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国际视野 坚定文化自信

2021-01-13董菁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德育教材文化

董菁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正在被科技进步所震荡的全新时代,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随着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崛起和迭代,机器翻译智能便捷,语言知识随手可查,学好外语的必要性似乎正遭到质疑。然而,即便自动翻译已能达到惊人的速度和准确度,即使搜索引擎已能回答几乎任何有关语言知识的问题,外语教育仍不可缺少。外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交流工具,还包括认知和思维能力、文化意识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从以知识技能优先的学科价值阶段,逐渐演进为以发展学生素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育人价值阶段。聚焦面向未来的教育,撬动育人方式的变革,是目前亟待研究和突破的问题。

英语学科是国家基础文化课程之一,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责任。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2017年版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问世,高中英语学科踏上了课程改革的新征程。

根据新课标精神,新时代背景下的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倡导以主题语境为引领、以单元整体为视角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

可见,如今的英语教学,应不同于以往偏重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提倡不仅将英语作为沟通工具,还要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培育核心素养、渗透文化理解、树立国际视野、弘扬家国情怀,让英语起到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作用,使学生具备成为未来人才和世界公民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努力将这些新课标精神在課堂中“落地”。

2020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担任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上外版)列入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并于同年秋季学期在上海多个区实施启用。本套教材完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编写,其目标、主题、单元结构严格对应并服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西文化的互参和对比分析渗透在教材的各个板块和活动中。

(一)中西互鉴,坚定文化自信

在上海以往的高中英语教材中,如2000年出版使用的《英语(牛津上海版)》,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与牛津大学合作改编的教材,其语言的原汁原味早已得到专家、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认可。纵观六册教材,其呈现的文化内容以西方国家的为主,适应于当时改革开放培养大批外语人才的需要。而如今的新教材,在做到语言地道的同时,更注重中西文化互参互鉴,几乎是“一中一西”交替出现。

例如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旅游”中既有美国人在意大利旅行的有趣经历,也有中国人徐霞客遍览祖国山河的豪迈故事;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以“体育”为主题引领,阅读板块与西方传统运动篮球和足球有关,而文化链接板块则介绍了多种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如射艺、太极等,它们历史悠久,时至今日魅力不减,该单元听力语篇是一段对学习中国武术的芬兰学生展开的访谈,其中提到从中国武术中学到了精神层面的专注力;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成功之路”中既有美国发明家、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人生中重要的“三个串联点”的故事,也有讲述疟疾斗士屠呦呦在破解医学难题过程中的伟大事迹。

类似的例子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探讨主题意义、建构新知,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鉴赏中西文化。在这过程中,学生增进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坚定了文化自信,并且将所学内容迁移应用、实践创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

(二)异中见同,加强国际理解

世界是个多国家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跨文化无疑是当今与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即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能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和适应。在目前已出版的必修三册教材中,有关文化冲突的话题就出现过两次。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主题为“语言和文化”,主题群为“跨文化沟通、包容与合作”,第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第一次去墨西哥的经历:她在购买冰淇淋时,由于对该国文化不熟悉,以及对西班牙语“ahorita”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了解,导致与冰淇淋摊主屡次沟通失败,并由此引发了对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第二篇课文则是一位英国人自述在美国之行中体验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不同,文中例举了薯条、裤子、饼干等英美表达的差异,描述了作者遭遇文化冲击时诧异、困惑的心情,最后作者总结了造成英语语言差异的文化原因,并表现出对待这些差异的积极态度。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主题为“饮食”,虽然与上述单元主题不同,但相似的是作者在跨文化经历中,遇到了文化冲击——对法国“国王饼”的奇特传统甚为惊讶,并由此总结了文化冲击的几个心理阶段,最后表达了自己对法国饮食文化的接纳与喜爱之情。

教材提供了有关文化差异的生动故事和鲜活语料,但这些内容是否仅仅为了形成对比、凸显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不能满足于语篇表面上呈现的意义,更要探索其背后要传递的深层思想。在单元的思辨板块中,学生回顾整个单元所学,梳理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最后在教师设计的问题链下思考讨论,发现“异”中存“同”——虽然世界各地的语言表达、文化习惯、风俗传统(如教材中涉及的各国出生礼、成人礼等)不尽相同,但其反映出的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个人成功和人类进步的追求等,具有惊人的共通性。价值观念能超越地域、民族、宗教,因而也更能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经过学习,学生更好地建立了跨文化意识,从而能够对文化差异树立尊重、包容和欣赏的态度,最终加强国际理解能力。

学科本身充满着德育价值取向,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伴随着学生的德育发展过程。教师应依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使德育与学科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就本学科特点而言,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核心素养为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做人与做事,既放眼世界又寄情家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有文明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一)基于教材,把握显性德育契机

德育不应抛开学科教学内容,而应紧紧依托教学活动。有些德育内容的知识是在教材中直接反映出来的,那么教师要将德育因素和语言知识显性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广泛而充分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与领悟。

以必修二第四单元“体育”的主阅读板块为例。学生阅读了美国前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给挚爱的篮球运动写的一封信,在读后活动中,学生要根据信中乔丹回顾的他与篮球结缘的过程与成败经历,通过聚焦一些关键词句,然后提炼其反映出的体育精神,比如坚韧刻苦、奋勇拼搏、突破极限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再提问:“这样的体育精神在其他哪些运动员或队伍中也有体现?”学生能罗列出一些自己熟悉的国内外名字,如科比、姚明、易建联、中国女排等等,并简要介绍他们的相关事例,归纳出不同运动员所拥有的共同的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与坚持,由此深化了对“跨国界体育精神”的理解。在本单元文化链接板块,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然而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文本的认知和识记层面,而是要让学生形成对不同体育文化的比较、鉴别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深入教材,挖掘隐性育人价值

有些学科德育内容蕴含于教材内容中,它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揭示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在单元主题语境引领下,充分挖掘主题的内涵与外延,寻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素材,寻找育人的切入点,设计相关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通过追问、反问、举例等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地、批判性地、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认知。

以必修二第四单元“体育”为例。拓展阅读板块是一篇小说节选,文章以一位印度裔英国女孩的视角,用第一人称记叙了一场足球比赛,开篇叙述时比赛即进入尾声,以平局结束后进入点球大战,在整个赛程中主人公的情绪跌宕起伏,最后点球未进,心情跌入谷底。由于是小说节选,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学生在完成了基本的语篇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文章中的线索,推斷主人公失败的原因,并开展合理想象,在小组中讨论故事的后续:比赛结束后发生了什么,主人公和她的队员、教练分别会有怎样的对话……在学生为失败归因、为故事续写的过程中,生生和师生互动不断——总结体育比赛中体能和心态的重要性,探讨比赛失利后如何鼓舞团队士气,如何正视失败并改进不足等。虽然教材只是提供了小说文本,但蕴藏的育人价值相当丰富,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将主人公的经历与自身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做人与做事”方面增加了新的感悟。

(三)超越教材,创设真实践行情境

正所谓“知行合一”,教师还要进一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提供实践体验机会,如通过参观、采访、调查等可操作的活动,指引学生运用之前所学,联系已有经验,将已经形成的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认知转化成实践中的行为取向,使学科德育真正落地生根。

以必修二第四单元“体育”为例。教师可以立足校情学情、借助热点事件等布置语言实践的任务。如在学校运动会即将开展之际,为校运会设计英文标语口号;在校运会举行期间,召集学生记者采访运动员并撰写英文通讯稿,着眼于运动员品质与精神,并将英文报道刊登于学校公众号或校刊中。再如,就“是否应将中国武术纳入奥运会常规项目”召开英文辩论会,学生将站在不同立场,例如国际奥委会或中国体育局等对该辩题抒发见解。通过设计多种多样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任务,使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各种活动也需要评价机制的保障。教师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态度变化、和价值观认同,引导学生学会监控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方式与进程,助力学生得到全面、客观、科学的反馈,发挥以评促学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科德育价值和效果。

当今世界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多元文化的融合日益增强,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懂得中国,了解世界,更加主动地融入世界,合作共赢,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智慧与人格并重、中西文化融合、内外兼修、具备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应当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葆有中国心,培育世界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相信育人方式的变革必将引领我们更快更稳地走向这一天!

猜你喜欢

德育教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材精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谁远谁近?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