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30年国内康复景观研究现状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1-01-23游礼枭易军红张绿水

江西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景观康复研究

游礼枭,易军红,刘 牧,张绿水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330045,南昌)

0 引言

康复景观(Therapeutic Landscape)是与治疗或康复相关的景观类型,指那些被与治疗或康复相关的物质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环境所包围的场所,它们以能达到身体、精神与心灵的康复而闻名[1]。康复这个词意味着具有恢复或保持健康的能力,与景观或花园这些词结合起来就得出能恢复或保持健康的环境的概念[2]。健康不仅仅意味着不生病,而是指人们的生理机能及精神状态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康复景观就是通过参与者与其产生有效互动,以此来维持参与者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健康效能,并产生促进作用,提升参与者的健康与福祉。康复景观涵盖的景观类型广泛而多样,可以存在于园林绿地之中,也可以衍生于具有疗养性质的景观之中,其类型包括康养花园、疗养花园、康复花园、疗愈花园、复健花园、冥想花园、园艺疗法园等。康复景观之中,物理和建筑环境、社会条件和人类感知结合起来,产生有利于治愈的环境和氛围[3]。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将进入新公共卫生发展阶段,社会对公共健康的关注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学科在改善公共健康和疫情防控中将发挥重要作用[4],人们对康复景观的研究热情也被再度点燃。基于此,本文通过系统收集康复景观研究的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康复景观规研究知识图谱,梳理出1990—2019年间国内康复景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康复景观”“康复花园”“园艺疗法”等9个词汇为主题词,199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为时间区间,在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检索得到1 213篇中文研究文献,人工剔除会议论文、报纸、专利、标题不符等相关性较弱的文献,最后获得1 064篇有效样本文献。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用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根据文献引文与被引文的关系,挖掘引文空间的知识聚类和分布,并且提供其他相关信息的合作和共现分析功能,从而方便研究者获取其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5]。由于Citespace在处理海量文献数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加之该软件操作简单、可视化清晰,因此成为研究者广泛使用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

本研究将1 064篇样本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并进行处理,其中Time Slicing设置为1990—2019,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Pruning区域勾选“Pruning sliced networks”,Node Types区域根据研究需要分别勾选“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其他区域为默认值,运行合成可视化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发文量与时间分析

从图1可知,近30 a我国康复景观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90—2007年为康复景观研究的萌芽期,康复景观虽然在1990年就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此时学术界对其关注度不高,总发文量较少。2008—2014年为康复景观研究的形成期,发文量逐年递增,年均发文量达到49.5篇,发文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9.8%,表明研究者逐步重视康复景观相关研究。2015—2019年为康复景观研究的发展期,发文量显著攀升,年均发文量高达155.6篇。特别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之后,其发文量增长速率明显加快。由图1可知,国内康复景观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近30 a来康复景观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持续关注,康复景观已经成为国内风景园林学术界的重要研究热点。

图1 1990—2019年康复景观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

2.2 研究机构分析

分析研究机构有助于探查康复景观研究领域的前沿机构。利用Citespace软件,Node Types区域勾选“Institution”为节点类型,运算绘制研究机构可视化知识图谱(图2)。图谱中节点的字体大小表示发文量的频次,连接线的粗细表示合作关系的强度:字号越大,发文量越高;连接线越粗,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越密切。如图2所示,图中节点松散,节点总体连线极少,说明康复景观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其中,研究机构合作较为密切,合作发文量较高的主要有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和浙江诚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等。总体而言,高等院校是康复景观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但也有不少医疗机构、设计公司投身康复景观研究。同时,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受地域因素影响较大,未能真正形成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图2 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2.3 发文作者分析

分析作者合作网络有利于探查康复景观研究领域中核心作者的合作关系及紧密程度。在Citespace软件Node Types区域中勾选节点类型“Author”,运算绘制作者合作可视化知识图谱(图3)。从图3可以看出,节点总体呈现多而分散的状态,表明大多数作者间的合作无关联性。同时可以看出,国内康复景观研究的核心作者形成了5个发文量较高的学术团体:即由清华大学的李树华等组成的园艺疗法研究团体;由浙江农林大学的金荷仙等组成的康复花园、养老机构及植物景观对于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团体;由南京林业大学的季建乐等组成的医疗机构景观、养老机构景观对于人体康复影响的研究团体;由南京军区鼓浪屿疗养院的冯瑞华等组成的景观疗养提高疗养质量的研究团体;由河北农业大学的张培等组成的园艺疗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团体。总体看来,康复景观研究领域作者间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多为同一机构内的合作,缺乏跨地域、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学术共同体。

图3 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2.4 发文期刊分析

对检索到的国内文献进行期刊来源分析,提取发文量排名前10名的期刊,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相关文献大多集中发表在风景园林、康复医学、农林科技类期刊,且发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总体偏低,仅《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广东园林》的影响力较大,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

表1 研究文献分布期刊统计表

3 研究热点与主题分析

3.1 研究热点分析

高频关键词代表着研究热点,多个关键词同时出现被称为关键词共现。对关键词共现产生的中心性进行分析,可以说明关键词对研究发展所起的控制作用,进而判断研究热点[6]。在Citespace软件Node Types区域中勾选节点类型“Keywords”,运算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知识图谱(图4)。图中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节点越大,频率越高,与主题的相关性就越大;节点的颜色深浅代表相关研究的时间远近,颜色越深,表示研究的时间越近;颜色越浅,时代越久远。总体来说,康复景观研究领域关键词间的关联强度较高,研究分支发散。在Citespace中,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提取中心性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表2),可将其归纳为3种类型。第1种类型的关键词是“园艺疗法”“康复景观”和“康复花园”。作为康复景观相关研究的统领关键词,其内容上学科融合、涉及面广泛;形式上研究手段丰富多样。其不仅是研究重点,还辐射出“疗养院”“医院”等关键词,因此中心性和频次都较高。第2种类型的关键词是“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和“风景园林”。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持续提升,园林绿地促进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第3种类型的关键词是“老年人”和“园艺活动”。这类关键词体现了康复景观的受众和具体活动类型,使得康复景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其促进健康功能。虽然这类关键词中心性及频次相对较低,但其是拓展康复景观相关研究的重要节点。

图4 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

表2 高频关键词中心性排序表

3.2 研究主题分析

时间线视图主要侧重于勾画聚类之间的关系和某个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并给每个聚类赋予合适的标签[7]。在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基础上,通过聚类算法生成知识聚类,然后点选“Show Terms by LLR”对数似然率算法,再选择Control Panel面板“Layout”中的“Timeline View”生成高频关键词聚类时序图谱(图5),以此来表征康复景观的研究主题。图谱中平行轴线代表不同聚类,序号数字越小,表示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节点大小同样代表关键词频次,节点位置代表关键词首次出现;节点颜色从浅到深的变化,表示关键词随时间从早期到近期的共现关系。

图5 高频关键词聚类时序图谱

根据高频关键词聚类时序图谱,可将康复景观研究归纳为康复景观的健康效益研究、康复机制研究、适用人群研究和康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四大主题。

3.2.1 康复景观的健康效益研究 康复景观的健康效益研究主要围绕健康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等3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康复景观通过提供休闲娱乐场地,鼓励市民进行健身锻炼,进而降低参与者发生部分慢性疾病的风险。康复景观不仅有助于参与者消减心理疲劳、缓解压力,还可以通过创造和增加社会资本来提高居民的社会健康水平。李树华归纳了园艺疗法对人们精神、身体以及技能诸方面的功效[8],论证园艺疗法对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修美玲等通过测定实验前后老年人的情绪、脉搏和血压变化,证明园艺操作活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9]。季建乐等通过设计营造医疗场所中有益身心健康的康复景观,探索医疗场所绿地的康养功能[10]。陈璐瑶等从社区绿地对人群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的促进作用角度,证实良好住区绿地环境是缓解住区居民健康的有效途径[11]。相关研究发现城市绿地有利于增加社会联系及社会接触、提高社会资本,从而使个体可以更加容易地从社会网络中得到信任与支持,克服个人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健康作用。不仅如此,对于康复景观的保健作用[12-14],园艺治疗功效[15-17],促进身心健康[18-21]等相关研究也日趋深入、丰富,反映康复景观研究主题正不断拓展与完善。

3.2.2 康复景观的康复机制研究 根据对样本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康复景观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机制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即促进体力活动、舒缓精神压力和减轻精神疲劳。相关研究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康复景观如何缓解参与者的压力和改变他们的情绪,进而促进人们的健康。李树华在国内首次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22],参与者通过园艺操作不仅能够促进体力活动,还可以减缓心跳速度、改善情绪、减轻疼痛,对病人康复具有很大的帮助而无任何副作用[23]。余洋等通过分析绿色空间内体力活动的健康效用,探索公众健康与绿色空间设计的联系[24]。段艺凡等通过探索康复景观中五感体验与人们健康的关联性,探讨了如何营造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的绿地环境[25],达到舒缓精神压力的作用。张高超等通过对压力目标人群的康复实验,证明了纳卡地亚康复花园具有明显的康复作用,实验人群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有显著改善[26]。黄蔷薇等通过运用园艺疗法对住院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对照实验,论证了园艺疗法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具有明显改善作用[27]。郭富要以杭州3家疗养院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植物景观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证实了植物景观能够降低消极情绪、减轻精神疲劳,从而改善人体健康[28]。相关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够降低个体的心理易感性,使个体更好地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29]。

3.2.3 康复景观的适用人群研究 本研究主题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康复景观的适用人群,探讨了不同类型人群对康复景观的需求差异,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发挥康复景观的健康效益。孙晶晶以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外环境影响儿童病患心理特征变化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儿童患者对于环境的感知和需求更加特殊和敏感[30]。张加轶等从自闭症儿童的诉求角度出发,提出康复花园、园艺疗法是传统疗法的有益补充,构建了新型儿童自闭症康复花园辅助治疗模式[31]。梁广东等通过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证了园艺疗法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32]。刘博新通过对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相关实验,证实了庭园活动能够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且景观空间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康复效果[33]。刘睿琦等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文献,验证了康复花园对阿尔茨海默症的预防、情绪干预和心理治疗具有显著的辅助疗效[34]。此外,有关亚健康人群[35-36]、残疾人士[37]、精神疾病患者[38]等康复景观受众人群的研究正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3.2.4 康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康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主题大多是从园林绿地促进人体健康效益角度出发,结合各类人群的行为特征、绿地需求,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与策略。张文英等通过归纳总结康复景观的理论及实践,提出康复景观的循证设计[39]。郭庭鸿等总结出由“探寻证据,运用证据,总结成果”3个环节组成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过程[40],从而为康复景观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基础。崔晓燕提出安全性原则、空间和设施丰富性原则、可见性原则、舒适性原则、亲和性原则等康复景观设计原则[41],用以指导康复景观设计实践。赵晶等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选址、空间营造和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出发,探索其对于现代医疗机构景观设计、改造提升等的启示作用[42]。刘志芬认为对于综合医院,科学而人性化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人体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健康效益[43]。邢彩霞从保健植物景观营造方面探究医疗园林的规划设计理论[44],王俊以养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现代养生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45]。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康复景观规划设计及优化策略的探索内容复杂多样,涉及面广,融合了植物学、康复医学、环境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现了康复景观研究的全面性、创新性和融合性。

4 研究趋势与展望

4.1 研究趋势

通过对国内1990—2019年间的1 064篇康复景观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该研究领域呈现以下2个趋势。

4.1.1 研究内容由单一转向多维 从关键词和研究主题来看,康复景观研究涉及的研究内容由早期的单一转向为多维。早期研究是以“园艺疗法”“康复花园”等关键词为引领,展开对老年人、养老机构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者对康复景观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受众不再局限于老年人,陆续开展了对儿童、亚健康人群、精神疾病患者等受众的研究;研究场地也逐渐由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康复花园向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医疗机构附属绿地等扩张;研究也不局限于仅关注场地的景观设计,并引入植物学、康复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研究维度正逐渐扩展。

4.1.2 研究方法由定性转向定量 从研究机构和研究内容来看,康复景观的研究方法由早期的定性分析转向为更加科学、直观的定量分析。由于统计学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也从早期的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转向借助先进仪器(如电子血压计、脑波测定仪)和辅助软件(如SPSS、SAS),再通过数据构建模型(如Rayman模型、Kano模型、POE分析法、IPA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使得研究更加具有实证性、客观性、明确性和科学性。

4.2 研究展望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持续提高,康复景观正受到越来越多群体的关注。探索康复景观是何物、在何处、对什么有益以及如何设计和营造高效的康复景观,始终是康复景观研究领域最本质、最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结合高频关键词的变化、社会科技的进步、风景园林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笔者预测以下2个方面将成为今后康复景观的研究热点。

4.2.1 以先进技术和实验手段为着力点,探究康复景观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机理机制 城市绿地具有美化城市外观、改善生态环境、游憩文教等直接功能,但其促进运动、调节人们身心健康的间接功能却未引起足够重视。深入探究康复景观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机理机制,有利于推广普及康复景观理念,提高康复景观影响力。

先进的观测手段、科学的仪器设备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者探究康复景观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的效能和机制,从而为康复景观规划设计奠定理论基础。为避免由于研究对象的个体偏好和限制(如经济状况、教育背景等)而导致的研究结果偏差[46],研究方案可以采用实验对比方法[47-48],或使用生理多导仪和脑电仪等先进仪器,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精确衡量康复景观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使研究结果更加精准[49]。

4.2.2 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口,创新康复景观的研究视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的发展,将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念融合到康复景观研究之中,深层次挖掘康复景观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畴,既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又符合新时代的创新要求。

将更多相关学科融入康复景观研究当中,有利于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创新康复景观的研究视角。如结合景观生态学,构建康复景观环境评价体系[50];结合康复医学、康复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探究康复景观设计新理论、新方法[51],进一步丰富康复景观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景观康复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景观别墅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