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及其哲学价值

2021-01-17李楠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闲暇马克思劳动

李 悦,李楠明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休闲这一话题悠久而又深刻,我们每个人都与之相联系,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真正拥有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的不断前进,人们“劳”的时间减少,“闲”的时间愈发多了起来,休闲则逐渐跃入了人们的视野,这便需要有力的理论阐述为其带来的问题找寻解决的出口。

一、马克思休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表述过“休闲”一词,但这一思想暗含并贯穿在其思想体系中。从马克思自身生长环境来看,良好家庭氛围的影响使他从青少年时期就思想积极、为人正派,在中学时期撰写的毕业论文表现出了他超出年龄的崇高追求和了不起的择业观念,志愿为社会和全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他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关切他们的生活生存状态,同情他们的遭遇,并为他们的权利做辩护,为他们发声。

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现实来看,他处在欧洲资产主义发展迅猛的一个初期阶段,资产阶级快速成长,并伴随一系列的变动和革命。然而一直处于被统治状态下的劳苦大众依旧被无情剥削,这一现实情况没有随之而改变。马克思注意到了这一社会状况,他勇于对“旧世界”进行分析和批评,破旧立新,批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那种不合理的劳动制度。他认为这一制度下的工人及其劳动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最直观的就是社会生活时间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工人们越劳动,工作越多,生活越贫困,精神上也郁郁寡欢,统治者贪婪的榨取他们的劳动和非劳动时间以满足更高的经济效益需求。工人们的基本生活几乎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有闲暇的自由时间来供娱乐、消遣或发展自己,而且这种情况下他们所谓的休闲也是异化的状态。马克思狠狠的批驳了这种制度,认为它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剥夺了劳苦工人的自由和休闲的权利,使得他们生活在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休闲”的论述,对马克思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恩格斯通过描述英国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指出了长时间的受压迫、非人的遭遇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得穷苦的工人们走向了酗酒和纵欲,工作让他们心力交瘁,他们只能从这样的刺激形式下感到享受和快乐,特别是无节制的大量饮酒成为了他们愉悦感的来源。“所有一切都在促使工人去接近它”,[1](P415)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自己麻木以此忘记生活的苦痛。他还指出了劳动的强制性对于工人的影响,被强迫的、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去做的令人厌恶的工作对于工人们来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他们还必须日复一日的重复这种折磨。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工人的社会交往受损、受限,“他的社交要求只能在酒馆得到满足,他没有别的地方可以会见自己的朋友。”[1](P416)因此,马克思将休闲问题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理论渊源

关于“休闲”的讨论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文明时期,亚里士多德最先认识和把握了这一问题。首先,他在《政治学》中强调了休闲的重要性,“必须大家都有‘闲暇’,不要因为日常生活所需而终身忙碌不已。”[2](P82)他还划出了“勤劳”与“闲暇”这样一对人们存在的状态,着重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还区分了“游嬉”和“闲暇”,指出闲暇并不是一味的娱乐和游嬉,它是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办法,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是真正的快乐所在。其次,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这一问题也有相关论述,提到了“我们忙碌是为着获得闲暇”。[3](P306)并且他还指出,我们的生活需要休息,消遣可以被认为是休息,而我们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最后,他在《形而上学》中还指出“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开始有闲暇的地方”,[4](P3)以此佐证了休闲举足轻重的地位。

空想社会主义被普遍认为是休闲思想较为直接的由来,富有启迪意义。他们对于休闲的理解主要是从对理想未来社会制度的畅想和描述上来看的。他们非常重视“劳”与“闲”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主张减少工作时间,一方面着重关注闲暇时间的利用。

圣西门注意到了劳动者数量的庞大,他们无论物质还是精神的生存状况都十分贫瘠。由此,他指出用实业制度作为一种最佳理想的社会制度,人们都劳动,并且通过劳动和努力大家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上的财富,不存在不劳而获的情况。他认为劳动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休闲则需要赖其而存在,通过劳动才能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才有条件去休闲,而通过休闲活动才能进一步丰富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生活。

欧文比较关注人们休闲时的时间分配问题,主张缩短劳动时间来增加非劳动时间,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方面的活动。他提出人们要通过一定的合理的劳动来得到休闲生活,人们获得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后,要积极利用它们,合理分配和管理它们,以促进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傅立叶则批驳了不合理的雇佣劳动制度,提出了和谐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人们都要参与劳动,劳动变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并且充满吸引力,而不是像雇佣劳动制度下那种被迫的、痛苦的事情。他倡导“短时工作”,这样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身喜欢、感兴趣的工作。这个情况下的劳动是公平的、自由的、令人愉快的,成为了人的权利。他也主张减少劳动时间,增多闲暇时间,为人们争取休闲的权利。

上述理论对马克思休闲思想的产生而言作用巨大。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休闲的基础,关注劳动的重要性,提倡削减劳动时间,增长自由的闲暇时间,引导人们选择积极的休闲方式,从而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容要义

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系统论述过有关休闲的问题,但是能够通过一些关键词(如“劳动”“自由”“自由时间”“全面发展”)和与休闲相关的理念论述,看到其休闲思想的发展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首先是萌发阶段。最初他在博士论文中就表现出了追求独立、向往自由的意向,为他此后的研究作了铺垫。然后从《莱茵报》到《德法年鉴》,他看到了物质利益,站在众多的劳动者也就是无产阶级的角度为他们发声、争取权利。其次是形成确立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有他关于异化劳动的经典论述,还有他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看法。他认为,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发展的基础,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P162)但是受资本主义统治的劳动并不是自愿、自由的,而是被迫的、强制的,处于一种异化的形态,而且这时的休闲表现为人被产品物化占有和盲目的消费。再次,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分工问题的探究,将这一思想进一步的发展。他提出要消灭分工,解放人类,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大家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什么时候休闲、什么时候劳动,能够全面发展,“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P537)这个阶段他对休闲的理解还比较抽象,不太明朗,主要是从重视劳动的角度来看问题。最后是发展阶段。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他提出并发展了有关自由时间的理论,加深了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肯定,对自由时间作出了初步探索。而后在《资本论》中,他深入研究了自由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将劳动划分成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还有与其对应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并深入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后期发展阶段,他对于自由时间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逐渐成熟起来,使休闲思想获得了深入发展。

可以发现,要想把握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劳动、自由时间和休闲之间的关联来看最为恰当。

从劳动与休闲的关系来看,这两者通常被人们认为是相对立的,但实则不然。两者不仅不对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和谐的辩证关系。马克思重视劳动的价值,但并不是要割裂劳动与休闲,而是将二者相融合、相统一,辩证的看待二者的关系,从而对背后隐含的人的存在进行深入的思考。诚然,劳动和休闲是人的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人们不能脱离它们,但是二者又相互影响、统一。那么,从劳动的基础性作用来看,它是休闲的基础保障,它提供物质上的支持,保证人类的生活所需;从休闲的反作用,即对劳动的促进作用来看,它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P531)是人们在基本需要满足后对生活的更高一个阶段的谋求。它给劳动带来创造性,丰富劳动的形式,给劳动带来激情、创造性和乐趣,以便劳动能更好的进行下去。

在原始时代,社会生产能力很弱、水平很低,人们的需求很简单,不追求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也没有太多的私有概念和贪欲,劳动和休闲无明显界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充足,精神层面富有,进入了一种休闲化社会,劳动和休闲慢慢走向了同一,劳动变得自觉且自愿。但是在生产力有所发展却又发展不足的社会中,社会分工和私有权使休闲变成上层社会少数人的活动,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精神生活比物质财富更需要得到关注,休闲生活比劳动生活更需要得到关注。劳动与休闲,这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未来,劳动不会停止,而休闲的价值会更加的突显出来。

从自由时间与休闲的关系来看,自由时间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休闲思想中的主要特征和重要部分,他在发现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工人的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来对自由时间进行论述。他指出,资本家比工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休闲和完善自身,他们占据着工人合法并合理的闲暇时间,使得工人在繁重的劳动过后筋疲力尽,并且没有自由的可支配的时间去进行休闲活动和自由发展个性。他发现了当时工人困苦的状态和工作时间过于长的情况,并认为劳动之余的闲暇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增加闲暇的自由时间,能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没有自由的、闲暇的时间,一切休闲活动无从谈起。“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5](P197)减少劳动时间,增多自由时间,给个体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带来空间,而个体又可以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虽然自由时间很重要,但它并不是休闲本身,只是我们能够借助它去更好的理解休闲,它与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拥有自由的可支配的时间为休闲提供了基础,而真正的休闲是为了要获得自我的提升、完善,从而获得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倡导人们要合理安排和运用自由的时间进行有益于自身的积极的休闲活动,其实质是对人的生存的关切,目的是获得人类解放。

四、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哲学价值

对于当下,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具有指导作用,富含哲学价值和意义,因为它关注人们自身的状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空闲的、自由的、可供支配的时间增多了,他们的闲暇时间越多,利用好这段时间的问题就越突出。很多大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休闲的含义所在,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休闲态势,例如用打游戏、网上购物、看电视剧等方式消磨时间。我们亟需用马克思休闲思想来指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摆正他们的休闲观念,加强对他们的休闲教育,引导他们合理安排闲暇时间,进行有益于自身的积极的休闲活动,使他们的空闲生活过得有意义,实现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首先,需要对闲暇和休闲进行辨明,这两者看似相近,但其实有一定的差别。闲暇是与时间相关联的,是需要用时间去度量的一个概念,是作为一种时间的形态而存在的,拥有闲暇的时间是进行休闲活动的基础。而休闲则更高一级,它是人生的智慧,是关于生存的体验,也是一种心境。人人都知道休闲,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休闲,它不仅仅是放松身体,缓解体力的疲劳,更是放松精神,慰藉内心,十分珍贵。对闲暇时间填充既有积极的方式也有消极的方式,大学生要克服消极的填充闲暇的方式,合理的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充分的休闲。

其次,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休闲观。要进行积极的休闲活动,合理的支配自己闲暇的、自由的时间,使这段时间过得愉快、过得充实,从中有所收获。不仅要休闲,还要有质量的休闲。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就好比是“劳动”,那么就需要将学习与休闲统一起来,学中休,休中学,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身心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对休闲有误解,简单的把休闲理解为是娱乐、消遣,在紧张的学习过后,把剩余的闲暇时间错误的利用在无益于自身的方式上。“闲”并不是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也不是消极的挥霍时间和金钱,而是在繁重的学习中抽身去调整身心,反思、感悟,以此进行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娱乐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逛街、上网游戏、聊天等休闲方式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为此投入大量闲暇时间或以此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不妥的,这无益于自身的发展,是消极的娱乐方式。而积极的娱乐方式是有价值的,人从这样的娱乐中能够获益,例如发展个人业余爱好就很值得提倡。

最后,加强对大学生的休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的生活充满意义。要加强大学生休闲场所的建设,如图书馆、锻炼器械等,为其创造欣赏生活、感悟生活的休闲环境。休闲不是不作为,如果在闲暇的时间里一味的消磨时光,什么都不做,那么这段时间过去后会感到内心上和精神上无比的空虚和怅然若失,也不会有真正的愉悦感。但如果在这段时间劳逸结合,既玩耍又学习,既放松了身体也丰富了精神,那么就会感到时间过的非常有意义,过后回想起来会觉得身心愉悦、内心充实。休闲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从自身出发能去真正的理解休闲,学会休闲,把学习看作是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之余休养生息,在休闲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陶冶自我,丰富精神世界,进而迸发更多的创造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闲暇马克思劳动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人在何时最清醒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热爱劳动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