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回应视域下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融入的策略探析

2021-01-16荷,刘

关键词:文化教学学生

单 荷,刘 敏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文化回应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源于对不同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尊重,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度反映学生的母文化,回应学生成长的母文化。现今,全球文化日益交融,世界越来越希望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向世界传播好自己的声音、讲好自己的故事。这不仅是全球化大趋势下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时代需求,更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也提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1]因此,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必须承担起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探讨在当下如何让英语教学更好地回应学生的文化背景、文化资源和文化能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对促进语言学习的有效性与学生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的双向成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回应教学”的内涵

自20世纪70年代“文化回应教学”兴起以来,不同学者纷纷对其进行了多元阐释。80年代,考特尼·卡兹登 ( Courtney Cazden ) 和 艾 伦 · 莱 格 特 ( Ellen Leggett) 以 及 弗 雷 德 里 克 · 埃 里 克 森 ( Frederick Erickson) 和杰拉德·莫赫特( Gerald Mohatt) 等国外学者提出并初步探寻了文化回应教学法的教学理念。[2]尤其是吉内瓦·盖伊(Geneva Gay)于2000年以专著的形式探讨了文化回应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将此教学方法系统化、理论化,在该领域产生了显著且深远的影响。盖伊认为“教师应理解学生的母文化,学生文化行为所暗示的文化意蕴以及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应将母文化作为学习的桥梁,而非学习的障碍”[3],且盖伊很看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4]但“文化回应教学法”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早期如夏正江[5]、余娟、郭元祥、[6]张家军[7]等学者对文化回应教学的概念、价值,国外研究情况和对国内教育的启示等进行了初步探讨。余娟、郭元祥在《论外语课程的文化回应性教学》一文中指出,文化回应性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文化在学习上的重要性,文化回应的核心内容应包括文化价值观、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导入,其策略应注重文化元素和文化特性的挖掘和拓展,教学手段上应多采用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等。近年来,“文化回应教学”的研究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吴陈兵、肖景蓉,[8]王鉴、江曼,[9]周钧[10]等学者对文化回应教学法的理论模式、操作标准和发展中的问题等进行了多方位、立体式的探讨,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成果不断丰富。

基于学者们的讨论,我们认为文化回应教学理念的本质强调文化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核心要素。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学的资源和教学的目的都应服从和服务于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背景、文化资源与文化能力。每一个学习者自身携带的文化资源不是自我发展的障碍,而是自我发展的推动力。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文化回应性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背景、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客观事实,应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特有的文化背景相联结、相回应。当然,这种“联结、回应”不是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文化背景、文化资源进行简单叠加或机械式连接回应,更为重要的是将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资源进行比较、迁移、理解和融合,发挥学习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影响力,发展学生文化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并促进其建立合理的文化价值观。因此,文化回应不仅关照了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特定的文化精神,而且赋予了教学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化回应性教学是对教育价值增值的期盼,是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是对文化自信的自觉。

二、 高中英语课堂融入中国文化的动因分析

高中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意识的培育,对于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建立合理的文化价值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文化回应教学,正为这种文化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种范式和平台。而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一般以教授地道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法、大量的词汇和句型为主,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易被忽略。[6]这种重语言知识学习,轻文化理解的逆文化回应学习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融入的内容不足

通过学情调查得知,不少高中英语教师囿于应试教育的功利目的,在课堂中仅注重英语语言知识传授,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入,致使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丧失了文化立场,尤其是对母文化的理解逐渐淡化,学生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日益明显。此外,多数英语教师虽有一定的中国文化融入意识,但由于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底蕴单薄,不能完全理解教材的设计理念,无法充分发挥教材的文化优势,也不善于整合教材之外的文化学习资源,对于中国文化内容的介绍主要聚焦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而关于中国的成俗典故、人文地理、时代精神等其他内容都较少涉及,以致英语课堂中的中国文化融入内容单一、匮乏,学生也无法全面感知和理解中华优秀文化。

(二)文化回应的深度不够

部分教师虽然在高中英语课堂中适当回应中国文化,却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迁移、文化比较,对比学习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使两种文化处于一种割裂的状态,外加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成长背景不够了解,没能将中外文化与学生的个体文化联系起来,致使学生无法与多元文化形成意义联结,文化回应深度不够。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停留在表层文化的学习阶段,对于文化知识内部的深层涵义和文化背后的价值取向的理解均不够深入,对于多元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性也不够强,文化回应教学的理念在英语课堂中应有的育人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这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

(三)文化输出能力欠缺

文化回应不仅关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特定的文化精神,而且赋予了教学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尤其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促进学生的国际理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调查结果表明,多数高中英语教师不太重视学生是否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或其是否能运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基本知识,这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文化体验感和文化应用感严重缺失,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核无法得到彻底的吸收和传承,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同时由于学生熟悉的母文化的输出实践活动在高中英语课堂中长期“缺席”,不利于利用本土文化元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三、高中英语课堂融入中国文化的策略建议

(一)拓展中国文化融入的多样性,提升文化的感知度

1.充分利用教材文化资源,凸显文化的丰富性

通过教材内容分析,我们发现2019年新修订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语教科书(文中例证均选自该教材)非常注重渗透文化内涵,展现多元文化内容,尤其重视有机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地理概况方面,教材嵌入了众多中国名胜古迹,包括四川的九寨沟、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云南的丽江古城、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必修1,选修2,选修4);在历史文化方面,嵌入了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古代丝绸之路、平遥古城、泰山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戏曲、风筝制作技艺、剪纸、文房四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修1,必修2,选修4);在科学方面,嵌入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医学科学家屠呦呦、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中科院院士钟南山等人在各自领域内取得的卓越成就(必修3,选修1,选修2,选修4);在教育方面,介绍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国女排教练郎平、宇航员杨利伟等人传递的时代精神,著名医学家林巧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著名人物的感人故事以及中国志愿者与世界各国人民互助共赢的精神品质(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1,选修2,选修4);在文学与艺术方面,嵌入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经典唐诗《春晓》《登鹳雀楼》以及京剧、书法、中国水墨动画、中国名画(必修1,选修3);在风俗习惯方面,嵌入了中国的茶文化和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煮、煎、炖、炒等烹调方法以及四川麻婆豆腐、山东大葱卷饼、新疆羊肉串、河南烩面等传统美食,并介绍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2)[11]。这些融于教材中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中华优秀文化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意识目标的重要源泉和坚固基石,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深层挖掘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文化资源优势,使学生感知、理解、汲取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素养,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适当补充中国文化元素,加强文化的时代性

教师须顺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所特有的技术优势,如从China Daily,CRI News等网络平台中精心筛选出蕴含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素材,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卓越成就等,在充分利用教材现有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为英语课堂中的文化回应教学注入新的、鲜活的时代文化元素。

例如,必修一 Unit 4 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一方面,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部分自然灾害事件,树立防灾意识,并掌握一些关于自然灾害的安全常识和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力图体现“灾难无情人有情”的主题意义,让学生体会人类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展现的同舟共济、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伟大精神。其文本内容主要选取了近现代历史上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厄瓜多尔7.8级地震、加拿大艾伯塔大火、韩国首尔的山体滑坡、中国汶川及唐山大地震等。[11]在教授本单元时,教师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搜集关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音视频素材进行补充。如我们在“缤纷英语听力”软件的“China Daily”板块里可搜到 “China honors people fighting COVID-19”“China ramps up vaccination drive”等带中英双字幕的音频材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模仿听力文本的形式,或让其基于单元学习内容并根据自己的感悟适当改编听力文本来进行口头新闻播报,使学生在操练英语语言时感知中国人民在全球抗疫斗争中所表现的中国行动、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通过这些国内外不同时期的自然灾害事件,让学生感悟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面对全球性的严重问题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同舟共济,才能战胜各种自然灾难,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注重思维与文化的统一性,提升文化的认同度

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时,要引导学生探索表层文化背后的致因和演变发展等被教材所隐藏、遮蔽的内部深层文化,层层递进,以动态的视角增强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12]在引领学生感知、比较、分析多元中外文化的过程中,有效发展其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化异同的理解度、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度。

例如,必修第一册Unit 2的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百科全书的文本形式介绍了秘鲁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历史文化;第二部分以旅游宣传册的形式介绍了秘鲁的亚马孙雨林、马丘比丘、库斯科市和的的喀喀湖这四条不同特色的旅行路线。[11]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意识及能力,我们可在完成此版块的阅读学习后,融入些中国的风景名胜。这里具体以“杭州西湖”为例,教师可向学生展示由CCTV出品的英文纪录片《美丽中国》中的 “West Lake” 这一集的视频片段——伴随着一曲清脆悠扬的笛声,一幅幅烟云缭绕、山清水秀、犹如人间仙境般的中国画卷映入眼帘,杭州西湖上千年的历史脉络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标准、地道、动听的英语解说下尽收眼底。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获取“thousands of years ago”“630 legends of West Lake”, “was includ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等关于西湖的重要历史文化信息。

此外,教材在读后活动中给出了一个讨论问题:

(1) Which tour(s) would you recommend for people who enjoy history and culture?

在带领学生欣赏完视频后,教师可将读后活动稍做如下调整:

(1) After knowing about some tours of Peru and China, which tour(s) would you recommend for people who enjoy history and culture? Why?

(2) If you were a brochure designer, could you make a brochure of West Lake in Hangzhou city? How?

(3) What Chinese places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worthwhile to travel around? Why?

通过文本、图片、视频引发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由秘鲁的著名景点联想到中国的风景名胜。一方面,旨在让学生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活动中,加深和拓展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辨析秘鲁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具体现象,以及梳理、概括两国著名景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文化、景色建筑等信息,建立这些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度。另一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学会从自然、历史、人文等多种视角来理解和介绍家乡,增强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三)把握语言与文化的融通性,提升文化的理解度

1.巧妙提炼单元主题内涵,体现文化的结构性

主题意义是引领教学目标制定和学习活动开展的关键。[1]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用中国的名人名言来提炼各单元的主题内涵,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更好地理解各单元所包含的文化主旨。例如,在必修一Unit 3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引用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伟大的事业基于高深的学问,坚强的意志在于强健的体魄”,巧妙提炼单元所要传递的思想:年轻人通过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磨炼意志、挑战耐力。又如,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 1可以引用雷锋同志的名言“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高度升华单元的主旨内容,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并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发现更多“平凡中的伟大”,由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自我人生规划,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再如,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Unit 4可使用班固的名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高度概括单元主题内涵:在遇到逆境时,要勇于挑战自己,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2.深入对比英汉语篇特征,拓展文化的理解度

文化回应教学理念下,学生成长的母文化能在其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回应学生的母文化能有效提升其英语学习成效,为学生的发展赋能。外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每种语言都与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语言的结构、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13]语篇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资源,能够充分体现这一点。因而,教师可带领学生对比学习教材中的英文语篇和其汉语译文,或者对比部分中国经典文学片段及其英语译文,使两种语言的文本互为参照物,由此提升对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理解度。

例如,选择性必修三Unit 5 中的“THE ARROW AND THE SONG”,该语篇的文体形式是诗歌,文中的“arrow”象征“无意中对他人造成的伤害”,“song”则象征“无意中对他人表达的善意”,多年以后作者发现“伤害”依然存在,“善意”也依然让好友铭记于心,这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甜言与我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显然,作者想借此诗鼓励人们对他人多些善意,少些恶意,让人间温情常驻、友情长存。在讲解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语篇的英语原文和其不同版本的汉语译文,以使学生更敏锐地感知中外文化的异同、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语篇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这里具体以第一个诗段为例: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11]

在此选用两个版本的汉语译文,分别为:

A: 我射一箭直上高空,/待它落下,不见影踪;/因为它飞得如此疾迅,/我的眼力无法追寻。[14]

B: 吾矢射空,莫知堕处。/甚飞甚疾,目不及顾。

诗歌原文的押韵模式为“aabb”。其中“air”对“where”,“sight”对“flight”,音韵和谐,整个诗段语言简练、意象淡远。汉译版A在前两句中巧妙处理韵脚“where”的含义,大胆舍弃“earth”,使“空”对“踪”,并在三、四句中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灵活转换韵脚,使“迅”对“寻”,非常自然地保留了原诗的“aabb”押韵模式。较于原诗的格律体,译者将诗歌译为自由体,在准确表达原诗涵义及情感的基础上,不受传统诗歌形式的束缚,根据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安排诗歌的韵律节奏,传递了译者在文学创作中的“叛逆精神”。汉译版B则运用《诗经》的四言体来翻译诗歌,整首诗重章叠句、短小精悍,一唱三叹、铿锵有力。在翻译第一个诗段时,译者仅用短短四句话就把原诗蕴藏的“我把一支箭射入云霄,却不知它最后落于何处”的惆怅之情和“眼看箭刚射出去,它却飞得那么急、那么快,致使 ‘我’目力都无法追及”的急切又无力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通过讲授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带领学生对比分析英文诗歌和汉译诗歌在节奏和韵律上的异同,总结其押韵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特征的理解,深切体悟汉语词藻的丰富性和句式的灵活性,以及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厚重感。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诗中不同词汇的象征意义,并借用中国古代名言,旨在帮助学生深层解读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促进文化理解。

(四)强化中国文化输出的实践性,提升文明素养的形成度

研究外国语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促进、弘扬中国文化,并最终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15],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中除了注重中国文化输入之外,还要重视中国文化输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能力,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了解中国故事。同时,《新课标》强调“文化学习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并将优秀文化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1]学习活动是培养文化意识、锻炼多元思维、生成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中须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文化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和线上线下的灵活教学方式助力学生有效输出中国文化,让其在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应用和中国文化反思过程中操练英语语言技能,在内化文化知识于心的基础之上逐渐将其外化于行,这样一来,学生的中国声音传播力和中国故事讲述力得以提升,学生的中华文明素养也得以形成。

1.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实践,提升文化的传播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对话、配音、翻译等应用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单元文化主题和学生所吸收的新文化知识结构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判断等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自身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训练语音技能,并学会运用语言知识描述该情境。例如,必修第一册 Unit 1的Reading for Writing 部分嵌入了一篇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介绍性文本“TERRACOTTA ARMY”。在带领学生完成文本学习后,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多模态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播放一段介绍兵马俑的视频,随后对视频做静音处理,鼓励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将教材中的文本做适当改编,并将其作为视频解说词,尝试感情充沛地朗读她,为该视频英语配音。学生借助图像、文字、色彩、表情、动作、声音等多模态信息感悟文化和运用语言,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在秦代人民长达39年的智慧和汗水的浇灌下才得以问世的兵马俑,名副其实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和“中华之光”等美誉,而从中映射出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塑造技艺和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独特文化风貌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有利于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操练语音技能和语言知识时,使中国文化知识与中国文化传播能力之间得到积极的转换。

其次,英语对话能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架设文化沟通的桥梁。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可以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述现象、分析问题、阐明原因、表达观点。例如,在学完必修第一册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的阅读“Living Legends”后,组织学生根据所梳理的结构化知识,运用文本中的词汇、句型和固定搭配等,通过两人对话来描述和阐释郎平在体育生涯中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办法和取得的荣誉等信息,体会中国体育人所具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魄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外传播的语言表达和文化沟通能力。

再次,翻译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需要通过翻译有效进行。教师除了在课堂中选用英文语料来辅助学生学习之外,还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切合单元主题的新闻、文学名著片段等蕴含中华优秀文化的中文语料。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这些中文语料开展翻译训练,通过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发展自身的中国文化外译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第二语言习得以现有知识作为输入,其中一种现有知识就是第一语言知识[16],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一定的中文语料,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运用她,为学生创造亲切熟悉的文化回应语境,既能解决教师有时限于备课时间而难以找到符合所学内容及学生认知水平的英文语料的困境,又能利用母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巧妙发挥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2.善于启发学生迁移创新,增强文化的表征性

从宏观层面来讲,文化表征的实现要通过推理、判断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取向,能够在众说纷纭中始终保持批判性和评价性的目光,能够利用已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的问题。只有将中国文化之精华融于自己的血脉,用心、用情、用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才能在举手投足间彰显祖国文化的魅力、绽放祖国文化的光芒。若把这些放进微观的高中英语课堂来讲,就需要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背景‘长出’新的知识经验”[12],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回应其生活经验和个体差异,“并适时对其进行文化引导和价值观导向”[12],来增强文化的行为性和表征性,让学生在高级思维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文明素养。

例如,在选修第一册Unit 1 People of Achievement的单元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早年的创业经历:1995年,31岁的马云辞掉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教师职位,凑足两万元准备创业。他说自己出来创业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想在十年之后返回学校,把在创业过程中学到的社会经验和获得的社会技能传授给学生们。

在此根据马云的事例可设计如下活动:

1. Do you agree with Jack Ma’s choice of quilting a job as a teacher to start up his own business for a better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future? Why or why not?

2. If you had a steady job, would you give it up for benefits of other people? Why or why not? If not, what other choice(s) would you make? Work in groups and share the best choice each member agrees with.

3. How do you comprehend “people of achievement” ? What’s the real achievement in one person’s whole life? Why? Write an article of no less than 100 words to share your opinion.

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评价马云做出的择业选择,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然后,由问题1引发问题2,引领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式学习开展想象和创造,联系自我进行批判性思考,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利用问题3挖掘马云及学生们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和单元主题之间的关联,启发学生深层思考单元主题意义,采用写作的方式理性表达个人观点、态度和情感,学生从而逐步理解“成就”一词的真正涵义,并将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迁移至自身的实际生活,让自己在奋斗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持有宽广博爱的胸怀、乐于奉献的爱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结语

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高中英语课堂承载着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高中英语教学应充分发挥文化回应教学的独有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中国文化融入的多样性,注重文化知识传授与思维能力培养的统一性,把握语言与其所蕴藏的文化底蕴之间的融通性以及强化中国文化输出的实践性,由此逐步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度、认同度、理解度和中华文明素养的形成度,为学生的有效语言学习、思维能力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培育奠基,为学生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铺路。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