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要内化于心,更要践行于行

2021-01-13陶芳琴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人文

陶芳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对家国关系最朴素的理解,而维系这一关系的精神纽带是内隐其中的家国情怀。正如李振跃老师所说: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构社会成员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是开展爱国主义知、情、意、行相统一教育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思想保证。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厚植中学生家国情怀,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班主任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追求。

习总书记积极倡导家国情怀,这是对中华儿女自觉担负新时代光荣使命与责任的激励与号召。而从206份《关于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状况的调查》问卷调查来看,眼下的家国情怀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举例如下:

题4:就你个人而言,爱国的方式有哪些?

题9:你是否熟悉自己生活区县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基地和馆藏?

题10:你认为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题11:你认为现今中学生爱国行为表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_________?

题7:你认为学校对于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按照开展频次排列,依次为:

根据以上数据反馈,可提炼出当前家国情怀教育的不足如下:

(一)教育内容旧而宽,难以聚焦和激趣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从六个方面具体阐明了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但一直以来,学校在德育的教学内容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脱节或简单重复”的陈旧现状,有的偏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陈旧且不能与时俱进,甚至脱离社会现实。总是用老一套的英雄事迹、革命理念、教育语言来要求学生,学生听多了嫌烦,甚至反映说:“大道理”都会,“但于我很遥远”。

(二)教育形式较单一,教育资源融合不够

形式上,惯常采用的方式是主题班会,老师宣讲,学生跟从。这种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学生小学阶段或许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步入青春期且个体意识逐渐增强的中学生来说,效果不佳,甚至反感和抵触这类枯燥的形式。

另外,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家国情怀教育没有在具体场域中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缺乏实践活动和体验的教育,很难让学生将认知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并进一步付诸实践行动,教育就成了喊喊口号、流于表面形式的敷衍。

(三)教育理念较落后,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青春期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主体意识,对于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和鉴别,并因此而进行选择性接受。然而,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居高临下、照本宣科的现象。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必然引发学生的逆反,影响教育的时效。

当然,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不平衡的特点的,理性思维往往落后于感性思维的发展,认知水平常常落后于智力水平的发展。正因如此,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策划、组织、协调、参与、体验、思考、实践,则更有助于教育目的的达成。

基于以上问题和原因分析可知,要真正提升教育的实效和质效,化整为零,充分调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热情、激发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则是仍大有可为的空间。

(一)内涵理解

1.家国情怀

它是一种国家意识,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它是一种政治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意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公民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强大。它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

2.文化行走

《辞海》对“人文”的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我们的人文行走,主要借助“家班共育”的途径,发挥协同育人的力量,通过文化主体游,在名人故居、历史名城、馆藏经典、文化雕塑、自然风光等的参观游览中,寓学于乐,激发兴趣,文化熏陶,提升思想和品德素养。

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内容,将人文行走活动分为“爱自然、爱家国、爱社区、爱生活、爱艺术”五个方面。爱自然,是让学生在游览中感受祖国、家乡的自然风光之美;爱家国,是让学生在聆听英雄故事、动人事迹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爱社区和爱生活,是让学生在采访、志愿服务过程中体认向上向善的民风民情,感悟家乡文化中的“上善”精神;爱艺术,让学生在参观和体验中进行艺术和文化熏陶,学习艺术创作中对文化的捕捉和表达技巧。综合五个方面内容,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每一代人上下一心的努力奋斗,激发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打破了课堂的空间约束,拓展更具体验的活动,在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的同时,感悟祖国千年文化之厚重,实现“活动—发展”的育人理想。

(二)知识保障

厚植中学生家国情怀,首先要进行充分的文化熏陶和滋养。文化滋养是文化行走取得成效的前提和知识辅助。我们利用课余、周末、假期的时间阅读《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共产主义宣言》等多部著作,通过自读、摘评、分享、辩论、小组寻访和学科分享、小组探究和课堂分享等多种形式,结合线上和线下资源的辅助,得到家长大力支持和辅导,初步体会家国情怀的内涵和“大同社会”古今理想的比较分析,夯实了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内涵理解——个人层面的友善相亲、公正仁爱的品德修养;社会层面的仁者爱人、心忧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逐步加深了学生对它的价值体认,为聚焦主题的行走奠定了认知基础。

我们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相应的专题知识学习:

注:以上学习菜单从内容和形式上主要有两个结合,一是结合语文学习教材,与学科学习、渗透相结合,既节约学习的时空,提高学习效率,又拓展学习内涵,深化教材内容理解,提升思想认识。二是与家庭、社会相结合,作为一种走出校门的探究学习,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家校社”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三)综合活动

两年多的文化行走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限制了行走的范围,但是,我们仍然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1.聚焦主题,分类推进,丰富教育内容。

我们把人文行走根据内容不同,分为四种类型(见表2)。考虑疫情影响因素,分年段以小队活动和集体研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人·文’系列文化研学探究”“百年政党仁爱情怀探微”“区域文化仁心传承”三大主题。它们纵向延伸,紧密结合时代热点,对应文化滋养主题。

由下图可知,我们的人文行走由面到点、纵向延伸,从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仁人”的“士子”之风,到近现代红色革命文化,感悟“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逐渐聚焦“百年政党的仁爱情怀”,明白“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从来不缺有担当、有大爱、有奋斗、更有奉献的英雄”的认识。再联系生活实际,聚焦当下生活,走进“人大”、法院、社区……探究“区域文化的仁心传承”,明确爱国家首先要爱家乡、爱社区、爱身边人,积极向善、友爱相亲、公正守序。这个聚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人文行走中提升对家国情怀在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上的认识,也是促进体验、价值认同、规范导行的过程。

另外,从横向拓展来说,我们的家国情怀教育不再局限于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说教,而是结合了历史资料、文化沿革的客观数据,包含英雄故事、先进事迹、动人影像的文艺作品,还涉及山川湖海、桥梁楼阁等自然风光。这就把抽象的家国情怀,感性地通过文字、数字、故事、画面等样式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2.家校联动,融合资源,丰富教育形式。

(1)人文行走综合活动的类型不同,相应的实施组织方式和所需融合的资源也不相同。因此,我們在规划和选择行走资源的时候要遵守三个原则:

◆严格围绕主题,按类型所需,选择相应教育资源。

◆加强“家校合作”,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意见。

◆积极配合疫情防控要求。

在以上三个原则要求下,我们借助家委会的力量,发掘身边的地域资源,在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后形成了以下协调资源表格(见表3)。

当然,从班级人文行走活动的组织、保障和安全考虑,这些行走的场馆资源基本上集中在本市(本区)区域。而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教育资源,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无限魅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在主动发现、留心观察中提升自学自悟,提升自豪感和成就感。

(2)除了融合丰富的教育资源,改变教育内容陈旧的现状外,我们还特别注重教育形式的丰富和创新。

一方面,注重行走活动中的情境体验与互动参与,设置了资料分析、游戏抢答、故事分享、志愿服务、现场采访、动手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走入现场,走近人物,在体验中感悟提升,在思辨中分析提炼,在活动中价值体认,在服务中角色代入,增强教育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我们还创设撰写导览Tips、朋友圈文案配图宣传、班刊投稿、路演展示、作品展览、摄影评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巩固文化行走活动的教育效果。

3.转变理念,注重体验,发挥主体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因此,在挖掘和融合教育资源的时候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设计行走活动的时候注重体验形式的创新,让学生既能喜欢这些学习内容,又能在充分的体验、感悟、辨析、实践的过程中,比较、思考、判断、归因,把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热爱自然山川、悦纳生活喜忧、提升品德修养,让那些动人事迹和英雄故事、那些令人震撼的发展对比数据和灿烂的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内化为自己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要了解革命先辈陈云同志的心系人民的大爱,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班级研学和场馆参观。首先通过资料查阅和小队探究,形成对陈云同志的初步认识;然后,在通过现场采访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文字、数据、实物、讲解中形成对陈云同志的立体的认识,最终形成探究报告,班级分享。为了巩固这样的探究成果,我们还结合了语文学科单元活动的“演讲”主题,开展了“我心中的英雄”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探英雄、说英雄、赞英雄,争取学做英雄。

当老师退居幕后,着力在创设形式丰富多样、点击学生兴趣、贴近学生实际的体验活动上做足功夫,让学生在行走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认识就会在学生的心底悄然开花。

(一)“人文行走”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

我们的研究立足校园,借力家庭,走向社会,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内化;既抓住学科育德的阵地,又有活动育人、家班共育的协助。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人生大课堂里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体验,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家国情怀,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过程中,借鉴“青浦实验”的“活动—发展”的理论,在不断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有疑可研,立足学生的动情点,点击他们的疑难点、困惑点,让他们的认知与情感通过碰撞、思考、辨析、探究、比较、归纳、迁移、运用等方式,增加亲子互评、经典宣传、情境模拟和检测、文化地图繪制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检测,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实现在体验中反馈,在活动中提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达到知、情、意、行的整合与统一。

(二)“人文行走”让“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深入人心

一方面,文化滋养与文化行走相辅相成,在阅读中强化认识,在实践行走中提升内化,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发展。另一方面,借助跨区域合作的优势,充分利用青浦、嘉定、虹口三个区内优秀的文化教育资源,扩大了人文行走的半径,让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生活、参与实践、了解社会,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让“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双减”政策出台后,不用补课的双休日可以做什么

人文行走综合活动的开发和实施或许是又一条有益的探索路径。学生可以通过小队探究或者中队研修的方式,聚焦主题,协同合作,过一个有意思的双休日。正因如此,对于人文行走的综合活动还需要开发更为简便操作的课程范本,作为班主任开拓育人空间和活动的参照。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人文社科
少女情怀总是诗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