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研究

2021-01-16杨丹丹中国人民大学

环球市场 2021年13期
关键词:价值链制造业企业

杨丹丹 中国人民大学

关于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中国制造2025》在十年前被中国的政府发布,至今已五年有余。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在此期间大幅提高,甚至在某些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飞速进步受益于中国经济深度嵌入于全球价值链之中。中国制造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从最初的组装加工起步,完成了工艺和产品等内容的升级,逐步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功能升级和“链”的升级中,积极努力地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另外,当前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现象,逆全球化的趋势逐渐显现。而在中国的制造业不断融入全球的价值产业链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的吸收、发展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问题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决定一个国家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能力。而关于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侧重点提供了一些参考,丰富了全球价值链对于技术影响的研究。

一、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影响研究

(一)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这一含义是被Gereffi 首先发明出来的,联合国认为,它是指跨国公司为了使产品的内含价值实现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服务。高峰和高越(2005)分析认为,其包含三个分工的必备条件:首先,至少需要两个国家在商品的生产进程中给予增加值;第二,相同种类的劳务商品需要连续并且按顺序进行生产;第三,在这当中最少需要有一个国家需要用增加值贸易这一方式来完成生产,相当于不仅要运用进口的投入品而且还需要对外出口产品。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

价值链分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当中,原材料提供、半成品生产与组装、成品设计、销售、回收等一些列有关于生产的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工,其中还伴随着进口中间商品、对产成品进行出口的一系列分工形式。Kaplinsky&Morris 指出,全球价值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当中的核心战略,其余的各个环节给予的价值各有不同。所以,要想对整个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了解并进而控制,就需要对其中的战略阶段进行控制。该就成为全球价值链所研究的重要的进程表,对各个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解并进行控制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现状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不断加深,但仍处于中低端带。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仍旧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型企业为主,从全球化分工的角度来看,仍旧处于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底端。而随着一系列产业优化升级政策的提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不断创新发展,正在向全球价值链的顶端迈进。另外,发达国家会采用“利润分配不均”的方式制约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将生产制造、加工制造等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放在发展中国家,而将研发、设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放在自己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跻身全球价值链中上游的因素分析

(一)从政府角度分析制约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

以政府视角看待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仍旧处于中低端主要归因于三点问题: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人才短缺。贸易壁垒主要是指随着保护主义以及贸易区域协定等不断出现的大环境下,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反倾销等事件层出不穷。同时,针对产品的质量不过关、知识产权问题使得中国制造业举步维艰。技术壁垒是指中国制造业在产品制造流程、质量检查、研发制造等环节比较薄弱,“卡脖子”事件也不断发生。同时由于各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导致中国制造业模仿和学习其他国家技术受阻。人才短缺是指发达国家利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导致我国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大量流失。同时,专业型人才培养机制与相关机构的不完善导致知识型和复合型人才不断外流,这也是阻碍我国制造业跻身价值链中上游的重要因素。

(二)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制约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

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制约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主要从产业的异质性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来分析。产业的异质性主要是指我国的制造业由于经营范围、经营产品、技术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使得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层次也应该不是一致的,因此,不能统一地将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上游。而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指我国制造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人力密集型的企业为主,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像钢筋水泥等加工制造业较多,使得企业的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匹配,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较弱。相反地,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生产产品主要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高,技术制造与智能制造高度融合。另外,中国的制造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没有发挥,仍旧模仿或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为主,产业的结构不合理。

(三)从企业角度分析制约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

从企业角度分析制约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因素主要从融资约束、金融体制不完善、路径依赖、创新能力差几个角度出发。融资约束问题主要体现在很多中国制造业融资能力较差,使得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断拉大,企业没有过多的资金开展多项价值链工作,这将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上游的重要因素。而中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也使得中国制造业产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路径依赖是指我国的知识产权较少,技术水平受限等问题使得中国制造业想要改变自身的难度变大变难,倒逼中国制造业延续之前的路径,使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中低端层次。中国制造业难以摆脱国际市场的控制,继续从事低附加值产品加工制造等环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根本原因。创新产品或服务的启动资金不足、创新的水平低下,创新资金投入周期长,创新支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导致企业的创新活动逐渐丧失活力,企业不愿意进行人力或资源上的创新,大多数企业延续之前的“路径”,也进入盲目代工的行列中。

三、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首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对于那些没有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以及全球价值链嵌入度较低的企业,这类企业具有较弱的创新发展能力,需要对其涵盖的技术溢出效果进行充分的发挥,对相应的成本进行相对良好的控制,把盈利的空间进行充分的放大,对技术水平进行提高增强。对于全球价值链融合度相对较高的公司,应警惕边际递减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俘获效应",要对研发项目的投资增多,不断把技术类相关难题解决以及对创新能力进行提高,提升先进技术水平。在全球价值链可能重构乃至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企业应提前做好应对,开拓新的进出口市场,提高供应链与价值链的稳定性。

其次,要对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进行一个重新的审视。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确定自身的比较优势。放弃已有的代工生产,同时要注意好处理与价值链主导企业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稳步实施,制造企业应该抓住机遇,通过开发和引进前沿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办法以及科学的发展战略等,使自身有机会跻身于高附加值型价值链的环节。

最后,另外,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度仍然偏低。因此,应积极鼓励我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增加值贸易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并提高价值链嵌入度。其次,要加快调整贸易方式的转变,优化外贸产业结构,加大基础研发投入比例,掌握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最后,重构以及加快重构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他的预案提前做好准备,在对国内的价值链进行延伸拓展的过程中,需要营造特定的生产模式,对部分产业链的转移采取鼓励措施。为制造业营造稳定的内部环境如完善市场制度,提高违法违约成本,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降低贸易壁垒、区域贸易协定等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同时,在人才体系的建设上,应该扩大教育和培训幅度,提高人力资本在创新能力上的贡献度。

猜你喜欢

价值链制造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