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实践进路

2021-01-16李广霄马振清

关键词:革命红色精神

李广霄,马振清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出的时代新人必须接受认同红色革命传统和传承红色基因,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才能确保在社会主义方向上奋力实现民族复兴。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多次讲到要弘扬红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工作作风等一系列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育之中,使红色革命精神沁入心灵,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对此,本文拟将从战略价值、现实境遇和长效机制三重维度来深入探究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借鉴。

一、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战略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为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获得传承弘扬的一系列包括以红色革命故事、红色革命传统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内容体系。红色文化在革命年代体现为革命文化,承载着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缺少不了红色文化的教育。

首先,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是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课题,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其为着力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而伟大的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习近平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3]红色革命精神恰好是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加强时代新人的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对各个时期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的对比考察、全面梳理、深刻理解,使青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通过对革命圣地参观考察,也能够让青年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深切感知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进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革命遗志,启发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把革命传统和红色精神融入自己的基因中,并身体力行地将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自觉践行到全社会中去。

其次,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是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要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从根本方面看就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确保我国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我们能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要做到这些的关键就是让青年学生知道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明白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和新中国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道理、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4]能否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直接关系革命传统的传承和红色江山的稳固,而这些与红色文化息息相关。比如,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生动的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当前增强时代新人培育的政治方向性,就应该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各部门各单位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红色文化教育规律,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讲好开展好革命传统教育,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和新中国来之不易,把红色革命传统传承好、发扬好,使青年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自觉投身实现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第三,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5]而所谓立德树人的核心就是要搞清楚一个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6]具体来看:首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要突出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优良的道德品格是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这就需要红色文化中伟大的革命人物、革命榜样为德育教育树立目标。其次,在怎么培养以德为先的人才中,青年学生从接受思想道德观念到形成道德品质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必须伴随着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道德能力的养成。同时,要在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能力方面下功夫。因此,这也需要利用红色文化中伟大的革命事件、感天动地的革命事迹来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最后,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毋庸置疑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人。而革命精神是历史上广大仁人志士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结晶,新时代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要借鉴、吸收革命精神。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存在着经济至上、拜金主义、道德荒芜的现象,更需要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发扬革命精神中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利用这些丰富的红色革命传统治愈道德荒芜。

二、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状况

在分析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战略价值的基础上,还必须回到现实中,深入把握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境遇。当前红色文化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突出成就,然而,在现实中还有一些不足,值得高度关注。

首先,从受众看,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区域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现代社会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多元化等特点,复杂的社会思潮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涌入我国。同时,当代青年学生大都是95后甚至是00后,他们是智能化、信息化的“原住民”,且多为独生子女,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缺乏合作、集体意识与奉献精神,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与革命年代不可同日而语。而大学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他们极易受到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加上缺乏科学的辨别力,很容易迷失自我。有的青年学生认为红色传统是在革命年代形成的,当下再学习革命精神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在学校开展的思政课程中,仅仅把这样的学习作为考试不挂科的标准去机械完成,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挖掘到底什么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等优秀的革命精神传统,更谈不上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验。比如:曾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一个微博名为“洁洁良”的高校研究生,在网上公开发布侮辱国家的言论,用“支那”“粉红豚”等一系列言论侮辱国人和国家,而这名研究生却是优秀学生、党员,甚至已经被保送为博士生。从此类事件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学生的一些想法很偏激,道德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失,理想信念迷失。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和认同仍止步于感性层面,还没有达到理性深度,对红色传统的学习和实践并未产生应有的实效性。

再次,从教育者看,广大教师对青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引导还有待提高。红色传统主要产生于革命年代,主要是无数革命先驱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斗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是革命时代的亲历者。他们对于革命精神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电视剧、电影等影像传媒中。故而,以上的客观因素导致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的教授仅仅停留在革命传统的浅层教育阶段,也就不能很好地把革命事件讲述得绘声绘色,把革命人物描述的多姿多彩,对于革命精神实质的挖掘往往也浅尝辄止。同时,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管理者除了承担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科研方面的压力。因此对青年学生红色传统的引导,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创造新的沟通对话模式,仅仅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进行习惯性的理论灌输,缺乏必要的深度,忽略其精神需求。殊不知,知识可以传授,而精神的引导无法在说教中完成。此外,随着时代不断进步,革命精神被赋予了新时代内涵,而针对青年学生的革命精神引导,不仅存在于课堂上,更应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就应按照红色精神去要求自己,并能够为青年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但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行政岗位的老师,还是年级辅导员对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引领做得还不够。

第三,从内容上看,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对于青年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主题活动等来开展实施。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流于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很多青年学生认为书本上的理论与社会现实有很大差距,并表示不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而导致了他们对思政课中红色文化教育相关内容的抵触情绪。一方面,教学内容流于形式,层次感不强。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其教育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实质区别,学生往往感觉在基础教育阶段都了解的历史事件,在大学阶段又重复了一次。尤其是大学阶段,青年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对问题有一定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而大学的红色文化教育并没有适应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同时,基础教育阶段与大学之间的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衔接性不足,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表现形式太过单一。往往只有在革命重大纪念日和周年纪念日时,相关部门才会把它当作专题来讨论和学习。而学习的形式不是演讲就是朗诵,学生很难理解红色的精髓。因此,导致红色教育内容流于简单,形式单一、且持续时间短、频率低,辐射的范围也有限,没有很好地把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中。

第四,从评价上看,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评价有待加强。当前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各种主题活动来实现,这就决定了红色文化教育效果考核评价的范围。而要实现对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的评价,对于其考察应包括“知”与“行”两个部分。但是目前这两部分的考核都存在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对于“知”的考核,体现在期末或阶段性的考试,以笔试为主。而当前青年学生在应对考试时大都以死记硬背为主,瞬时记忆,不挂科便万事大吉。另一方面,重认知、轻实践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也往往使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考核环节也形同虚设。没有对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检验和考核,也就无所谓对于“行”的考核。此外,由于青年学生行为的表现是一个过程,加之缺乏考核相关的标准、考核内容、考核机制,这就增加了对行为考核的难度。同时,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体会不深,更加谈不上能够积极主动用红色文化指导自己的行为了,长期以来导致红色文化教育践行的效果考核不尽如人意。

三、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长效机制

在充分把握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战略价值与现实境遇的基础上,为了开展好时代新人的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从落脚点看,就要靠长效机制的构建力量。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旨在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到青年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营造青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认同机制。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认同机制建构是其他机制的基础,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了,红色文化教育才能达到育人效果。首先,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尤其是革命传统教育。开设红色文化讲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并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重走革命路线,亲自感受、体悟革命精神,接受革命精神的再教育。其次,要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校园和社团活动。青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毕竟有限,要更多地从他们生活的环境入手。对此,可以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利用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等加强革命精神宣传,定期播放红色电影等。再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年学生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与人交流互动,发表观点看法。同时,可以组织青年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网上红色文化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网上讨论、利用网络开展思想咨询服务等。也可以在学校的公众号定期发布关于有关文章,组织大家线上品读,线下交流互动。总之,青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认同机制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教师、学校、学生本人齐心协力,多个部门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其次,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估反馈机制。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估反馈机制旨在对评估内容、评估目标、评估主体、评估方法的反馈进行考量。它主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开展评估反馈。因此,评估反馈机制是检验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重要方面。科学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红色文化教育的主体行为,即教育者工作状况的评估反馈,在这一过程中,要看教育工作者是否按照相关要求,在课堂上,把红色文化的内容活灵活现讲授出来,把革命传统的实质循序渐进地演绎出来,减少学生上课的“低头率”。这就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对此,习近平指出:“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另一方面,是对红色文化教学内容、教材体系等方面的评估反馈。红色革命故事、红色革命传统和红色革命精神是具有时代价值的,不仅过去、现在,将来也是一定要学、要思考的。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基础上,灵活改变教材体系,运用新媒体等教学方式,结合国际国内社会热点去丰富教学内容,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以上工作,就需要通过青年学生去反馈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学内容等。

再次,健全红色文化教育的监督保障机制。红色文化教育的监督保障机制,是保证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凡涉及红色文化教育方面的机构协调、组织领导、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能否持续高效运行将关系到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监督保障机制是红色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建构的重要方面,为红色文化教育有效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它是认同机制的延续,又是考核约束机制与评价反馈机制的前提,在红色文化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来看,要制定明确的红色文化教育监督保障细则,把辅导、督导、指导有机结合,提高监督保障机制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其一,高校党委班子必须自上而下重视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监督各学院对于这一工作的落实情况。其二,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情况、对活动的满意程度最有发言权。因此,可以通过校长信箱、网络调查问卷、寝室走访等多种多样方式,来了解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满意程度。其三,学校设立专门的监督保障组,适时到各个学院督查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情况。同时,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党员日常组织活动联系起来,在党员日常活动中接受革命传统精神的再教育。总之,对红色文化教育的监督保障机制建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够保证红色文化教育高效运行,并提升全方位的监测能力。

第四,落实红色文化教育的考核约束机制。红色文化教育的考核约束机制,旨在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进行考核,对不符合红色文化价值导向的行为进行约束。它主要针对受教育主体的青年学生,这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验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因此,只有把红色文化教育的“输出”做好,才能保证红色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具体来看,在考核约束机制中,考核的是成绩,约束的是行为,考核是表象,约束是实质,考核的目的是达到约束,约束那些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以践行革命传统精神为导向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让青年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接受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加深对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和新中国来之不易的理解,并最终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积极追求思想进步,做到德才兼备、刻苦学习和全面发展,以实际行动自觉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因而,对于红色文化教育考核约束机制的建构,要摒弃那种仅仅只注重考试分数的考核方式,要把青年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实践行为联合起来考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检验青年学生是否以革命精神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立志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总而言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尤其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力向党的第二个一百年目标迈进,就必须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出的时代新人必须接受认同红色革命传统和传承红色基因,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才能培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才能确保在社会主义方向上奋力实现民族复兴。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育之中,使革命精神沁入心灵,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才能使广大青年学生努力自觉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年学生的人生历程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