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科幻文学圈的用户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21-01-21张倩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圈层科幻群体

张倩

1.科幻文学圈用户构成及特点探讨

1.1科幻文学圈用户构成及界定

科幻文学被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按照科幻文学创造-传播路径-受众的路径划分,科幻文学圈主要包括科幻作家群体(创造者)、科幻出版社、科学媒体等科幻产业相关从业者(传播者)和科幻受众,图1所示为各细分用户的画像及诉求。

1.2细分圈层分析

科幻文学圈按照类别来分可以细分为硬科幻圈和软科幻圈。硬科幻圈成员主要是自然科学背景或对自然科学知识有所涉猎的群体,其聚焦点在于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故事情节开展。这类群体主要特征为理性严谨、遵循科学法则,更关注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软科幻圈成员主要由人文社科背景或对自然科学知识了解薄弱的群体构成。这类群体主要特征表现在感性、关注人与社会、道德和伦理的交互、注重价值选择。

2.科幻文学圈文化构成及特点探讨

科幻文学圈在活动中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主要活跃方式是在线上,会定期就科幻作家、作品和科幻热点事件进行讨论。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自由讨论。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成员看待问题会出现特别大的差异。如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来自人文科学背景的成员会聚焦于城市阶级固化,谈论社会公平,而自然科学背景的成员会将话题延伸至未来城市建设,通过空间设计和社会设计打破阶层差异。同区域的成员在线下会以科幻作品主题分享交流会或者沙龙的形式进行会面,在一起讨论最近的科幻热点。

新生代各科幻文学创作者不再束缚于遵循特定的政治性枷锁,更多的关注科幻本身,探讨科技所带来的道德伦理风险及社会影响。不受束缚的选题也就造就了各创作者不同的内容主题和审美偏好,如刘慈欣关注宏大恣肆的外部空间,如浩渺的三体宇宙;韩松关注鬼魅妖异横行的地下世界;王晋康关注善恶交加的道德空间。各受众圈层也会由于自身喜好而关注不同的内容主题和叙事风格。

3.科幻文学圈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

3.1科幻文学圈发展百年历史概述

国内的科幻文学圈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具体历程如图2所示。科幻文学最早是在20世纪初开始出现在国内,主要是通过翻译的形式将外国科幻小说引进国内,在那个时期的科幻文学圈主要由鲁迅等小说翻译家、出版社群和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构成,其行为方式主要为了凸显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变化,来达到唤醒民众促进民族觉醒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分别出现了階段性和短暂性科幻文学圈的活跃期。但这两个阶段的科幻文学形式多是面向少儿,如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具有科普读物的性质,受众群体极为局限。在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主流科幻文学开始进入国内市场,促进了国内整体科幻意识的提升。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幻文学成长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大批新生代科幻作者如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刘维佳等成为科幻创作阵地的主力军,开始将科幻圈的影响力外延至主流社会圈层。这些新生代作者是在社会剧烈变革中成长起来,他们以更宏大的眼界和深耕于本土文化的创作内容来深刻审视现实。

纵观科幻文学圈发展的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在发展路径上,科幻文学圈经历了两次冰河期,直到90年代伴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一大批关注现实批判和本土意识的新生代科幻创作者开始出现才真正引领科幻潮流。用户构成随着这段发展史也开始不断转变,由单一救亡图存的先进知识分子群体、到少数科幻创作者和青少年受众为主体的集合体、再到整个科幻文化产业群体,用户类型趋于多元化,趋于大众化。

3.2科幻文学圈环境分析

未来科幻文学圈的发展趋势大致集中在四个方面。国内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为科幻作品创作本土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加,更多的民众开始聚焦于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作品,不再去单凭IP而是内容来判断作品的质量。圈层受众也更加关心科幻作品是否能带给他们更强的体验价值,和满足其多元的口味。国内出版、文艺等影响科幻文学的产业均得到优化和改革,为其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扶助政策。此外社会媒体也更多的将科幻群体纳入其视野之内,对其关注度和认知度不断增加。因此科幻文学创作者会继续深耕于本土文化,将更多的本土元素挖掘并融入作品之中去反映时代变化和现实事件。并且着力打破IP引流的模式,在内容创新上来赢得受众青睐。

3.3本土科幻文学圈用户需求变化

科幻文学圈在知乎、豆瓣、微信朋友圈等多个平台对刘慈欣《流浪地球》原著和改编电影进行讨论。这是圈子首次对本土科幻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展开一定规模的热议。往更高层面来说,这是不同圈层成员首次以细分群体的形式来探讨科幻文学事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模式。科幻文学核心圈层成员对改编电影出现两极分化的观点,而科幻文学外圈和边缘圈层成员则普遍叫好。核心圈持贬斥观点的群体(包括一些科普人员、高校教师和重度高校科幻迷)主要对较大的改编幅度、不符科学理论和逻辑的拍摄等进行批判。

从这个事件,不难发现各圈层受众的用户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外圈和边缘圈群体通过电影了解科幻文学作品也从侧面表明,科幻作品需要改革现有传播模式,通过商业化运作来刺激用户的科幻阅读心理。这一差异表明提升科幻文学产业化发展的科学性及契合度同时创新表现形式降低受众认知度将是满足各圈层用户需求的最佳途径。

4.建议

传统的纸媒形式来传播科幻作品显然已经陷入了发展瓶颈,通过新型的商业模式来创新科幻作品传播途径对于提升受众的广度极为必要,而科幻作品的内容也是其衍生品成为爆款最为关键的因素。未来科幻作品产业化在商业模式发展上需要关注信心、生态、资源、内容制作和营销五个要素。找准核心卖点,多方引流和借力,利用核心卖点吸引产业投资和资源供给。在产业化过程中聚焦硬核故事叙述体系和制作工艺,充分发挥匠人精神来呈现核心卖点。增强制作者和投资者信心,来共同助力核心卖点的消费者触达。利用多种营销手段,情绪驱动感染消费者,通过路演等手段打造口碑效应,话题营造激发消费者兴趣,来实现核心卖点的落地。

参考文献

[1]李小叶. (2016) 中国想象与未来视野—长篇小说《三体》的文化想象[D]. 海南大学, 海口;

[2]牛艳芳. (2011) 我国科幻文艺大众传播渠道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D705F28E-EDC0-4F93-8E47-586B33907E3A

猜你喜欢

圈层科幻群体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漫画哲理
Burst Your Bubble
新媒体时代圈层文化现象研究
网络圈层如何赋能青年
“后浪”叠起,媒体如何引导圈层文化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未来科幻城
中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