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行知精神的红色基因及其传承

2021-01-17吴长龙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陶行知精神教育

吴长龙

(合肥师范学院 人事处,安徽 合肥 230601)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一生立志于“要为中国作出贡献”[1]10,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心怀劳苦大众,心向党,心向人民,积极从事教育进步事业,不断探索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道路,以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学校,创立和实践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主要命题的生活教育理论,积极倡导并实践普及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和民主教育,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民族解放及民主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行知逝世后,周恩来称他为“党外布尔什维克”[2],充分说明了陶行知思想境界、价值追求、学术思想、社会实践都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高度一致,内在契合。进一步把握行知精神实质,深入阐述分析行知精神中的红色基因特性,对更好地学习陶行知,传承陶行知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知精神的内涵

陶行知一生著述丰硕,人生经历曲折丰富,几十年的革命实践锻造了其伟大的人格精神和独特魅力。陶行知一贯奉行“大丈夫精神”,在《致育才同学会上海分会全体同学》的信中,勉励青年培养好的人格,并提出用两套功夫的锻炼方法:“第一套功夫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第二套功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3]646-647陶行知的人格魅力一直被广为赞颂,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郭沫若也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论,提出“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4]。很多学者对陶行知的人格魅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概括提炼,如周洪宇在《人民之子陶行知》和《陶行知画传》中,把“陶行知的精神”概括为“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乐于奉献的伟大情操,炽热真诚的教育激情,不屈不挠的刚毅品质,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1]234-243。

笔者所在的合肥师范学院,多年来坚持“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出发,围绕着“行知精神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这一根本问题,凝练明确了以“教育报国的爱国精神、行动为先的实践精神、爱满天下的奉献精神、务实进取的求真精神、敢于探索的创造精神”为内涵的行知精神。行知精神是对陶行知内在人格、革命实践、教育思想的提炼,心向人民、创新求真和炽热爱国是其鲜明的红色特征。周恩来在陶行知逝世后说:“假使陶先生临终能说话,我相信他必继韬奋之后请求入党”[5],也是行知精神鲜明的红色基因特性的又一例证。正是基于行知精神鲜明的红色基因特性,合肥师范学院坚持把行知精神作为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从制度约束、学习教育、行为养成和活动开展等方面打造校园行知文化,行知精神得到广泛认同,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新型教师。

二、行知精神的红色基因

陶行知一生与共产党人结交,与党并肩作战,主动接受社会主义,对马克思瞻仰崇拜,政治上全力拥护,思想上认同接受,行动上紧跟紧随,行知精神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觉跟党走是行知精神的政治品格

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那天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这一高远的理想让党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具有最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民族希望所在,这是让陶行知自觉跟党走的根本原因。陶行知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对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觉悟却很高,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中国共产党真心拥护,主动响应,自觉跟从。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是陶行知自觉跟党走的情感基石,也是他与党天然亲近、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内在原因。

在思想上,陶行知在探索教育救国、教育报国的过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为工农劳苦大众办教育”[6]147。陶行知出身贫民,对于人民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早在读金陵大学期间,他就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提出了“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7]的思想,关注人民的贫困和愚昧,进而一生奉献和实践平民教育。留学回国后,面对旧中国落后的现实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占比,陶行知愿意“为农民烧心香”,主动放弃了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从事平民教育,开始了乡村教育实验,下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1]101。他在《锄头舞歌》中写道:“天生了孙公做救星呀!唤醒锄头来革命呀!”[8]66这充满了农民革命的思想,与共产党暴力革命推翻旧社会的主张高度一致。1931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陶行知认识到“教育是达到农民解放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武器”[9],并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行”在“知”之前,说明陶行知对行动实践的重要性有充分认知,也反映了他思想的飞跃。他提出“科学下嫁”[10]47,在上海创办了没有围墙的学校——山海工学团,为流离失所的流浪儿童创办育才学校,思想上从“为农民服务”发展到“为劳苦大众服务”。陶行知主动学习社会主义理论,阅读田汉介绍给他的英文本《资本论》。抗战期间,陶行知出访28个国家和地区为民族抗战呼吁,专门到马克思墓拜谒并赋诗:“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天下,二四七四八,小坟葬伟大。”[11]反映了陶行知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心认同和接受。

在行动上,陶行知一生甘做共产党亲密无间的朋友,紧跟紧随,矢志不渝。晓庄时期,陶行知对共产党人有着天然的朴素情感,晓庄师范的学生就有共产党员,建有党支部,他明确对党员学生说:“你们各方面的政治主张我不干涉,看你们谁说的有道理,你们可以自由竞争。”[12]1930年,晓庄师范被查封,党员学生马纯仁被捕后,陶行知亲自探监,并致函江苏高等法院担保马纯仁出狱,营救了马纯仁。“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逐步认识到反动派统治是旧中国获得民族解放和进步的最大障碍,与共产党建立了广泛联系,把生活教育与民族解放斗争结合起来。育才学校就是在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支持下创办的[13],陶行知还多次邀请博古、吴玉章等人来校讲学[14]。育才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把他们送到革命根据地或游击区工作,其中有李鹏、张昌、胡晓风、田大畏、李治元等[15]。抗战胜利后,陶行知响应党的号召,自觉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和平”斗争的第一线,被国民党特务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且被列入暗杀名单。他发表政论文章提倡民主,到机场欢送赴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在上海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内发表演讲近百篇,把自己生命和一切纳入革命的轨道,并甘愿为此付出一切。

(二)始终心向人民是行知精神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述共产党的情怀和担当,“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6]。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红色基因中的鲜明底色。

陶行知一生心系劳苦大众,对人民怀有深沉大爱。这是他用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的体现。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对于底层人民大众的痛苦状况有着切实的体验和了解,因此他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陶行知对人民的深沉大爱突出表现在他为人民大众谋幸福,自觉放弃高官厚禄。青年时期,陶行知本可以在美国过上优越生活,但是他毅然决然地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从事教育事业,勇敢地进行教育实验。为了实现“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17]的理想,他先后五次拒绝高官厚禄,转而自筹资金,不辞辛劳地创办各类学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心向人民、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生动体现了陶行知的博大胸怀。一是“为农民烧心香”虔诚的爱。陶行知认为没有农民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就不可能有“富而强的共和国”[18]。为此,他决心改变积弊已久、与实际脱节的传统教育,改变万千农民大众教育严重落后的现状。他提倡新教育,创办晓庄师范,面向青年农民招生,在报考资格里明确提出“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要来”,培养总目标定为“培养乡村儿童敬爱的导师”[19],又进一步提出了“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20]等五项培养目标。二是对工人“工学团”无私的爱。为了让受压迫的工人接受良好的教育,陶行知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10]45。工学团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让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对学员进行“六大训练”或“六大培养”[21]。三是对流浪儿“甘当骆驼”博大的爱。陶行知出访28国之后,面对抗战的需要,以拯救被战争所贻误的人才幼苗为目标,创办育才学校,收留流浪儿,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培养人才之幼苗”[22]。那段时间,他为办学不知疲倦地募捐、卖文,时常吃不饱饭,有着背石头过河的负重。储朝晖在《至于人民的幸福教育家》一文阐述了陶行知选择终生从教、创立生活教育理论、提倡行民主教育皆着眼于人民的幸福[23],深刻阐述了一个真正关心人民、始终心向人民的伟大教育家的情怀追求。

(三)勇于创新求真是行知精神的思想品质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三次理论飞跃,每一次理论创新都引领和极大促进了时代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让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并走在时代前列。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为人为学的宗旨。他一生殚精竭虑,务实进取,在实践中“求真知”,不盲目相信权威,以创造精神不断推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思想上,他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但没有对其盲目崇拜,而是结合旧中国社会现实和教育实际,将杜威生活教育理论翻半个筋斗,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进而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认为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8]50。他还把生活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相结合,提出区分真的生活教育和假的生活教育在于: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历史的[24]。他先后创办了多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每一次都是不同于前次办学的创新实践,也是理论与实践不断碰撞、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正是这种基于对理论创新求真的思想品质,使得陶行知看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取得伟大成就时,他从内心心悦诚服,紧跟紧随。

(四)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行知精神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一代代共产党人为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成为红色基因的显著特征。

陶行知对祖国怀有深沉大爱,时刻盼望祖国的强大和发展。一方面,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有爱国心。他认为国家与每个人都“有生死存亡的关系”,对于国家,要有一种精神,这就是“要爱国”。他认为“一国的存亡,看国民有爱国的心没有。有了爱国心,虽亡必存;没有爱国心,虽存必亡”[25]。为了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为了每一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每一个公民具有爱国心或爱国精神,需要每个人“爱国过于爱自己的身家”[26]。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崇一学堂的陶行知在宿舍的床头墙上题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27]1924年,陶行知作诗《自勉并勉同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8]38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必定要有爱国的法子”[28]199。“爱国心如同火一样:用得好,可以照了我们去读书做事;用得不好,把房子都能烧去。”[28]233爱国需要找到真正爱国的途径和方法,陶行知找到了教育报国的途径和方法。陶行知留学美国,先在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专业,一年后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救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改学教育专业。归国后,陶行知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事教育改革,把对祖国的深沉大爱转化为了一次次具体的教育实践。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陶行知不再局限于教育报国,奔走呼号,却又从未离开教育事业。陶行知这种以实际行动为民族谋复兴的做法得到了周恩来的肯定。周恩来曾对育才师生说:“你们这些孩子都是科学家或艺术家的幼苗,有着像陶行知这样的园丁精心培养,一定会长成像凤凰山周围的参天大树,成为建设国家大厦的栋梁。”[29]陶行知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孜孜不倦,“甘当骆驼”是他的价值追求,与党的初心使命高度一致,也成为了他自觉跟党走的内在动力和价值导向。

三、新时代青年传承行知精神的红色基因的着力点

今天,学习和传承行知精神,要主动对标红色基因,浓厚家国情怀,树立高远理想,参加社会实践,接受艰苦磨练,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秉承家国情怀做有理想的追梦者

陶行知一生自觉跟党走、浓厚的家国情怀是其显著特征。国外留学为求祖国富强,实践办学为求人民幸福,教育思想为求思想改造,辛苦奔走为求民族解放,高远的理想如同明灯,指引着他不断奋斗和前进。理想指引人生方向。没有理想,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30]学习陶行知,首先要学习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大爱,要把爱国情感自觉转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信仰,用实际行动,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梦想中去,主动作为,敢于奉献,勇于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和历史重任。为了更好学习行知精神,合肥师范学院将陶行知教育思想纳入顶层设计,重构了合师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文化价值体系,实施“六进”(即推动行知精神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进学生科技活动、进科研课题立项、进师德建设与教师能力提升计划、进新生入学教育和新职工上岗培训)和“三融入”(融入校园环境建设、融入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三大平台”(学陶馆、行知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领悟行知精神实质。

(二)坚持行动为先做新时代的实践者

陶行知一生反对读死书,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在做中学,强调要在生活实际的做中学习本领。在晓庄,他要求学生到田里劳动,掌握耕田新技术,力争培养新农民。办山海工学团,他让工人向工师学习,直接到工场一线,在做中学,成为“工以养生”的新工人。当代青年要学习陶行知对知识的热爱,主动学习书本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博览群书、善于思考的人;同时,更要学习陶行知在生产一线学,在一线中锻炼技能,在实践中练就本领。合肥师范学院深入开展“双百计划”,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到乡村开办“行知学堂”,为留守儿童送上优质教育,服务乡村教育发展;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和中小学教学一线,把论文写在生产和基础教育一线,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行知学堂举办10年来,先后有13901名“小先生”举办学堂3746所,覆盖安徽省16个地市,辐射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51953人,受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被安徽省委活动办列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4个重大典型之一。这些措施就是在实践中学习行知精神的体现,也是教育师生学习行知精神的重要路径。

(三)勇于创新创造做社会发展的改革者

陶行知学习外国先进知识和经验,但从不生搬硬套,刻舟求剑,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把杜威的理论改造成为新的生活教育理论;看到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社会面貌,提倡“科学下嫁”。这些都体现了陶行知勇于创造创新、不断变革的精神。陶行知创新教育、不断变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止于人民幸福”[3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青年应该传承行知精神,聚焦其求真创新的思想品质,面对当下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等社会发展形势,勇于创新创造,不断追求革新,做走在时代前列的新时代青年。合肥师范学院大力推动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科技前沿,深入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活动节,实行“导学制”,让教师带着学生做科研,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脱贫攻坚第三方检测评估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引导学生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陶行知精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题解教育『三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陶行知教育名录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