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形象视阈下新闻话语外宣翻译研究
——以尼泊尔英文媒体为例

2021-01-16张晓欣刘丛如蒋建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尼泊尔受众国家

张晓欣,刘丛如,蒋建伟

(1.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尼泊尔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050061;3.河北经贸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61)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或在别的国家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它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是国家重要的无形战略资产,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1]。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 战略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得到改善。其中,外宣翻译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对于塑造好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形象,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故本文将探索怎样通过外宣翻译来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从构建国家形象的角度研究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

从构建国家形象的角度研究外宣翻译策略这一领域,起步较晚,以“国家形象”和“外宣翻译”为题,在中国期刊网共找到41 篇论文,总研究数量较少。最早的论文出现在2010 年,有2 篇研究论文,2011 至2013 年各有3 篇论文,2014 年研究出现第一个小高峰有6 篇,2015 年至2017 年论文数量在高位徘徊,各有5 篇,2019 年研究热度攀升至近几年最高峰,有8 篇。

这些研究量的起伏与以下背景紧密相关,2010 年,国新办开始重视国家形象宣传,在一些国际主流媒体面向世界播放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的纽约时报广场播放,标志着中国国家形象公关时代的到来。国家形象外宣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上海外国语大学仇贤根[2]撰写了相关的博士论文《外宣翻译研究——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角度谈起》。之后,2013 年9 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形象外宣引起学界关注,研究热度持续攀,到2014 年达到第一个小高峰,其中,卢小军[3]的《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较有代表性。之后随着2017 年十九大的召开,十九大报道英译本的同步推出,学术界对于怎样做好外宣翻译,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直至2019 年研究热度攀升至近几年最高峰,其中邱大平[4]的博士论文《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尹佳[5]的博士论文《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以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较有代表性。

虽然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因素很多,但是在信息社会,大众媒介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对于外国受众而言,由于缺乏个人接触的直接经验,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往往是与其媒体报道中的“虚拟中国形象”高度重合的,所以,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其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本文将以尼泊尔为例,研究其如何把有关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积极正面的新闻翻译报道给尼泊尔人民,让他们全面地了解中国,形成对中国良好的印象。

二、尼泊尔英文媒体概览

由于尼泊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尼泊尔人获取消息的主要来源是报纸,尼泊尔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人通用英语,报纸多用英语和尼语两种语言发行,《加德满都邮报》(The Kathmandu Post,1993 年创刊)是英文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兴尼泊尔报》(The Rising Nepal,1965年创刊)是尼泊尔历史最悠久的官方日报,发行量排第二;其他发行量比较大的报刊有《喜马拉雅时报》和《共和国报》[6],四大媒体都有自己的英文网站,每天更新新闻。以上媒体每天都会刊登关于中国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尼英文媒体的涉华报道常采用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西方新闻媒体的稿件[7],导致负面新闻较多,可喜的是,2015 年以来,随着中尼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进展,几家媒体采用新华社的报道的数量逐年增多。

三、国家形象视阈下新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

国家形象的构建有本国“自塑”和外国“他塑”两种渠道,翻译是将中国“自塑”的国家形象文本传递给外国读者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改变以前国家形象被动“他塑”的局面,通过外宣努力“自塑”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增强我国对外话语的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鉴于大部分国外媒体受众对中国了解并不很多,而媒体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建议我外宣机构,驻各国大使馆,我新闻机构,加强与各国的媒体交流,及时提供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新闻消息,这就需要大量合格的翻译工作者,或者精通英汉语的新闻工作者来努力,在翻译实践的同时,总结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反过来指导实践。本文将以尼泊尔英文媒体涉华新闻文本作为语料,探析外宣翻译的策略,力图实现有效的传播目的,从而建构正面的国家形象。

(一)语言动态对等策略

英汉语两种语言在结构上有巨大的差异,汉语属于意合的(paratactic)、话题显著(Topic-Prominent)的偏动态语言,主语常用人称(personal);而英语属于形合的(Hypotactic)、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的偏静态的语言,主语常用物称(impersonal)[8]。翻译是一种语码的转换,使用一种语码把另一种语码所表达的内容以及其附带的内涵意义与外延意思都准确的重新给予表达。所以将汉语英译时,不能受字面意思的限制,盲目追求字词和句式的对等,而是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用合适的目的语表达出来。如2020 年11 月30 日,尼泊尔外事网转载《环球时报》刊登的一篇有关近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对亚洲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对RCEP的贡献的文章:《为什么全球将会欢迎亚洲时代的到来》[9],译名为“Why‘Asian Era’will be Globally Embraced ”而不是“Why the World Will Welcome‘Asian Era’”,这里汉语的主动句被翻译成英语的被动句,突出了主语“Asian Era”,此外,“welcome”虽然有汉语“欢迎”的意思,但是它往往侧重“通过庆祝活动等来当面表示欢迎”,在这里“embrace”则有“欣然接受,支持,接纳(变革、政治体制、规则等)的含义”,所以“embrace”比“welcome”用在这里更为合适。

(二)中国地名拼音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涉及我国的领土、主权等问题,要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例如,“钓鱼岛”在我国的外宣翻译中,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一律用汉语拼音拼写为“the Diaoyu Island”,不能采用日本的命名译为“the Senkaku Island”,如果我们没有政治敏锐性,只是去查英语国家对同一事物的命名,盲目跟随,就会犯政治性误译,损害我国利益与形象。再比如中国与尼泊尔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吉隆”常被尼泊尔各大媒体如《加德满都邮报》《喜马拉雅时报》《新兴尼泊尔报》等拼写为Keyrung、Gyirong或者Kyirong,这些译名不统一、拼写混乱,并且没有一个尼媒体采用汉语拼音Jilong,这可能是因为尼泊尔受旧时威妥玛式拼音来拼写中国的地名习惯的影响,但是,由于威妥玛式拼音不如汉语拼音准确,已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在我国被废止,不再用来拼写人名、地名,如“北京、广州、南京”在China Daily(《中国日报》)、Global Times(《环球时报》)、CCTV-9 等权威外宣媒体一律按照汉语拼音拼写为“Beijing、Guangzhou、Nanjing”,不再使用“Peking,Canton,Nanking”。地名翻译看似小事,实则对于申明中国对自己地名的命名权,提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认可度,从而坚定中国立场、争夺国际话语权,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还是建议对于吉隆口岸的英语翻译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采用中国的汉语拼音Jilong,这样不仅有利于申明中国对自己城市的命名权,也有利于中尼在交流中译名的统一,避免对同一地方的称呼不同带来不必要的交流障碍。

(三)译释并举策略

我们对外翻译传播的国际受众由于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必然有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生活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所以在翻译时就必须关注源语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与生活背景,才能达到社交语用等效的原则。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外宣翻译时,一定要知道,这些国家的受众对中国知之甚少,所以在翻译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或者中国味特浓的词汇时,要采用翻译加解释的策略,把原文翻译的清楚明晰,让外国读者读明白,才能达到有效的传播,让国外受众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民族社会进步,形成对中国良好的印象。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我们中国读者熟悉的词汇,如果我们直译为“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国外读者由于缺乏文化语境,并不知道其具体所指,如果采用译释并举策略处理为“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prosperity,democracy,civility,harmony,freedom,equality,justice,the rule of law,patriotism,dedication,integrity and friendship)[4]”,这样让国外读者能了解这个词汇的内涵,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四)编译策略

外宣新闻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普通文学翻译所追求的“信”“达”“雅”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并不适合外宣新闻翻译的交际目的。新闻翻译中,翻译者面对海量的信息,要从中选择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或者话题,兼顾新闻的完整性和读者兴趣,进行综合翻译改写,特别是遇到重大事件时,由于源语的信息量过大,而目的语国家媒体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报道力度,这时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目的语国家读者的情况和两种语言所处的不同传播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对原文进行有目的的编排整理,通过摘译、编译、改译、缩译、译写、译述、译评等方式改写翻译。这一点我国驻尼泊尔使馆做得很好,每逢中国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或者在中国的重大节日,都会在尼主流媒体综合国内新闻信息发文介绍有关事宜,推动中尼关系发展[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外宣翻译策略影响着翻译质量、受众认知、传播效果,继而影响国家形象。准确的、通俗易懂的、注重政治立场的外宣翻译,不仅能客观传达信息,传播观点,表达立场,澄清事实,还能让外国受众知之、好之、乐之。对于真实、全面、客观地塑造、构建和传播中国积极正面的良好国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总之,新闻写作与编译要改变“主旋律”式的宏大叙事方式,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报道受众感兴趣的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突破文化壁垒,讲好中国故事,正如金仲华先生之言,“最好的宣传,是使人看不出是在宣传。”[11]

猜你喜欢

尼泊尔受众国家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书画影苑.尼泊尔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尼泊尔的忧伤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