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渔业船作业环境分析

2021-01-21侯瑞剑

船舶 2020年6期
关键词:渔获大陆架渔场

刘 巍 侯瑞剑

(1.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大连116001; 2.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大连116113)

引 言

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海洋大开发,我国沿海承载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规模的填海造陆,石油、化工和冶金等企业在沿海地区发展,沿海港口群和核电的建设以及大规模的挖、采海砂等对海洋栖生物环境和生物资源乃至海洋生态链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的系列性枯竭和物种品种的退化[1]。虽然目前我国水产品的产量和贸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近些年来,近海渔业资源受到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影响,我国的捕捞量已持续处于“零增长”[2]。为了实现我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保护近海传统渔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深海和远洋捕捞,“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已成为中国渔业的一种选择。同时,发展远洋渔业对于拓展中国渔民生产空间、增加渔获、参与全球海洋资源分配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南海渔业资源丰富,鱼类品种多样,约有2 060种。据估算,南海渔业资源潜在渔获量约为246~281万吨,是目前我国海洋渔业最具开发潜力的海域。

鉴于南海渔业的经济价值,一些周边国家侵占我国渔业资源和侵犯我国海洋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对我国南海渔业资源及时进行保护与合理开发利和,积极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已刻不容缓。当前,我国的远洋捕捞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相关装备制造业也不发达,高端装备依赖进口[3]。如何提高我国的远洋捕捞能力,以及如何充实和健全我国的高端远洋捕捞船队,是国家重点研究的问题[4-6]。本文将通过研究分析南海渔场的海况环境和资源分布等,从多方面为相关渔业船的设计提供依据。

1 南海海域海洋环境研究

1.1 地理位置

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是东亚陆缘面积最大、位置最南的边缘海。北接我国大陆;东隔菲律宾,与太平洋为邻;南面分隔大巽他群岛,与印度洋相连;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是较大的深海盆地。

南海岛礁众多,星罗棋布地分布于大陆架和大陆坡上,只有个别在深海盆(如黄岩岛)。南海除南海诸岛外,北部沿岸共有岛屿1 700多个,主要是大陆岛,其余是珊瑚礁灰沙岛类型岛屿。

1.2 地 形

图1 南海地形图

南海海底地形变化复杂(参见图1),从周边向中央倾斜,依次分布着大陆架和岛架、大陆坡和岛坡、深海盆地等地貌类型。大陆架和岛架具有北部宽度大,东部和西部宽度小的特点。

南海北部大陆架主要是指广东、广西、海南近海大陆架,属较平坦堆积型大陆架。其基木轮廓呈东北东向带状分布,等深线与岸线展布方向大致平行。

南海东部与菲律宾吕宋岛、巴拉望岛相邻,东北面与我国台湾岛相衔接,南部隔南沙群岛与加里曼丹岛相望,西部则经中沙群岛、西沙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望。

南海西部大陆架北起我国北部湾口,向南延伸至越南湄公河口地区。

北部湾位于南海西北部大陆架上,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水湾,三面被陆地环绕,在海南岛西海岸的地形是北部湾最复杂的海区。其以莺歌海为界,北海区串珠状的隆起与洼陷基本与岸线平行,走向为南北。

南沙海域位于南海中部,地形展布复杂,既有宽广平坦的大陆架,又有坡度陡呈阶梯状的大陆坡,还有水深大、地形展布相对平缓的深海盆地。

1.3 气象水文

1.3.1 风

南海北部属东亚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持续时间长达8个月;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持续时间为3~4个月。热带气旋和冷空气是影响南海北部最大风速的两种天气系统。在台风影响下,南澳岛、大万山和西沙群岛均测得超过40 m/s的最大风速,遮浪站曾测得61 m/s的最大风速。

1.3.2 热带气旋

南海北部是我国热带气旋活动最频繁的海区。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主要来自菲律宾以东太平洋洋面上形成的热带气旋和南海海面上生成的热带气旋。来自菲律宾以东太平洋洋面的热带气旋往往都是强热带气旋或者台风;而在南海形成的热带气旋大多为热带低压,风力相对较小,但有时也可发展成为强热带风暴和台风。

1.3.3 冷高压

影响南海的冷高压季节从每年的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下旬,进入南海的冷高压每年有10次左右。冷高压主要来自北冰洋,那里的寒冷空气经西伯利亚和蒙古加强为大陆高压后,再暴发南下。冷高压南下使南海出现大风和明显的降温过程。

1.3.4 副热带高压

影响南海的副热带高压主要在夏、秋两季。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天空晴朗,云量稀少,光照强烈。

1.3.5 降水

南海北部地处低纬度,太阳辐射强烈,对流发展旺盛,水气来源丰富,空气湿度较大,年降水量均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南海北部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4~6月以低槽锋面活动降水为主,7~9月以热带气旋降水为主,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

1.3.6 水温

南海大部分海域是热带深海,海水的温度比较高,其分布和变化相当复杂,表层和底层水温随四季的转变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1.3.7 盐度

南海四季炎热,雨量充沛,沿岸有多条大河流入,但由于南海面积广、水位深,并受太平洋高盐水影响,海区盐度相对较高,且年变幅小。

1.3.8 水系与水团

南海北部有沿岸水系和外海水系二大水系,沿岸水系中有珠江冲淡水、粤东沿岸水、粤西沿岸水和北部湾沿岸水等沿岸水团;外海水系中有南海北部表层水、南海南部表层水、南海次表层变性水、南海中层水等外海水团。

1.3.9 海流与潮汐

南海北部的海流主要由沿岸流、南海暖流和黑潮南海分支组成。南海潮汐以全日潮为主,潮差较小,潮流也不及其他海区。[7-9]

2 南海渔场和渔获分布情况研究

2.1 南海渔业资源分类

南海渔场面积辽阔,渔业生物生态类型多样,作业渔具复杂,南海北部大陆架、北部湾、北部大陆斜坡和西南大陆架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或鱼类资源和虾类资源)的组成结构和区域差异也是显著的。

2.1.1 南海北部200 m以浅海域的渔获组成

南海北部海域包括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南海区的渔业产量包括广东、海南和广西三省(区)的产量,他们主要在南海北部生产。三省区的渔获物是以底层鱼类为主,占总渔获量的30.1%;其次为中上层鱼类,占总渔获量的23.4%;其后依次为甲壳类(10.5%)、贝类(9.5%),头足类和藻类所占比例很少,分别为2.4%和0.5%;其他类群的产量占到总渔获量的24.0%,主要为未分类统计的低值小型鱼类、幼鱼以及甲壳类等。

2.1.2 北部大陆斜坡海域的渔获组成

北部大陆斜坡渔获组成结构与北部大陆架差别很大,软骨鱼类所占比例很大,达20%,明显高于北部大陆架海域;百分组成达1%以上的只有9种,明显少于北部大陆架海域;组成比例达1%的9种鱼在大陆架海域或大陆架小于200 m水深的5个海域的组成均小于1%。

2.1.3 大陆斜坡虾场海域的渔获组成

大陆斜坡虾场的种类与重量组成占1%以上的有8种,合计占93.5%。其中以长肢近对虾的百分组成最大,达38.4%;其次为拟须虾和绿须虾,分别为28.6%和8.0%。这3种从水深250~950 m深海域均有分布。

2.1.4 西南大陆架海域的渔获组成

西南大陆架海域底拖网渔获物包括鱼类和头足类,其中头足类占3.0%。鱼类共360种,有6种在北部大陆架无捕获。占总渔获量1%以上的优势种共16种鱼,合计占56.8%。组成比例最大的为短尾大眼鲷,占11.99%;其次为多齿蛇鲻,占8.98%。

2.1.5 南沙中北部岛礁水域的渔获组成

南沙中北部岛礁水域的生态环境与大陆架和大陆斜坡水域很不同,牺息的鱼类差别很大。渔业资源结构与大陆架水域很不相同。在岛礁渔业中所和渔具都有较大的选择性,很难反映岛礁水域渔业资源结构,只能根据渔具分析其捕获物的组成。

2.1.6 西南部陆架区底拖网渔业

西南部陆架区底拖网是我国南沙渔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该海域作业的渔船数和渔获量分别占南沙海域作业渔船数和总渔获量的85%和92%:我国在西南部陆架区的捕捞作业已具相当规模,在该海域的捕捞生产从开发初期的季节性作业发展到目前的全年作业。从当前渔获量与潜在可捕量的差距可看出,在该渔场增加作业渔船、提高捕捞产量尚有较大的潜力。

2.1.7 岛礁海域渔获组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捕捞作业方式有潜水采捕、剌网、延绳钓、手钓和笼捕等,作业范围几乎遍及南沙群岛各岛礁海域。近年来在该海域作业的海南和广东渔船约100艘,总渔获量约6 000 t,主要渔获物为鲨鱼,其他渔获类群有裸胸鳝、石斑鱼、鳃棘鲈等高价值活鱼及贝类等。

2.1.8 大洋性中上层鱼类

南海大洋性中上层渔场主要分布在中部深水区,大型中上层鱼的主要种类为黄鳍金枪鱼、副金枪鱼和旗鱼类,其中以黄鳍金枪鱼数量最多、经济价值最高,主要分布于南海中部至非律宾以东和以南海域。青干金枪鱼、舵鲣、鲣和白卜鲔等小型金枪鱼的数量远多于大型金枪鱼类,主要分布于南海周围,在南海中部也有一定数量。金枪鱼类在国际市场上价值很高,是南海区可供开发利和的高价值渔业资源。

2.2 渔场分布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见图2)以及地方调研,我国南海渔场主要分为:台湾浅滩渔场、珠江口渔场、北部湾渔场、东沙渔场、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渔场、南沙群岛渔场、南沙西南陆架区渔场和粤东渔场等二十几个渔场。

图2 南海渔场分布图

按照地理位置和作业习惯划分为:

(1)围网渔场:台湾浅滩渔场、粤东渔场、珠江口渔场和北部湾北部渔场等;

(2)底拖网渔场:海南岛西岸渔场、粤东中浅海渔场、粤西中浅海渔场、三亚渔场、琼东渔场和北部湾渔场等;

(3)虾场: 北部湾北部渔场、海南岛沿岸渔场、粤西近海渔场、珠江口近海渔场和粤东近海渔场等;

(4)流刺网和钓鱼场:北部湾渔场、珠江口渔场、台湾浅滩渔场和西沙渔场、中沙渔场和南沙渔场等。

3 南海渔场作业航线研究

前文介绍了南海北部200 m水深区域以浅海域、北部大陆斜坡海域、大陆斜坡虾场海域、西南大陆架海域和南沙中北部岛礁水域的渔获组成,现结合相关文献资料[9],对南海作业2条主要航线作简要分析。

3.1 航线1

南海航线1(参见图3):海南三亚港-南沙永署礁-渚碧礁-美济礁-三亚港。该作业航线总行程18天,船队包括1艘综合补给船和50艘150 t以上渔船。

图3 南海航线1

第1站前往南沙永暑礁:

船队从三亚码头出发,第一目标生产地点为北纬 9°34′,东经 112°55′的南沙永暑礁附近海域(离三亚逾500 n mile,如果以6 kn航速航行,航行3天2夜)。

永暑礁是珊瑚环礁,是我国在南沙驻守的最大岛礁,距我国大陆约740 n mile。这里渔业资源丰富,是南海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场之一。在礁盘 40°~45°方向,距离 5~6 n mile处抛锚。若在此海域作业5~10天,每船每日预计可捕鱼5 t。

第2站转场渚碧礁:

渚碧礁是个暗礁,为不规则多角形环形礁石,航拍看形状如梨形的环礁,仅在退潮时才全部露出水面。渚碧礁自东北到西南长约6.5 km、宽约3.7 km。

渚碧礁位于永暑礁的东北40°方向108 n mile,约14 h航程。礁门在礁石的南部,抛锚地在北纬10°56′、东经 114°06′海域,处于我国 791-1 渔区。适宜在此探测鱼群资源并开展捕捞作业。水下多珊瑚礁,有众多鱼类藏身其中。

第3站转场美济礁:

美济礁位于北纬 9°54′、东经 115°31′海域,东西长5.1 n mile,南北长4.3 n mile,距离渚碧礁直线距离110 n mile(约需1天1夜航程)。美济礁俯瞰呈环形,形似“翡翠戒指”。一般情况下,即使整个南海海域惊涛骇浪,该“戒指”内的水域也安然如初。美济礁中间有湖,水深25.6 m,有3个礁门可以进入湖区。3个礁门均在南部和西南部,涨潮时,大型船可以通过南部最大的礁门进入湖区。

启程返回三亚。

单船赴南沙,只有船长48 m、200吨级以上渔船才能抵御得住大风浪,且需确保有充分的补给。综合补给船和众多渔船共同组成船队的方式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另外,在我国进驻的8个岛礁中,初步认定美济礁、永暑礁和渚碧礁具备养殖渔业开发的基本环境条件,国家相关研究机构已在美济礁泻湖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网箱养鱼试验,结果表明:美济礁泻湖具有发展特色渔业的优势,可进行养殖业的开发,并可配合上述渔业船航行路线,将经济效益扩大化。

3.2 航线2

南海航线2(参见图4):海南三亚港-西沙永兴岛-南沙诸碧礁-弹丸礁-三亚港。该作业航线总行程20天,包括在三个渔场停船收鱼并补给、以及回到三亚港口卸货时间。

图4 南海航线2

4 结 语

南海作为北半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为台风、暴雨、强风和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高发地,但其拥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使其成为亚洲诸多沿海国家争夺的焦点。同时,随着对近海资源的保护,我国也面临着渔业资源的匮乏。为解决这一困境,南海的渔业己进入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期。当前,我国在南海海域作业的渔业船由于船型和船上设备陈旧,自动化程度低,性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已难以适应高海况作业要求,而且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建造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专业型捕捞和运输船队,并建立专属合理的渔业结构体系,是我国渔业战略部署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分别介绍了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和渔业资源,为后续建造更加专业化的渔业船型提供参考。此外,由于该海域岛屿较多,渔场较分散,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失,制约了渔业的发展升级。文中也对航行路线作了大致分析,可为渔业船队结构的升级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渔获大陆架渔场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东海区电脉冲与桁杆虾拖网渔获比较研究
丁香鱼围网副渔获物鱼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埃及超大规模养鱼场
基于北斗船位数据的渔具分析方法浅析
渔获登记制度起草完成:从“海洋到餐盘”跟踪鱼品 阻止非法渔获入市
200海里外大陆架权利基础新论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渔场”
外大陆架:“蓝色圈地”的最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