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香鱼围网副渔获物鱼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2022-07-20朱海晨朱文斌张亚洲张洪亮蒋日进卢占晖崔国辰魏裙倚

水产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尾数丁香种类

朱海晨,朱文斌,2,张亚洲,2,张洪亮,2,蒋日进,2,卢占晖,2,崔国辰,魏裙倚

(1.浙江海洋大学 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浙江 舟山 316021; 2.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 舟山 316021)

丁香鱼围网系双船有囊围网,又称大围缯、对网或大洋网,曾是东海区主要的海洋捕捞作业渔具之一。其作业原理是利用两条相同的渔船拖带左右对称的长网翼包围鱼群,并迫使鱼群进入网囊而实现捕捞的目的[1]。其作业方式兼有围、拖、张的性质,主要捕捞对象为带鱼(Trichiuruslepturus)、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小黄鱼(L.polyactis)等。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2-4],其在浙江沿岸作业中主要捕捞对象改变为丁香鱼,丁香鱼为日本鳀(Engraulisjaponicus)幼鱼。日本鳀是一种集群性强、生命周期短的中上层小型鱼类[5-7],每年2—5月进入浙江沿岸产卵,4—6月,浙江沿岸渔民都会用围网捕捞此鱼。2017年东海区伏季休渔开始时间由原来的6月1日调整至5月1日,对丁香鱼捕捞作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为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农业农村部自2018年开始对丁香鱼捕捞作业实施专项特许捕捞,要求实行限额捕捞,并引进了渔业科学观察员对其捕捞作业的渔获物进行监测和记录[8],以提高渔业管理的科学性。

副渔获物是使用渔具对目标种类进行捕捞时所兼捕到的非目标种类,由于渔具的选择性不同以及多鱼种鱼类共栖,在对目标种类进行捕捞时,不可避免产生副渔获物[9]。本研究中的副渔获物为丁香鱼以外的渔获物,以鱼类为主,头足类、甲壳类较少。解决副渔获物问题是渔业科学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10],相关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唐衍力等[11]研究了副渔获物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改良渔具、建立副渔获物规则等减少副渔获物;杨吝等[12]分析了南海区虾拖网的副渔获问题,认为设计和研发新型鱼虾分离装置进行选择性捕捞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Hall等[13]研究了阿拉斯加海域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渔业的副渔获物问题,并指出需要建立科学观察员计划记录副渔获物。

根据笔者作为科学观察员在海上对丁香鱼围网捕捞作业中采集的渔获数据,对丁香鱼围网副渔获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丁香鱼围网捕捞作业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源自2019年4—6月专项特许捕捞“华盛渔加2号”加工船及其配套的渔船,配套的渔船包括16艘捕捞渔船和4艘转载渔船,转载渔船将捕捞渔船的渔获物转载至加工船进行初加工。船队的航线主要是由南向北进行。科学观察员可以随机对任一渔船转载到加工船的渔获物进行取样,捕捞渔船作业位置分布在加工船周围4 km以内,故笔者在加工船上进行样品采集。

捕捞渔具为丁香鱼围网,网衣上下纲长度为300 m,网口网目1.8 m,囊网长度45 m,最小网目5 mm,网具结构示意见图1。生产期间,科学观察员每日9:00和15:00分别随机取样不少于1 kg的渔获物进行生物学分析,记录各种类的名称、数量、体长数据,并将样品分类冷冻后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量。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参考SC/T 9403—2012《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规范》[14]。渔获物种类名称及分类地位以《中国海洋生物名录》[15]为依据。

图1 丁香鱼围网渔具结构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ructure of double-vessel bag seine1.囊网; 2.上缘网; 3.下缘网; 4.转环; 5.浮子; 6.沉子; 7.翼网.1.cod end; 2.upper selvedge; 3.lower selvedge; 4.swivel; 5.float; 6.sinker; 7.wing.

1.2 数据处理

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16]研究鱼类生态优势度,等级划分依据文献[17]:IRI大于500为优势种,IRI在100~500之间为常见种,IRI在10~100之间为一般种,IRI小于10为少见种。计算公式为:

IRI=(N/%+M/%)×F/%

(1)

式中,N为某种类在总种类中所占的数量百分比(%),M为质量百分比(%),F为某种类在采样区域中出现的频率(%)。

采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来衡量相对渔获密度,即单位捕捞作业时间的渔获尾数(尾/h),并根据捕捞渔船数量及作业时间进行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CPUE=C/f

(2)

式中,f为作业时间(h),C为该段时间内的渔获尾数(尾)。

2 结 果

2.1 副渔获物鱼类组成

科学观察员记录“华盛渔加2号”加工渔获物1672.4 t,采集的渔获质量99.78%以上样品为鱼类。除去主捕的日本鳀外共鉴定副渔获鱼类种类25种(表1),隶属于7目19科。其中:鲈形目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4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56%;鲱形目出现种类数为4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16%;鲀形目出现种类数为3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12%。不同作业位置出现的鱼类种类数最多的为11种,在浙江南部海域;最少的仅有2种,在浙江中北部海域。鱼类种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上呈现由南向北减少的趋势(图2)。

图2 鱼类种类数分布示意Fig.2 Distribution of fish species number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级划分(表1):主捕鱼类日本鳀为优势种,相对重要指数为19 453;未出现常见种;副渔获物日本鲭(Scomberjaponicus)、褐菖鲉(Sebastiscusmarmorat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zunasi)、中华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chinensis)、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带鱼、银鲳(Pampusargenteus)为一般种,其相对重要指数分别为77.21、26.42、10.2、11.83、15.66、14.15、13.21;副渔获物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stigmatias)、蛇鲻属未定种(Sauridasp.)等为少见种,其相对重要指数为5.18、5.24。笔者主要对一般种进行分析。

表1 浙江沿岸丁香鱼围网渔获鱼类名录

2.2 副渔获物的生物学特征

科学观察员监测期间共采集日本鲭550尾、褐菖鲉721尾、青鳞小沙丁鱼227尾、中华侧带小公鱼174尾、蓝圆鲹1107尾、带鱼206尾、银鲳126尾(表2)。日本鲭总体质量为758.4 g,平均体质量为1.38 g;优势叉长21~50 mm,占总尾数的66.59%。褐菖鲉总体质量327.69 g,平均体质量为0.45 g;优势体长21~30 mm,占总尾数的87.41%。青鳞小沙丁鱼总体质量177.16 g,平均体质量为0.52 g;优势叉长21~50 mm,占总尾数的86.79%。中华侧带小公鱼总体质量为368.96 g,平均体质量为2.12 g;优势叉长61~70 mm,占总尾数的47.31%。蓝圆鲹总体质量为499.08 g,平均体质量为0.45 g;优势叉长10~40 mm,占总尾数的92.01%。带鱼总体质量为152.50 g,平均体质量为0.74 g;优势肛长21~50 mm,占总尾数的85.54%。银鲳总体质量213.38 g,平均体质量为1.84 g;优势叉长31~70 mm,占总尾数的79.09%(图3)。

2.3 副渔获物的分布特征

日本鲭、青鳞小沙丁鱼、带鱼、中华侧带小公鱼、银鲳的平均相对渔获密度分别为2.46×103、0.80×103、1.07×103、1.48×103、1.18×103尾/h,其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和中部近岸海域;褐菖鲉的平均相对渔获密度为4.54×103尾/h,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近岸岛礁海域;蓝圆鲹的平均相对渔获密度为1.32×104尾/h,主要分布在浙江中北部海域(图4)。

表2 副渔获物生物学特征

图3 副渔获物体长/叉长/肛长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body length/fork length/anal length of by-catch

图4 副渔获物的分布区域Fig.4 Distribution area of by-catch

3 讨 论

3.1 副渔获物的组成及分布特征

本研究中共采集鱼类种类26种,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划分,主捕鱼类日本鳀为优势种,无常见种,副渔获物日本鲭、褐菖鲉、青鳞小沙丁鱼、中华侧带小公鱼、蓝圆鲹、带鱼、银鲳为一般种。根据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丁香鱼围网捕捞的渔获物种类数明显低于同季节的底层拖网[18-20]。根据周永东等[21]对浙江沿岸张网主要经济幼鱼发生量的研究结果,2000—2005年, 沿岸张网平均月产量为2.3×104~2.8×104t,其中带鱼、小黄鱼、鲳鱼3种主要经济鱼类幼鱼总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达22.79%。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丁香鱼围网捕捞作业具有相对较强的选择性。根据浙江省地方标准《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可捕规格及幼鱼比例》[22]的规定以及副渔获物的生物学特征判定,日本鲭、蓝圆鲹、带鱼、银鲳等均为幼鱼。副渔获物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是受到相关鱼类的繁殖习性与洄游特性的影响,可以从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得到验证[23-27]。此外,幼鱼也会受到洋流的影响[28],被输送到其他海域。

3.2 捕捞活动对副渔获物的影响

捕捞限额制度原理以及国外实践证明,该制度比较适用于单一鱼种渔业[29]。丁香鱼专项特许捕捞作业为单一鱼种作业,对副渔获物比例有一定限制。浙江沿岸海域是重要经济种类产卵场与索饵场[30-31],使得丁香鱼专项特许捕捞作业必然会对其他经济鱼种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中,副渔获物中的经济鱼类包括带鱼、蓝圆鲹、日本鲭、银鲳、白姑鱼、刺鲳、小黄鱼、竹鱼,平均每吨渔获物其产量分别为2.0、5.7、10.8、3.0、0.4、0.7、0.2、0.2 kg。由此可见,丁香鱼围网捕捞作业对其他鱼种影响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渔业本身要求减少副渔获物以达到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的需求,及对渔业配额权利长期持有的内生动力。由此,该渔业活动正不断进行优化:(1)丁香鱼围网作业过程中网口高度距水面5~10 m,拖速一般低于0.5 kn,部分游泳能力较强的鱼类会逃逸出网具;(2)作为中上层围网,渔船作业均在白天进行,部分鱼种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生活习性[32-33],白天多栖息于中下层水域;(3)捕捞作业过程中根据不同作业位置的水深、鱼群栖息水层和海流等情况,通过调节两船间距、沉子数量和浮子数量来对网口高度进行调节,如水流平缓以及晨昏时刻,丁香鱼栖息水层较高,可以通过减少沉子数量来改变网口的高度。

3.3 丁香鱼围网渔业管理措施

不同作业位置捕捞鱼类种类数整体呈现出由南向北减少的变化趋势,这也揭示了副渔获物的种类数量南部海域较中北部海域高,这可能是由于4月浙江南部沿岸海域较中北部水温偏高,有利于幼鱼群体生长发育[34],使得浙江南部海域聚集大量幼鱼群体。因此,在丁香鱼专项特许捕捞过程中,需要不断降低副渔获物的优势度以减少对其他鱼种的影响。

针对丁香鱼围网捕捞作业,笔者建议:(1)严格限制作业渔船数量、作业时间以及海域,以减少对副渔获物的影响;(2)建立捕捞准入制度,对参与捕捞的渔船与渔民制定准入标准;(3)建立专项监测监管体系,包括定港上岸制度、进出港报告制度、限额预警制度、渔获物可追溯制度、渔获物合法性标签制度、渔政观察员制度、科学观察员制度等;(4)充分利用“海上宽带”建设、推行包括电子渔捞日志、在线视频监测等电子监测手段。

此外,应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日本鳀栖息地模型[35],合理优化时空作业范围;通过对日本鳀的种群数量、每年的补充量、最大可持续产量等进行计算来制定最优的捕捞产量,确保生态安全;研究不同种类行为学及水层分布特征,进一步提升网具选择性。

4 结 论

丁香鱼围网共捕捞副渔获物鱼类25种,根据相对重要指数,副渔获物中未出现常见种,一般种为7种,包括日本鲭、褐菖鲉、青鳞小沙丁鱼、中华侧带小公鱼、蓝圆鲹、带鱼、银鲳,其余为少见种。日本鲭、青鳞小沙丁鱼、带鱼、中华侧带小公鱼、银鲳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和中部近岸海域,其平均相对渔获密度分别为2.46×103、0.80×103、1.07×103、1.48×103、1.18×103尾/h;褐菖鲉的平均相对渔获密度为4.54×103尾/h,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近岸岛礁海域;蓝圆鲹的平均相对渔获密度为1.32×104尾/h,主要分布在浙江中北部近岸海域。

猜你喜欢

尾数丁香种类
The Meaningful Flowers
基于稀疏表示的宠物狗种类识别
基于稀疏表示的宠物狗种类识别
2019年度上半年《启迪与智慧》上下半月刊、《幽默与笑话》上下半月刊、《拳击与格斗》上半月刊抽大奖中奖结果
2019年度下半年《启迪与智慧》上下半月刊、《幽默与笑话》上下半月刊、《拳击与格斗》上半月刊抽大奖中奖结果
电影
消防车有哪些种类
多功能破冰铲
有趣的九九乘法表
白丁香紫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