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圈层如何赋能青年

2020-10-20王文艳

人民论坛 2020年26期
关键词:圈层社交信息

王文艳

在网络社交情景下,不同青年因兴趣爱好、消费习惯、价值观念、话语模式的相同而聚集形成不同的“圈群”,网络圈层化现象日益凸显。由于圈层存在封闭性、排他性、小众性、同质化等特点,青年“入圈”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而“出圈”或“进不了圈”又可能产生隔阂感、孤立感和疏离感。作为青年当下普遍的聚集方式和信息传播载体,网络圈层如何发挥正向作用,赋能青年社交、密切青年网络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网络圈层为青年提供情感归属的场域,使青年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我

“圈层”这一概念来自地质学,原指地球地壳、地幔、地核等内部结构和水圈、生物圈等外部结构,后应用于人类社会领域。早期人们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组成圈群,农业社会则以地缘为基础构建圈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又出现以业缘、趣缘等为共同因素组建的圈群,我们熟知的亲戚圈、同学圈、老乡圈都是不同的圈層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时至今日,社交媒体为网络圈群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基础,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成为网络圈群的集合因素。

圈层为青年提供情感归属的场域,现实生活中缺失的被重视、被倾听、被信任等情感在圈层中得以实现。网络圈层作为不同兴趣爱好者组成的特点各异的“族群”,其独特魅力在于参与式再创造的圈群文化。在这种参与式再创造的过程中,青年在网络世界中能找到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伙伴,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兴趣集合点发表看法、交流情感、贡献力量,参与新内容的创造、更迭过程。同时,圈层满足了青年群体渴望身份认同和尊重的心理需求,特定的圈层文化为青年提供了身份认同、情感交流的场域,增加了他们的归属感。

圈层使青年群体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身,在合作与讨论中深化认知。常见的圈层如电竞圈、美妆圈、汉服圈、二次元圈等,吸引和聚集的都是某一领域的亚文化爱好者、跟随者,他们在圈群中进行信息分享、思想碰撞、交流探讨。圈层交流的话语模式别具个性,参与者只有具备一定基础知识才能融入。成员利用个人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圈群中的资深玩家及意见领袖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引领成员进入更高阶段。由此而言,青年“入群”可以在某些领域丰富自我,深化认知,体验从“小白”到“大神”的自我更新之路。

在网络圈层兴起的今天,青年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圈层文化的单一性、同质性可能导致青年陷入“信息茧房”。圈层有明确的文化边界,由于圈层的封闭性、排他性,处于某一圈群的人群易沉浸在个人选择和喜好的信息中,循环接触较为单一同质的信息和文化。长期的文化单调、信息匮乏、眼界窄化使个别青年逐步陷入“信息茧房”的牢笼,失去二次选择的主动性和接触新事物的机会,丧失了解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个人思考能力,难以形成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认知态度。

“回声室效应”也由于圈层的封闭性而不断被强化。在一个封闭系统内,一种信息、观念经由反复传播而得到加强或放大,导致与之相异或具有竞争性的信息、观念往往被否定或无法得到充分表达。最终,在封闭的圈层小天地中,一些符合用户选择性心理的、看法和见解相似的声音重复传播,甚至被歪曲、夸大,造成圈群成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后果。

孤立、割裂的负面情绪。沉迷圈层的青年可能产生孤立的负面情绪,造成与现实社会的疏离、割裂。由于多种圈层的不同文化及各自封闭的特点,分属不同圈层的青年长期受各自圈层文化的包裹和浸染,更熟悉适应本圈内的交流,而不同圈层成员彼此较难相互接受和认同,淡漠、孤立、疏离多种情感并存。“圈内”和“圈外”的情感差异会进一步加大彼此的生疏和隔阂,也会将青年拉入自以为是、固步自封的深渊。部分青年由于沉迷网络圈层内部交流而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沟通欲望、交际能力、表达意愿逐渐弱化,出现人际疏离、群体性孤独现象,与现实世界割裂甚至排斥现实社会生活。

不过,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圈层化传播正在改变和重塑着当下的传播格局,成为重要的传播形式。之前被网友称赞的B站跨年晚会以及央视推出的“央视boys”系列活动,无不是在原有基础上借圈层化传播之势打破原有的传播格局,取得了良好效果。

网络圈层赋能青年成长的具体路径

接受、批判:清醒“入圈”,理性“在圈”。引领青年正确看待圈层,不能因其负面作用就因噎废食,保持接受、批判的态度,清醒“入圈”,理性“在圈”。首先,青年进入某个圈层,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涉及哪些兴趣、爱好、价值观、消费观。采取“存精华、去糟粕”的态度接受新的信息、理念,提升认知水平,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形成自己的“能量圈”。其次,为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的怪圈,圈层青年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打破自我封闭的圈际隔阂,主动接触主流信息。同时,还应谨慎审视自己的言语、行为,避免受群体压力、从众心理的影响、裹挟,要坚持独立人格、理性思考。最后,设置“在圈”时间表,避免深陷其中。理性分析、批判解读他人言语及信息,不沉迷、不依附、不自我表演,以达到理性交往状态。

探索、选择:走出舒适圈,进入优质圈。青年要勇于探索、选择,大胆走出舒适圈,进入优质圈。身处某一圈层,长期接触个人关注、喜好的信息,再加上大量同质化信息的包围,易使人产生幸福、美好的小圈层舒适感,如不能保持警惕及自省心理,很可能就此沉沦。青年人要勇于探索、选择,大胆走出舒适圈,进入优质圈。首先,多数的圈层成员具有跨圈层的特点,随着圈层精细化程度的提升,不同圈层的特点、标签也会愈加鲜明,圈层成员身上会显现多圈层涵化的思维特点、表达范式、话语模式。青年要善于对比和思考,在被不同圈层文化“规训”的同时,接受、适应、批判、吸纳不同圈层的观点,保持开阔的视野和思维习惯,大胆探索新领域,走出熟悉的舒适圈。其次,线上、线下活动双管齐下,在与未知的碰撞中发掘内心需求。线上活动拓展交际圈、头脑风暴,在网络世界中开疆拓土;线下活动体验身体真实在场,增强社交仪式感,具体感受现实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在网络与现实世界的交替互动中发现内心需求,探索、选择优质的圈层。最后,保持新鲜感和进取心。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是人们探寻未知领域的源动力,而蓬勃向上的进取心是人们勇于挑战和探索的能量源。

破壁、融合:打造“圈层共同体”。网络圈层要赋能青年社交,除了圈层本身的利好条件外,也要实现圈层的破壁、融合,打造“圈层共同体”,才能促进多元文化共同繁荣,为青年社交提供充满活力、健康有序的“能量场”。圈层虽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但圈层之间并非真空,信息在不同的圈层间具有流动性。在实现圈层间破壁、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有赖于“跨圈层”成员发挥桥梁作用,更需要政策引领、资本合作、平台支持、媒体造势、文化渗透、技术助力等多方合力,才能打破原有圈层的孤立、分散状态,形成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多元共生、包容并蓄的“圈层共同体”。

【注: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研究——以首都高校为例”(项目编号:CUC200C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邓大才:《“圈层理论”与社会化小农——小农社会化的路径与动力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胡泳:《新词探讨:回声室效应》,《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6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琳

猜你喜欢

圈层社交信息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漫画哲理
新媒体时代圈层文化现象研究
“后浪”叠起,媒体如何引导圈层文化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