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传统型与现代型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特征对比

2021-01-13李璐王巧良杨凡包志毅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杭州发展趋势

李璐 王巧良 杨凡 包志毅

摘要:提升乡村植物景观美感度,延续乡村文化形成差异化景观,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人居环境,是当前进行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的重要问题。文章从传统型和现代型2种乡村类型中各选取3个行政村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建成区内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通过计算各村公共游憩绿地绿色贡献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植物景观指数,以及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覆盖度、重要值等植物特征指数,对比分析传统型和现代型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为杭州地区鄉村公共游憩绿地的植物景观提升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公共游憩绿地,乡村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发展趋势,杭州

DOI: 10.12169/zgcsly.2020.02.25.0001

Abstract: How to improve the aesthetic degree of rural plant landscape, continue the rural culture to shape differentiated landscapes, and create a livabl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urrent rural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landscape in the countryside of Hangzhou, 3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3 modern villages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investigate the plant landscape of the public recreational green spaces in the built area.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vegetation landscape indexes such as green contribution rate and per capita green space, and the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 indexes such as relative frequency, relative density, relative coverage, and important value, for each villages public recreational green spaces, the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lant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villages public recreational green spaces.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pgrad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rural public recreational green spaces in Hangzhou.

Keywords: rural public recreational green space, rural plant landscapes character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development tendency, Hangzhou

乡村景观是以务农为基础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1-3]。植物是乡村景观中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植物景观奠定了乡村景观风貌的基调[4]。公共活动是加强村民交流联系的纽带,是激发村民创造力、提升乡村活力的重要源泉。乡村公共游憩绿地作为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对全面繁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振兴步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2种乡村类型的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杭州地区打造农村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供相关依据。

1 乡村类型的划分及乡村公共游憩绿地的界定

浙江省于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管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还是新时代背景下打造的现代乡村,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本文按杭州地区乡村建筑和植物景观风貌特点,把乡村划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2种类型[5]。传统型乡村是指乡村内原始建筑及植物风貌特征保留较完好,建村历史大于100年的乡村;现代型乡村是指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支持下新建或改造,村落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乡村,历史小于100年。

“游憩空间”一词由台湾学者翻译引入,泛指人们消遣、娱乐游玩、游憩的场所[6]。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对乡村游憩地、乡村公共空间、乡村植物景观类型等方面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究[7-15]。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调研实际,将乡村建成区内绿地分为村口绿地、庭院绿地、水岸绿地、公共游憩绿地、道路绿地5类,其中,乡村公共游憩绿地为村民或游客休闲和娱乐的公共绿地。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城市,下辖10个市辖区、2个县、1个县级市。杭州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东部属浙北平原,物产丰富,植物种类繁多。近年来,杭州通过大力建设中心村、精品村、特色村等,让全市成百上千个村镇成为农业模式创新、农民增收致富、环境惬意宜居的美丽乡村[16]。本文在传统型和现代型2种乡村类型中各选取3个行政村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各下辖范围内对具有典型植物景观特征的13个自然村或村民小组(表1)进行实地调研。

2.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卫星影像、无人机拍摄与实际测绘相结合,记录各村公共游憩绿地的面积、植物覆盖面积,并详细记录每个样地内乔灌木的种类、数量,草本及藤本植物的种类、盖度和高度。乔木株高、冠幅的数据记录与处理采取随机抽样法,在各村公共游憩绿地内,对每个树种随机选取10株进行测量记录[17],再分别算得株高、冠幅的平均值。灌木的株高、冠幅(丛幅),草本株高的数据记录与处理也采取同种方法。

基于以上数据,计算各村内公共游憩绿地的绿色贡献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植物景观指数,以及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覆盖度、植物重要值等植物特征指数[18-19]。

3 结果与分析

3.1 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群落特征

3.1.1 植物种类及数量

由调查结果可知,传统型村落中乔木51种、灌木50种、草本27种、藤本5种、竹类5种,现代型村落中乔木53种、灌木50种、草本35种、藤本3种、竹类2种。2种乡村类型的公共游憩绿地植物种类差别不大。现代型乡村的草本覆盖面积占比远大于传统型,藤本及竹类植物运用频率较传统型低,灌木数量占比特征(表2)在现代型乡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型乡村历史悠久,植物群落较稳定;大部分乔木为天然分布的乡土树种,后期补植的也都是具备该优势的树种,所以在传统型乡村内往往能看到古树参天的壮观景象,并在后期景观更新中会考虑大树、古树的保护空间;同时,植物种植设计注重留白,灌木种植密度相对低。而现代型乡村为达到短时间内显著增绿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灌木树种体量小、数量多、密度大的现象,使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的多样性无法满足公共游憩绿地面积的不断增长,造成植物数量增多但群落配置模式单一且不断重复的后果。此外,随着人们审美水平以及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2种乡村类型的公共游憩绿地都越来越注重营造乔灌草复层混交的群落结构,数量少、体量大的乔木与数量多、体量小的灌木相平衡。

3.1.2 优势植物及功能变化

从优势植物的种类看(表3),2种乡村类型的公共游憩绿地的主要优势树种大体相同,樟在乔木层中、杜鹃在灌木层中的重要值均为第一。杜鹃、红叶石楠、茶梅、南天竹、红花繼木、鸡爪槭、紫薇、桂花、樟、榉树、银杏11种植物均有出现,20种主要优势植物占总量的50%以上。榉树、银杏在现代型乡村的重要值分别为0.109、0.086,较传统型有显著上升;桂花、南天竹在现代型乡村的重要值分别为0.103、0.093,较传统型有所上升;茶梅在现代型乡村的重要值为0.036,较传统型有所下降。

在现代型乡村中,水杉、枫香、榔榆等上层植物较少见,而日本晚樱、西府海棠、金边黄杨、金森女贞等中下层植物占有较大比重。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中下层是人视线最敏感的区域,愈加丰富的植物种类、多层次的布置手法是植物景观品质提升最直观的表现;同时,大面积的中下层植物可以在相对低成本的条件下快速增加绿量,这一优势也使其成为乡村植物景观建设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脚步加快,促使城市植物景观设计手法被带到乡村建设中。

公共游憩绿地的植物景观是地域文化特征的延续,与村庄环境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不管在传统型乡村还是现代型乡村的公共游憩绿地,植物与园林小品、建筑等的组合配置都趋于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公共游憩绿地从早期仅承载村民集体活动、方便公众交流的功能向生态防护、村貌提升、空间营造及文化传播等多重功能转变。

3.2 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指数特征

传统型和现代型的乡村公共游憩绿地的绿色贡献率均值分别为8.67%、16.27%,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各村公共游憩绿地的数量都大于7个,传统型均值为9.3个,现代型均值为11个。传统型乡村的公共游憩绿地人均绿地面积为4.2 m2,现代型为8.09 m2,说明各村公共游憩绿地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绿地面积及数量的提升上,人均绿地面积也在同步增长。与城市相比,乡村建成区面积相对稳定,公共游憩绿化空间的增多反映了鄉村改造、景观提升中的一种趋势,即注重扩大公共游憩绿地的数量及面积,充分利用闲置绿地,压缩部分生产空间。传统型的乔灌数量比均高于现代型,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现代型乡村的公共游憩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纷纷效仿城市园林做法,偏向于在中下层铺植大面积的色块植物;另一方面,场地原有的一些乔木在建设中受到破坏。

3.3 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景观风貌特征

由表4可知,2种乡村类型的公共游憩绿地总量可观,现代型乡村的公共游憩绿地数量稍高于传统型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数量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乡镇陆续开展村庄合并[20-21]工作,通过优化农村规划布局和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让建设大面积的公共绿地、更好地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扶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及措施促进了乡村各项绿地指标的有效达成。

植物特征变化及其与周边建筑、园林小品等关系演变使得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整体景观风貌特点与人文特征发生变化。传统型乡村公共游憩绿地的古树名木资源较丰富,且植物景观十分注重与周边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植物景观本身也具有强烈的主次关系、疏密变化,主要发挥文化功能,呈现出以樟和水杉等大型乔木为主、与古朴建筑相融合的美丽景观。而现代型乡村公共游憩绿地受城市园林发展的影响,更加追求绿地面积的扩张,文化功能削弱,植物体量趋于小型化,生活型趋于灌木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现代型乡村的公共游憩绿地植物种类、数量略高于传统型乡村,乔灌数量比、乔灌投影面积比、竹类植物覆盖面积均低于传统型,而草本植物覆盖面积占比远高于传统型;2种乡村类型的公共游憩绿地内常绿树种数量均大于落叶树种数量。2种乡村类型的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的功能总体呈现“由单一型功能向复合型功能转变”的变化趋势。现代型乡村公共游憩绿地的绿色贡献率、人均绿地面积均高于传统型乡村,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在植物体量上趋于小型化,灌木数量占比高。与现代型相比,传统型乡村的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更具有文化性。现代美丽乡村建设大多以绿化率、村落风貌提升为导向,一味效仿城市绿化模式以及缺乏地方文化挖掘深度,是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特征变化的主导因素。

4.2 建议

传统乡村的景观再生要注重与实际文化内涵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合理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使其在保留传统特质的基础上完成景观重塑,建设独具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风貌特色的人居环境。基于本文分析结果,对杭州地区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以下4个建议:一是进一步对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维护成本低的乡土木本植物和竹类植物进行开发利用。二是对果树景观、农作物景观投入更多的研究与关注,加强植物景观与人的互动性,以期建设生产和生态功能并存的乡村公共游憩绿地。三是加强地方古树名木保护,同时对乔灌比例不合理的绿地进行植物景观调整与重构,加快农村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进程,打造物种组成丰富、配置结构合理、植物群落稳定的乡村植物景观风貌。四是深入挖掘乡村故事与本土文化元素,加强植物景观的人文性,避免出现村无特色、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LATERRA P,ORE M E,BOOMAN G C.Spatial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rural landscapes[J].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12,154(9):56-67.

[2]TORTORA A,STATUTO D,PICUNO P.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through spatial modell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of historical maps[J].Land Use Policy,2015,42(1):71-82.

[3]董永浩.乡村振兴背景下万乐村乡村景观规划[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4]唐赛男,王成,孙睿霖,等.珠海市传统乡村生态景观及其乡愁文化演变[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1):51-59.

[5]唐赛男,王成,张昶,等.广州3个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特征及村落外扩对其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40(8):90-102.

[6]马惠娣.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与设计探析[J].齐鲁学刊,2005(6):149-155.

[7]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8]徐向丽,车生泉.基于居民行为体验的村庄公共空间因子分析:以浙江省宁波奉化区4个村庄为例[J].华中建筑,2019,37(10):90-94.

[9]徐琴.乡村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10]石玲玲.浙江省现代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0.

[11]刘宝富.探究新型乡村植物景觀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8.

[12]孙春红,毛小春.重庆永川乡村植物景观调查与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5):81-84,94.

[13]邱尔发,董建文,许飞.乡村人居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14]王成,唐赛男,孙睿霖,等.论乡愁生态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3):63-67.

[15]任斌斌,李树华,殷丽峰,等.苏南乡村生态植物景观营造[J].生态学杂志,2010,29(8):1655-1661.

[16]杭州乡村的“美丽”模式[J].当代广西,2014(22):35-36.

[17]李祥军,赵玺,姜珊,等.佳木斯大学校园植物三维绿量的测算[J].北方农业学报,2016,44(2):52-56.

[18]李茜,郄光发,姜莎莎,等.2006-2016年间北京五环内居住区绿地树种组成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40(7):9-17.

[19]王育松,上官铁梁.关于重要值计算方法的若干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2):312-316.

[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J].农村经营管理,2007(3):4-9.

[21]中共中央国务院善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J].农业新技术,2004(增刊1):9-13.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杭州发展趋势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杭州旧影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