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学案:让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2021-01-13丁强

关键词:导向性双减

丁强

摘要:助学案具有导向性、驱动性、梯度性的特点。导向性是指助学案用目标导引,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及实现学习目标的路径;驱动性是指助学案促使学生围绕学习任务主动展开学习;梯度性是指助学案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由基础到拓展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助学案旨在让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客观上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与课外培训负担,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地。

关键词:助学案;“双减”;导向性;驱动性;梯度性

助学案是为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达成学习目标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我校实施助学案近十年来,有效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每份助学案分为“预学”“尝试”“互动”“反馈”四个板块,通过对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分层设计,支持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助学案具有导向性、驱动性、梯度性的特点。导向性是指助学案用目标导引,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及实现学习目标的路径;驱动性是指助学案促使学生围绕学习任务主动展开学习;梯度性是指助学案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由基础到拓展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助学案旨在让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客观上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与课外培训负担,这与“双减”政策的目标十分契合。

一、 目标导引,路径清晰——提升学生的效能感

助学案的设计以逆向设计理论为指导,提倡从“终点”即所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准)出发,要求教师在确定所追求的结果后,再具体设计活动。

一份助学案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为课时目标;分目标为各板块的学习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分解。具体设计时,教师先制订某一课时教学的总目标,然后将其分解到各个板块中,根据目标选择素材,也就是学习资源;进而,根据目标和素材设计问题或任务;再据此设计学生的体验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是整个助学案设计的核心,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任务的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都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总目标有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瞄准学习的方向,分目标则有助于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学习的要求。总目标与分目标结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聚焦。

例如,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的目标要求,我们将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中《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订为“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计算”,将“尝试”板块的分目标确定為“通过操作知道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可以看出,这一课时的总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的,“尝试”板块的分目标则是根据总目标细分的,比总目标更具体。学生借助分目标提供的方法,即“用量角器去量一量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比一比,算一算”等具体的操作,能够达成“掌握”与“运用”的总目标。

再如,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有如下提示:“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的预习提示是:“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本课的“思考探究”第一题是:“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单元提示、课文预习提示以及练习题,都提到了“默读”“勾画”的读书方法。于是,本课的总目标被确定为:“能运用默读与勾画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预学”板块的目标是“能在5分钟内完成全文的默读”;“尝试”板块的目标是“能在默读过程中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互动”板块的目标是“通过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反馈”板块的目标是“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总目标依据教材编者的意图设计,各板块的分目标围绕总目标的“默读”“勾画”要求设计,旨在通过分目标的完成,使学生掌握“默读”与“勾画”的读书方法。

助学案先呈现学习目标,在帮助学生准确定位陌生的认知领域,使学生得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一看就明白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每个板块要学到什么程度。因此,逆向设计的助学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条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路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能感。

二、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一份高质量的助学案,会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支持。

例如,教学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助学案“预学”板块的任务是:“默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词注音。”“尝试”板块的任务是:“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互动”板块的任务是:“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了‘我’在遇险、脱险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如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想象、侧面描写。请你借助旁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来表现‘我’当时的心理变化的。”“反馈”板块的任务是:“请运用思维导图画出‘我’遇险、脱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再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密度知识的应用》一课时,助学案“预学”板块的任务是:“请结合学过的密度知识,思考如何测出硬币的密度。”“尝试”板块的任务是:“运用量筒测出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互动”板块的任务是:“测量一枚硬币、戒指、不规则碎玻璃以及纪念碑的体积。”“反馈”板块的任务是:当堂检测,完成习题。

从上述示例中可以发现,“预学”板块的任务比较简单,属于基础型任务,如查阅资料、复习已学知识、了解新学内容等,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帮助学生完成必备知识的储备。“尝试”板块的任务难度稍有增加,属于提升型任务,根据任务的提示、借助同伴的力量、运用储备的知识,绝大多数学生也能够完成。这个板块主要是对“预学”效果的检测与反馈,也是进入“互动”前的一针“信心增强剂”。“互动”板块的任务主要是为了解决重点难点,学生需借助同伴的力量,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反馈”板块的任务则是对新学内容的总结或巩固。

可以说,助学案中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支点,通过引导思维、突破难点、规约习惯、提供方法等,让学生全力投入学习过程,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升学习质量。这在客观上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三、 分层设计,梯度进阶——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助学案各板块之间的目标与任务是紧密联系的,上一板块的目标与任务为下一板块做铺垫、打基础,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学生以螺旋前进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抵达学习目标。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抵达学习目标。

例如,教学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时,第一课时助学案的总目标是:“通过朗诵课文,展开想象,能领略本文的景物之美,能抒发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预学”板块的目标与任务分别是:“准确掌握读音和字形;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大声读给同桌听一听,与同桌互默互批。”“尝试”板块的目标与任务分别是:“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作者感情;在朗读课文三遍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进行朗读并说明喜欢的原因。”“互动”板块的目标与任务分别是:“通过学习朗读的知识和技巧,能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本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着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与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读的时候要注意重音与停连,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反馈”环节目标与互动环节的目标相同,任务则是课文朗读比赛。

可以看出,助学案目标与任务的设计,均关注梯度——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学习目标分了层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跳一跳”的欲望,促使他们去完成更高难度的目标。设计具有梯度的任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也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

需要指出的是,助学案的研究和设计是学校基于校情与学情的一种个性化探索与实践。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助学案的研究与设计,用课堂效率的提升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导向性双减
基于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栓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新媒体广告营销的平台优势与导向性问题
课堂因问题而精彩思维因问题而活跃
论析党的文艺工作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