情操,还要具备新闻行业赋予新闻工作者特有的道德品质、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政治觉悟,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的尊重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培育都是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协同推进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才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中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供了价值引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律,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同时,在实践活动特别是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践活动中,结合工作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职业规范和行业准则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有机会践行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责任感。

(二)专业技能维度

融媒体背景下,面对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如何从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考验的就是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媒体融合背景下,对新闻工作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拥有新闻主题捕捉能力、新闻采写能力,还要拥有跨平台的编辑能力。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业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作为一种非功利化的价值观念,学生需要在正确的思想理念的引导下,才能够得以锤炼、养成,并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和发扬。实践教学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平台,以及亲自编辑完成作品的机会。在这个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追求真理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作风,这些品格都是提升专业技能的动力源泉。通过思想引领和指导,学生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激发内在向善的品格,磨炼意志,从而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三)人文素养维度

随着国际舆论环境日益复杂,要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传播影响力和竞争力,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交流、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理解、提炼、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实践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和接受、弘扬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在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是至关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样,都希望通过价值引领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2]。在实践教育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有效发挥二者的合力,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11]。

三、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关键举措

(一)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能力和素质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是学生不断接受外界知识并逐渐内化吸收的长期的过程。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需要制定具体的课程思政实施计划,从长期的、整体的视角进行规划,并从系统的视角整体考虑实践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等[12]。

从实践课程思政管理的过程来看,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需要由“点、线、面”等元素共同构成,由点到线再到面,以实现课程思政质量的螺旋式上升。“点”是指从方位而言,实践课程思政教育要设置多个质量控制点,这些控制点既是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关键节点,也是观察学生反馈的评价点,作为具体坐标监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线”就时序而言,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布设要贯穿实践课程始终,构成连续的教育过程;“面”从空间维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实现所有实践课程的全覆盖。

(二)拓展融媒体实践教学平台的育人功能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多数是以讲授为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机等智能终端的逐渐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自主化、多样化,也更碎片化。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融合了各种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理念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载体以及更为可靠的技术保障。要借助融媒体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微信推送等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要进一步开放新闻传播实验室等实践场所,鼓励各院系、各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合和协同,以便更多专业的学生有机会运用融媒体实践平台完成自己的思想宣传作品。同时,要提升融媒体实践教学平台的摄像机等物质资源的共享率,使更多学生可以从中受益。

(三)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評价及反馈机制建设

要保障并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就需要建立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以判断课程的实施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理论课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具动态性,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是在课程“运动”过程中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动态的课程思政评价和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达成度去审视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评价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是最终目标。要充分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同阶段各个子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生对实践教学中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接受度。教师要根据教育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并进行动态调整,以更好地设计改进思政教育过程,用更有效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中。

四、结语

新闻宣传工作首要的是解决好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保持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正确。新闻传播专业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的新闻传播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中,并作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思想引领,不仅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能力、品德和政治素质的提高。要在开展好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F/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 t20181017_351893.html,2018-10-08.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F/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9/c64094-28936173.html,2016-12-09.

[3] 沈正赋.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J].现代传播,2016(5):1-7.

[4] 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贡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19,126.

[5] 吴敏苏.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定盘星”[EF/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 cn/n1/2016/0419/c40531-28285584.html,2016-04-19.

[6]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7] 彭湘蓉,李明德.移动传播时代新闻话语创新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J].中州学刊,2017(2):162-166.

[8] 于凤静,何长文.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当代传播,2009(1):72-74.

[9] 郑保卫.简论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J].新闻战线,2004(5):32-34.

[10] 楊保军.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及其基本关系[J].新闻大学,2017(4):18-25,40,146.

[11] 曲升刚.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J].传媒,2020(9):81-83.

[12]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28-29.

作者简介:万陈芳(1983—),女,湖北荆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