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分析

2021-01-20王利民刘文望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1期
关键词:高凝纤溶肺栓塞

王利民,刘文望

(铜山区人民医院/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铜山分院,江苏 徐州 221006)

骨折患者由于血管完整性被破坏,可激活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形成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导致其凝血指标不断变化。同时,由于患者需要长期制动,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风险较高,因此,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和判断,有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预防血栓发生。本文将对骨折患者进行凝血指标、DD、FDP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68例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病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8月-2020年7月。纳入标准:(1)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2)年龄 20 ~ 65 岁;(3)入组前未使用过抗凝药物;(4)凝血功能正常;(5)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心血管疾病患者;(2)血液系统患者;(3)创面感染患者;(4)肢体水肿患者;(5)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患者等。其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22~64岁,平均(33.56±4.69)岁,骨折类型:四肢长骨17例,四肢非长骨25例,躯干骨26例;发生DVT 13例,未发生DVT 55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8例作为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21~65岁,平均(32.67±5.44)岁。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凝血指标、DD、FDP检测。使用仪器:Coapresta 2000 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观察组检测时间为术前 1 d 、术后 7 d,对照组检测时间为检测日清晨。均采集1. 8 mL静脉血,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剂血凝管保存,离心 10 min,3000 r/ min,采取免疫比浊法测定。

1.3 评价标准

(1)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TT、PT、APTT、Fg)、DD、FDP 水平。(2)对比观察组内DVT患者与非DVT患者的Fg、DD、FDP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DD、FDP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Fg、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T、PT、APT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凝血指标、DD及FDP对比(±s)

表1 凝血指标、DD及FDP对比(±s)

组别 例数 TT / s PT / s APTT /s Fg / g·L-1 DD/μg·L-1 FDP/μg·L-1观察组 68 14.10±1.57 11.78±1.64 31.64±1.98 4.27±0.33 26.45±2.46 48.78±6.45对照组 68 14.78±1.42 12.01±1.09 32.12±2.05 2.64±0.47 0.64±0.35 3.30±1.11 t-- 2.649 0.963 1.389 23.405 85.656 57.303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观察组内Fg、DD、FDP 水平对比

术前1 d,D V T患者的F g、D D、F D P 水平分别为(4.68±1.24)g·L-1、(27.25±2.14)μg·L-1、(47.57±6.69)μg·L-1,非DVT患者分别为(4.66±1.18)g·L-1、(26.97±2.23)μg·L-1、(47.74±7.07)μg·L-1,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d,DVT患者的Fg、DD、FDP水平分别为(6.14±1.33)g·L-1、(78.45±17.46)μg·L-1、(164.46±21.23)μg·L-1,非DVT患者分别为(4.07±1.07)g·L-1、(23.49±2.77)μg·L-1、(45.75±6.26)μg·L-1,均差异明显(P<0.05)。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治疗骨折患者的方案主要包括手术、内外固定治疗等,无论何种治疗方案,患者均需要较长时间制动,血液流动较慢,甚至可能出现瘀滞的情况。同时,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可激活凝血系统,造成高凝、高聚的血液状态。此外,部分患者因体位摆放不正确,也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增加DVT、肺栓塞风险。患者发生DVT后,由于肢体远端处于血氧供应不足的状态,若不能及时纠正该状态,则可能造成远端坏死[1]。因此,为预防DVT 形成、肺栓塞、肢体远端坏死等情况发生,应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及时采取恰当的预防性措施。

凝血四项是临床上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标,包括TT、PT、APTT、Fg。DD为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则提示机体高凝状态、继发纤溶亢进。FDP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分解产物,可提示纤溶亢进情况[2]。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Fg、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T、PT、APT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骨折患者的Fg、DD、FDP水平与健康人群相比均有显著升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纤溶机制、凝血机制较为敏感,导致DD、FDP 水平显著升高。同时,术后7d,观察组DVT患者上Fg、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DVT患者(P<0.05),提示在骨折患者术后进行Fg、DD、FDP水平监测有利于评估DVT风险,预防DVT发生。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上看,可见FDP变化幅度更大,敏感度更高,但由于恶性肿瘤、肝胆疾病等也可能造成FDP 水平升高,因此需要与凝血四项、DD共同检测[3]。

综上所述,对骨折患者进行Fg、DD、FDP检测有助于了解其凝血状态,评估DVT风险。

猜你喜欢

高凝纤溶肺栓塞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分析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在脑动静脉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