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后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管理创新与实践

2021-01-15丁燏唐啸尘

大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校管理专业建设

丁燏 唐啸尘

[摘 要]广东海洋大学设置了具有海洋水产特色的生物科学专业,项目组在原有相关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科专业调整的大背景,对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管理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实践:建立与完善专业负责人(专业首席教师)负责制及其管理制度;以学校完全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深入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培养方案制订与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制订与修订的管理制度;加强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其过程管理与考核;完善专业负责人指导下的课程组组长负责制及其管理制度,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项目建设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类相近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专业建设;高校管理;学科专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011-03

一、项目建设背景

广东海洋大学“关于印发《广东海洋大学调整学院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总体方案》的通知”(广海大党〔2016〕47号)要求, 按照学科专业内涵相关性和纵向支撑依托横向融合协同的原则设置学院与布局学科专业,构建“3+1+N”大海洋学科体系,重点发展海洋科学、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三大涉海学科,进一步强化海洋水产特色,对学院设置与学科专业布局进行了较大范围的科学调整。

广东海洋大学开办并重点发展具有海洋水产特色的生物科学专业,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大南海资源,更是为南海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储备。但是作为新专业(2016年成立),其建设与发展和兄弟院校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各类管理制度、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尚需深入改革,以凸显专业特色。在实行学科专业调整后,生物科学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及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及教学场所等层面。本文所提基金项目的项目组在水产学院十多年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方向)与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探索,建立了完备的专业负责人(专业首席教师)负责制及其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了学分制培养方案与管理方案,推进了本科生导师制及其过程管理,完善了课程组与课程组组长负责制及其管理制度。即在多年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革新与实践,探索一种适用于具有海洋水产特色的生物科学新专业建设管理新模式。系列改革促进了本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快速发展,使其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开展科学研究和传承文化。

二、专业建设的管理创新与实践

(一)建立科学的专业建设管理与评价体系,深化专业负责人(专业首席教师)负责制

本项目组在校、院两级有关专业建设管理与评价制度的指引下,建立了较为全面、科学又符合学校政策的专业建设管理与评价体系,即广东海洋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管理与评价办法,所有建设工作依照本办法进行。该办法对具体举措进行全面的细化,使其可操作和可评价,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建设的规划、目标、任务、分工、规模等。

生物科学专业建设小组经学院批准成立后,在系主任的领导下实行专业负责人(专业首席教师)负责制;专业负责人(专业首席教师)由具有副高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一定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经验的专任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专业首席教师)的产生程序是先由各专业推荐,再经学院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报学校教务处批准、聘任。专业负责人(专业首席教师)具体负责组织制订本专业的建设规划(包括专业建設的目标、定位与特色的确定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包括课程建设与考核评估、国标达标建设与评估、专业认证、培养方案论证与评估、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验收、特色专业或重点学科(专业)的申报等工作[1],并协助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实习基地与创新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学生导师制建设、课程组建设等,同时负责专业建设经费预算与申请(具体经费支出及日常管理等由学院统一进行)。还要重点处理好系主任与专业负责人(专业首席教师)之间的关系,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两者之间既有从属关系又有合作关系,实行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双方不可互相替代;也要及时沟通、协调、交换具体建设意见,相互促进,相互监督,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共同发展。

(二)优化完全学分制培养方案,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广东海洋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总体上实行专业负责人(专业首席教师)负责制、全体教职工参与、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前期参与的原则,以学校完全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按照学校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科学规划与修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在院系统一谋划与部署下,继续加强对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收集其最新的相关培养方案并掌握其内涵,在全面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吸收与消化优化、凝练特色,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的学分制培养方案[2]。

当前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培养方案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本专业通过建设力争使生物科学学分制培养方案得以制订并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核心课程、非专业公共课、选修课的合理配置,学分分配,课时与时间安排,培养目标与规格等。尤其是学校根据学分制培养方案对总学分与总课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综合考虑将最必要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做到合理组织、科学取舍、相似课程有机整合、不同课程不重复不交叉,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与科学性[3];同时有效处理好学生课业繁重与培养方案矛盾等问题,实现培养方案在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要求等方面与培养目标一致且保证目标的可达成,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4-6]。同时也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分配,力争课程分配合理,保证各专业教师基本达到学校对教学考核的要求。本专业实行培养方案修订的常态化,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在系层面上加强对培养方案制订与修订的过程管理,对培养方案及其应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培养方案的定稿需全体教师表决通过,且要以会议形式对培养方案进行专家论证。与此同时,也对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与修订制订了一整套过程管理与评估办法,以配合培养方案的实行。

(三)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加强其过程管理与考核

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中并不陌生,但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而在国内则是近些年才开始兴起并广泛试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改革的深入,国内诸多高校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目前本科生导师制主要包括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精英导师制等形式。其中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围绕高等院校本科专门人才培养的师生间全方位交互式的导师制模式[7],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参考研究生导师制。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指导,为学生提供学习计划制订,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选择,科学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以及心理、生活、创新创业、社会活动、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悉心指导与跟踪。国内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全程导师制,其实施效果得到众多大学的认可。

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在2011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全程导师制),已取得较好的示范效果,为生物类专业导师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从2017级开始,学校要求全校各专业方向展开本科生导师制(年级导师制)工作,我们借此机会在加强青年教师(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的本科生导师制及其管理与考核制度,借鉴兄弟高校的经验并解决了这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不到位、教师与学生參与度不高等问题。本科生导师在角色上类似于研究生导师,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研究生导师。本科生导师的指导工作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指导,还要求更细致更频繁更全面[8]。这个导师制实行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及当年提出的具体课题,结合自己的兴趣或发展方向初步选定老师,而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品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优选学生。学校从总体上对每个导师所带学生数进行适当控制,如招生两个自然班的情况下,每位教师最多可以指导四名学生,以免学生过多而影响指导效果。同时在系领导与专业负责人的介入下,全系教师参与协商对所带学生进行微调,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导师,每个教师至少带一名学生;导师需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实践进行引导,在选课以及科研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奖学金或其他个人奖项评定、社会实践、就业与考研、学科竞赛等方面予以实质性的指导,将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与导师制相结合,将学分制与导师制相融合[9]。

导师制以成文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明确导师的目标、职责与任务,加强全程导师制的过程管理与考核[4-5],实行有效的监督、考核、激励制度,建设数量充足且素养高的教师队伍。要求导师对整个指导过程不仅要全程参与而且还要有详细的记录,学院或系定期组织人员对指导过程进行检查与督促;严格按学校的考核要求对导师进行年度考核与定级,并在专业层面将其考核效果与教师年终考核、教改项目申报、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挂钩,激励导师重视提升本科生指导工作效果。

(四)完善课程组与课程组组长负责制

高等学校的课程组不同于中小学的课程组,中小学阶段一般仅局限于同一门课程,如语文科课程组。我们可以将高校课程组定义为在院、系二级管理下,根据学科的专业特点,以相关课程为中心,根据教学需要而建立的教学与教学研究活动基层组织 [10] ,可以由一门或多门课程所构成。课程组的中心任务是承担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规范整个教学过程,负责开展相关课程建设,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生物类专业源自水产养殖学科生物基础学科教研室,本文所提基金项目的项目组在系领导主持下,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与教师的专业背景,参照已定稿的培养方案,重新科学划分课程组,共设置六个课程组即动植学课程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组、生理学课程组、细胞课程组、生化课程组、生物技术课程组。其中,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组涉及的课程有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细菌分类学、发酵工程等,教师由七人组成,满足每个课程组的教师数至少四人以上的条件。课程组成员的设定,考虑教师教学与科研方向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进行适当调整。笔者所在的课程组解决好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保证学生所学有众多的选择、教师所教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与达到考核要求。

在明确课程组成员构成的基础上,通过推荐提名、民主选举产生各课程组的组长。课程建设主要实行课程组组长负责制,课程组组长对专业负责人与系领导负责。其主要职责是组织课程建设与改革规划的制订、建设阶段目标的制订和总结、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教师培训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纲的制订、课程评估、教材建设、教学法改革与研究、教学过程的监督与检查、听课观摩活动开展以及课程建设效果与教师个人的考核等事项。

课程组建设加强对各任课教师课程建设的指导与监督,保障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包括统一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试大纲、考试命题与阅卷以及组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特别是重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有规划地推进各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作长远规划,高效开展教材、课件、题库、教学网站或公众号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为课程评估与专业评估打下基础。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课程组组长以身作则,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积极申报各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以及教学成果或其他个人教学奖励。各课程组组长要紧密联系课程组内的教师,经常在组内及组间进行课程建设体会的交流研讨,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升课程建设的水平与效果;同时建立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教师沟通机制,使课程组真正成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发展成熟的重要沟通平台,发扬水产学科传帮带的传统,相互促进与相互监督;充分发挥老教授、名师、模范教师的引领作用,同时爱护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系层面要加强课程建设的考核,建立相关制度体系,以规范课程建设;同时进行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考核,定期分批对专业所有课程进行会议评估,并实行有效的课程建设奖惩激励机制。建立课程组负责人与组内教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并加大课程建设或课堂教学反馈的权重。

三、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搞好专业建设是全面打造“金课”的保障,是一流专业或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前提。本文所提基金项目的项目组从以上几方面对广东海洋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管理进行了深度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省级以上规划教材的建设、大学生国家级创新项目的组织参与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力争使本专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2-229.

[2] 丁勇,杨玲,王曙光,等.林业院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J].轻工科技,2019(12):149-151.

[3] 谢辉,石红才.学时压缩背景下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6):63-65.

[4] 刘远,张辉,熊明华,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5):159-161.

[5] 李金枝.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台州学院学报,2015(3):74-77.

[6] 张红莲,夏立群,刘慧玲,等. “微生物工程”实验和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89-90,93.

[7] 邓小龙,杨希祥,朱炳杰,等.国内外本科全程导师制实践研究与对比分析[J].大学教育,2020(6):44-46.

[8] 刘晓梅,孔凡运,尤红娟,等.导师制下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9(10):29-30.

[9] 丁燏.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体会与思考:以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6(11): 9-11.

[10] 刘刚,程熙鎔,刘静.学科基础课课程组建设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16(8):85-88,110.

[责任编辑:庞丹丹]

[收稿时间]2020-07-20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18年度教改项目“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后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管理创新与实践”(XJG201869); 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海洋微生物学”(2018SFKC23)。

[作者简介]丁燏(1971-),男,湖北监利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学与水产病害防治。

猜你喜欢

高校管理专业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的若干观念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
如何建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