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康复花园多维度协同发展设计启示

2021-01-13葛煜喆谢辉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新加坡

葛煜喆 谢辉

摘要:康复花园在促进人们生理、心理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新加坡康复花园已形成多维度协同发展体系,文章从科学研究、场地设计、园艺治疗3方面各选取1个新加坡康复花园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其设计特征,并总结其在选址、平面布局、园林构筑物、植物景观等方面的设计启示,为我国的康复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康复花园,协同发展,新加坡

DOI: 10.12169/zgcsly.2020.02.12.0003

Abstract: Rehabilitation garde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Singapore has developed a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ystem for rehabilitation gardens. The paper selects three rehabilitation gardens as the cases, on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site design and horticultural therapy, respectively, to study their design inspirations. On this basis, the enlightenment on rehabilitation gardens are summarized in terms of site selection, layout, garden structure and plant landscape.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habilitati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China.

Keywords: rehabilitation garde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ingapore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增加了人群接触各种污染的暴露风险[1]。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在不断扩大,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居民目前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健康风险[2]。此外,COVID-19等公共健康危机也为公众带来了生理及心理上的健康压力[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大健康观的核心要义,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明了建设健康环境是推進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既有研究表明,与自然互动会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4],每周与自然接触2 h以上,可显著提升人们的健康与幸福感[5]。因此,康复景观及康复花园的概念相继被提出,康复景观是指根据使用者的特殊情况和需求,为维持或促进使用者健康而设计的景观。为了让康复花园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6]提出康复花园设计的15项指导原则,包括可知性、可接近性、亲和性等。Rodiek[7]认为花园中应有遮荫空间、充足的座椅和丰富的植物景观。李树华等[8]认为康复景观的设计应有健康数据作为支持。沈晓萌等[9]提出康复花园中应利用植物刺激人体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王声菲等[10]指出老年人在花园中最喜欢散步、闲聊、开展团体活动。然而目前国内还欠缺关于康复花园的选址布局、空间营造等设计指导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分析新加坡康复花园的建设理念与特点,并归纳总结其建设中的常用设计方法和经验,以期为我国康复花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1 康复花园设计理论基础

1.1 经典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1) 亲生命假说。为了解释自然环境的吸引力和欣赏性,FROMM[11]于1973年第一次提出亲生命假说(Biophilia),指出人与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联系,人类从与自然的接触中受益匪浅。因此,将自然环境融入城市环境将对我们的个人福祉、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注意力恢复理论。KAPLAN[12]在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中解释,长时间使用定向注意力会导致疲劳、工作效率降低。当一个人处于自然环境中,尤其是在花园中时,可以让大脑放松,不必有意识地去关注周围环境,不需要使用定向注意力,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的机会,从而调节大脑中定向注意力的状态。

3) 压力缓解理论。ULRICH等[13]使用压力缓解理论(Stress Reduction Theory, SRT)解释自然带给人情感和生理上的反馈。病人或护理人员往往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而置身于自然环境或观察自然因素(如植被)会激发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减少压力、负面情绪和降低心率、血压等。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支持性花园理论”,强调康复花园的控制感和隐私感、锻炼活动、自然接触、社会支持等。

1.2 多维度的新加坡康复花园协同发展体系

新加坡康复花园现已具有一套可持续协同发展的体系,即科学研究、场地设计与建造、园艺康复治疗三位一体的康复花园建设体系(图1)。首先通过科学研究得到园艺康复的相关证据,然后根据研究成果,使用循证设计手法设计建造康复花园,切实满足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康复花园作为科研转化的成果,又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场地,进而不断推动研究。每月举办多次的园艺活动提高了花园空间活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开展园艺康复治疗实践活动时,根据使用人群的特点,发现新问题、新需求,以此为动力继续推进科学研究,并为园艺疗法的改进寻找新的可能。经过科研指导的创新式园艺康复治疗活动又可用于实践,促进使用者恢复身心健康。

建成后的花园还成为了室外科研场地。有研究者通过fNIRS观察被试者的大脑前额叶皮层活动,结果发现,与花园景观相比,观看城市街景时被试者的前额叶皮质右侧区的氧合血红蛋白增加[15]。这表明相比于硬质景观,软质景观更能缓解压力、带来愉悦感,也证明在花园中开展康复性活动比在室内开展可能更有效。科研不断为场地设计与康复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依据,从而推动康复花园建设体系的发展。

2.2 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场地设计——Bishan-Ang Mo Kio Park康复花园

2.2.1 案例概述

该康复花园位于Bishan-Ang Mo Kio公园的湖边,占地面积900 m2,于2017年9月19日正式开放(图3)。设计者以注意力恢复理论(ART)与压力缓解理论(SRT)为原则,在小面积的场地中巧妙安排了多种活动空间。从该案例开始,尽管新加坡后续建造的康复花园的场地边界形态各有不同,但在总体布局上均体现出同一种规律,即以一条简单清晰的“8”字形园路作为花园的交通流线,各种类型活动空间布置在园路的一旁,“8”字形园路围绕形成的绿地被设计为园艺种植池,这一点在Tiong Bahru Park康复花园和Choa Chu Kang Park康复花园中都得到明显的体现。

2.2.2 设计特色

Bishan-Ang Mo Kio Park康复花园的游览路线流畅有序,园路串联了所有的功能性空间(图3),对应了ART中的连贯性要求。整个花园面积虽小,但包含了植物、健身与园艺活动场地、休憩平台,体现了ART中的复杂性原则。考虑到ART中关于易辨认性的要求,将花园划分为4个各具特色的植物种植分区,即生物多样性区、香味区、可食用及药用植物区、颜色和纹理区。生物多样性区主要种植可以吸引蝴蝶和鸟类的植物,如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等;香味区位于康复花园的入口处,主要栽植香味植物,如假连翘(Duranta repens L.)等;可食用及药用植物区以草药和香料植物为主,如柠檬草(Cymbopogon citratus)等;颜色和纹理区的植物色彩鲜艳,带有有趣的纹理,如爆仗竹(Russelia equisetiformis)等。

为响应SRT中的运动性原则,在花园中设置健身器材,以鼓励人们通过锻炼提高活力。园艺活动区拥有混凝土制作的倾斜式种植池,种植池高度从一端的0.4 m逐渐升高到另一端的1 m,这样的设计使轮椅使用者和站立者都能轻松接触到植物,契合了SRT中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积极干预的指导原则。SRT中关于社会支持的原则要求通过场地设计让使用者聚集在一起,从而建立相互之间的社会联系。凉亭与充足的座椅为人们提供了社交互动的空间,帮助人們消除孤独自闭,进而获得社会认同感以及心灵上的愉悦。

2.3 开展园艺活动——Tiong Bahru Park康复花园

2.3.1 案例概述

Tiong Bahru Park康复花园占地750 m2,于2017年9月19日投入使用。花园位于多个老年护理与活动中心附近。花园整体布局简单而清晰,中部是2块花坛,巧妙地将园路设计成了“8”字型(图4)。园路四周布置了面向不同方向的座椅,以带来不同视角的视觉景观感受。座椅背靠带状绿地,绿地中种植了触觉与嗅觉感官体验的植物。

2.3.2 设计特色

随着新加坡市民对康复花园及园艺治疗关注度的增加,花园成为了园艺康复治疗活动的绝佳场所。一项完整的园艺治疗计划通常会持续8周的时间,每周由专业园艺治疗师带领开展1次约1 h的课程。治疗计划按照顺序每周依次开展,分别为:1)花园中的感官体验活动介绍;2)播种栽培蔬菜、瓜果;3)播种栽培观赏植物;4)浇灌、加营养液、除虫;5)浇灌以及清除杂草;6)收获蔬菜、花卉、果实,现场烹饪蔬菜;7)将花卉制作成香袋、标本、拼贴画;8)扦插、嫁接、培育植物种苗。

参与者通过在康复花园中识别与栽培植物,不但可以学习科普知识,还可缓解疲劳与压力,激发精神活力,从而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也可获得感官上的体验;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还可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从而获得幸福感。此外,通过中低强度的活动锻炼四肢,参与者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生理上的健康。因此,定期举行的园艺康复治疗活动保持了花园的长久活力,体现了花园的健康价值与社会价值。管理者与科研人员会对每项园艺治疗计划进行评估并改进,结合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在治疗计划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后的3个时间点分别利用主观评价问卷与血压、血脂、血糖等生理指标的测量评价该项园艺治疗计划的成效,并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则作为科研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应地对园艺活动做出改进与创新。

3 设计启示

本文通过剖析新加坡康复花园的设计特色,总结其多维度协同发展带来的设计启示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康复花园建设品质的提高。

3.1 选址应方便

康复花园作为开放式绿地,首先,在选址时需要考虑易达性,并尽量选择相对平坦的场地以满足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这样才更容易在后续的平面布局中满足ART中连贯性的要求。其次,响应SRT中提到的康复花园需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积极干预,新加坡有不少康复花园建造在公园之中,巧妙地利用了现有自然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丰富了花园内的景观体验。最后,选址还要尽量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如远离噪声源、空气污染源、水污染源等。

3.2 平面布局应简单、清晰

首先,需要考虑ART中关于易辨认性的要求,通过对新加坡康复花园园路设计规律的总结可知,园路可以是一条简单清晰的环形或“8”字形循环路径(尽量避免设计断头路)以满足ART中关于连贯性的要求。其次,由于康复花园的面积一般较小,功能分区包含活动区与休憩区即可满足需求,活动区用于园艺活动或健身运动,休憩区用于散步或闲坐休息。

3.3 園林构筑物应提供无障碍设计

康复花园可能会接待残障人士、老年人、视听障碍患者等弱势群体,因此,在花园中的构筑物设置上,首先应设置坡道以方便无障碍进出;园路上还应设置不同高度的扶手,以帮助不同身高的使用者行走时保持平衡。其次,为保障园艺活动的顺利开展,花园中应有便于所有身高人群取放园艺工具和材料的储存柜;花园中还应该配备水龙头与电源插座,以方便园艺活动参与者浇灌以及使用必要的电动工具。最后,可参考新加坡的案例将种植池设计成不同高度,让站立者或轮椅使用者都能轻松地接触植物。

3.4 植物景观应丰富

考虑到康复花园面向全社会人群开放,为保障人们能安全地接触植物,应谨慎栽植有毒、有刺、容易引起过敏、容易招惹害虫的植物。合理搭配不同颜色、纹理、气味的植物,能够给游客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并让游客感到有趣与愉悦,从而提高心理上的幸福感。有的植物通过花卉或叶片的色彩吸引游客,例如彩叶木(Graptophyllum pictum)、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等;有的植物通过花卉或叶片的不同纹理质感带来触觉上的愉悦感,如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蓝花藤(Petrea volubilis)等;还有的植物具有香味,如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玉兰(Magnolia denudata)等;有的植物容易吸引鸟类或蜂、蝶等昆虫,使花园更加具有生机,如桃金娘、闭鞘姜(Costus speciosus)等;也有植物可直接食用或者作为香料,如葡萄(Vitis vinifera L.)、罗勒(Ocimum basilicum L.)等。

参考文献

[1]ZHANG Y P,MO J H,WESCHLER C J,et al.减少中国快速发展城镇的室内暴露健康风险[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12):966-969.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会图文实录[EB/OL].[2020-12-23].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2311/44583/wz44585/Document/1695276/1695276.htm.

[3]胡以松,王卫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成人慢性病治疗及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4):395-399,453.

[4]OLAFSDOTTIR G,CLOKE P,SCHULZ A,et al.Health benefits of walking in natu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under conditions of real-life stress[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20,52(3):248-274.

[5]WHITE M P,ALCOCK I,GRELLIER J,et al.Spending at least 120 minutes a week in n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J].Scientific Reports,2019,9(1):77.

[6]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罗华,金荷仙.康复花园[J].中国园林,2009,25(7):1-6.

[7]RODIEK S.Resident perceptions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features that influence outdoor usage at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J].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 Elderly,2006,19(3/4):95-107.

[8]李树华,刘畅,姚亚男,等.康复景观研究前沿:热点议题与研究方法[J].南方建筑,2018(3):4-10.

[9]沈晓萌,李彦婕,王应临,等.北京康复花园植物景观营造特征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4):58-62.

[10]王声菲,金荷仙,杨小乐,等.杭州地区养老机构户外绿地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5):36-40.

[11]FROMM E.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3.

[12]KAPLAN S.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5,15(3):169-182.

[13]ULRICH R S,SIMONS R F,LOSITO B D,et al.Stress recovery during exposure to nat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1,11(3):201-230.

[14]NG T K S,SIA A,NG M K W,et al.Effects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on Asian older adul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8,15(8):1705.

[15]YU J H,ANG K K,HO S H,et al.Prefrontal cortical activation while viewing urban and garden scenes:a pilot fNIRS study[C]//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2017 3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Jeju:IEEE,2017:2546-2549.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中)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