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体验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2021-01-13吴娇燕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垃圾笔者作业

吴娇燕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表明,小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阶段,其思维运算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认知教学,还应当拓展到实践层面的体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观察、思考、感悟、总结,从而深化认知体会,逐步提升道德修养。而实践体验类作业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能够为学生建立一个生动、主动和个性化学习的路径,使其拥有富有乐趣和深刻本质的学习体验,实现深度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可以选择实践体验类作业为切入点,根据教材内容、目标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来设计并实施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体验类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发展高阶思维能力,逐步推动课程深化改革的实现。

深入分析部编版本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发现低年级的内容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高年级的内容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高、低年龄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教师在设计实践体验类作业时需要关注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高年级小学生的发展需求。简单来说,针对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尚未成熟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动手操作类作业,引导低年级小学生感知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而结合高年级小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求,笔者则需要灵活设计社会活动类作业,引导高年级小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下文将以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教材等实际情况探究高、低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体验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实践课程,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动手操作的实践型作业,包括动手动脑的小实验、小制作、种植等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习一些生活和科学研究等基本方法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劳动技能,锻炼动手的能力,身体协调性得到一定的发展,为日后的学习提供直接的实践经验。

二年级小学生刚从前运算思维阶段过渡到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尽管已经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还是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體经验。部编版本教材为低年级小学生编排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二年级上册《我们的节假日》《我们的班级》等内容。所以笔者在为低年级小学生设计实践体验类作业时,更关注他们的实际生活,从中取材设计动手操作类作业,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逐步引导他们培养创新素养,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而综合分析二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设计与实施实践体验类作业:

(一)劳动体验类

在一年级《我爱我家》的单元学习中,小学生对于“干点家务活”有初步的概念。而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编排了“假期有收获”的章节内容。笔者抓住新旧知识的链接点,组织学生进行“做家务”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化理解做家务的方法,同时收获劳动的快乐体验,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笔者首先开展“做家务”的主题教学,让学生对做家务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同时针对家庭的实际情况来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家务实践计划,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另外,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笔者制定合适的评价、奖励劳动实践体验作业体制,以互联网为媒介,上传学生做家务实践活动视频,在此基础上每周通过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点评等多维评价来评选出“最佳家务小能手”并进行奖励。

(二)艺术创作类

节假日的喜庆总能激起人们的创作欲望。而在以往的学习中,二年级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比如制作手工制品、绘画等等。所以在《我们的节假日》单元教学中,笔者抓住教材中国庆、中秋等喜庆的节假日,让学生以此为主题进行手抄报的艺术创作,然后收集并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

在教授《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中秋节以及中秋节的来历,听听《嫦娥奔月》等传说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了解我国各地方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等。还让同学们写下对亲人的美好祝福,并让学生思考:“中秋节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常借中秋节月亮最圆时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愿望?人们又是怎样来庆祝中秋节的呢?”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习俗,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底蕴。

在中秋节这一天,笔者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陪老人们一起过节。歌曲、葫芦丝演奏、舞蹈等节目纷纷精彩登台,还为老人们准备了月饼。在回到学校后,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以中秋节活动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和电子小报(见图1)。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中秋,感受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

在学习《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中,笔者先给学生听了一首《今天是你的生日》歌曲,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国庆节的来历。通过观看战争视频,让学生感受革命烈士的英勇故事,并在课堂中探究国旗,国徽和国歌的不同含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母亲的情感。课后,让学生们制作了一份以国庆节为主题的手抄报(见图2),让学生们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之情。

从整体上来看,这样的实践体验类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够引导小学生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逐步获得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实验类

皮亚杰认为儿童就是科学家,他们对于未知的自然世界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主动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对自然的认识。根据学生这一特点,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类的实践体验作业,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认知世界、发展素养。

结合《我们生活的地方》的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以“种植花卉植物”为切入点,让孩子融入种植园地,了解认识植物。让学生学会观察的基本顺序,按照顺序来进行观察活动。在种植活动《我来种朵花》中,学生到种植园地里给花浇水、观察花朵的生长情况。吸引学生们去关注和思考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当学生对种子产生浓厚兴趣后,他们会不满足于仅仅知道种子的名称和形状等表面的知识,还会自然而然地生成“种子是如何生长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又推动学生开始新的探索。利用种花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大自然是生态环境最直观、生动的教育课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测量、采集、感知生命中多样性,发现生命的变化,了解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在活动中,笔者把学生们带到种植园中,让他们拿着小铲子去挖土,在土层下发现树根、草根、小昆虫等,从而具体了解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感受到土壤的重要性;同时利用种植这“活教材”,丰富学生的生活与见识,让学生通过种植花的科学探究来美化自己生活的地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能引導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社会活动类实践体验的作业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亲身的经历,是联系内在心理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结合社会活动类实践体验的作业,例如义务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考察、调查研究等,目的是让学生走出书本,融入生活,亲身实践,在实践体验中提升素养,锻炼能力,培养情感。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对于个人生活、自然生活已有明确的概念,开始需要探讨社会生活。所以部编版本的教材专门为高年级小学生设计了社会生活类的内容,比如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骄人的祖先灿烂的文化》等,旨在通过单元学习来让学生感受家国天下、历史文化等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根据这一编排特点,在为高年级小学生设计实践体验类作业时,笔者以社会活动为主题,逐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认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一)社会考察活动

根据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为主题设计一系列课程的教材编排特点。在单元教学后,笔者围绕学生熟知的公共生活为活动主题来调查实践活动。比如围绕垃圾分类主题,通过调查和查找资料,把垃圾分类的知识讲给同学们听,将垃圾分类印刻在学生内心,从小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然后让学生以学校所在的社区为调查区域,开展了有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问卷调查和走进小区垃圾房观察居民垃圾分类摆放的情况,发现过去小区没有专门的垃圾站和垃圾桶,通道旁杂乱地堆着各种垃圾。现在在小区偏僻人少的地方建了封闭式垃圾站,每一层都放了垃圾桶。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垃圾分类还不够细化,没有专门回收像电池之类的有害垃圾的地方。有些学生还对一些小区的业主与路人进行了调查,有些学生还身披“志愿者服务”绶带,宣讲垃圾分类的意义、垃圾分类的种类及其操作流程等。现场倡导广大居民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力争做到垃圾正确分类,倡导居民齐参与共支持。

在此次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认真做好了数据调查记录,在此基础上撰写相关的调查报告。这样的话,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中就能对我们的公共生活以及垃圾分类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明确要积极参与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社会活动,并做出自己的贡献等社会义务和责任。

(二)参观访问活动

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五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骄人的祖先灿烂的文化》编排了“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章节内容。针对这一编排特点,在单元教学完毕后,教师与当地社区取得联系,共同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关爱老人、奉献爱心”敬老义工活动。到达目的地后,全体小义工们给老人们问好,同学们纷纷拿起抹布、扫把,擦桌子、扫地、擦窗户玻璃、擦栏杆等,积极打扫宿舍和院子卫生,帮敬老院进行义务清洁,为老人们营造干净卫生、舒适整洁的敬老院宜居生活环境。部分学生精心准备了演出节目,将爱用歌舞的形式传递,在饶有趣味的氛围中带给他们快乐与温暖。孩子们的出现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个个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整个敬老院洋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氛。

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敬老爱老的情感,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埋下爱的种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中深化理解“尊老”这一传统美德,并将所学的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做到尊敬老人,使得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发展下去。

(三)职业体验活动

高年级的教材编排更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就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学生的感悟、收获进行内容编排。根据这一编排特点,教师在设计与实施体验类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比如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笔者选择小记者这一职业为切入点组织社会职业实践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活动开展前,先带领学生学习《新闻联播》上的大事要闻,创造班级舆论的氛围,让学生联系身边发生的事情,充分调动学生争当小记者的愿望,这时,笔者趁势宣布“今天,老师为大家提供一次当小记者的机会,就大家关心的有关学校的热点问题进行调研采访。”学生对采访活动很感兴趣,学生通过学习采访的基本要求,自己设计采访问题和采访记录表采访教师,例如对“教师更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认为学生应该穿戴名牌吗”“教师平常备课到晚上几点”等问题进行采访记录。将整个课堂还给学生,从采访准备到课堂评价,所有的主角都是学生。开放的课堂,其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交流氛围,本身就是良好的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学生的采访越来越自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亮”,师生之间实现了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共融。这样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能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访谈中理解教师的职业,学会换位思考。这对于学生的社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实地访问消防局,警察署,红色基地等社会场所,了解各种不同工作种类,体验做一回消防员,当一天小警察,担任一次讲解员等等,感受各行各业不同职业的辛苦与幸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了解不同职业真实的工作情况,体验不同的职业幸福感。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应当拓展实践体验类活动,通过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来引导学生深化认知、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当然,实践体验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要立足教材、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师仍需要透彻研读教材、学生等实际情况,精准设计符合学科内涵的实践体验类作业,并科学实施实践体验类活动,助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猜你喜欢

垃圾笔者作业
垃圾去哪了
老师,别走……
快来写作业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倒垃圾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