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为“双减”提质增效赋能

2021-01-13刘景菲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减育人智慧

刘景菲

我校全面落实“双减”工作部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开放、互动、融合的特点,努力为师生营造关爱、灵动而充满生命尊重和个性张扬的信息化学习场境,推进学校的智慧课堂教学实践,让每个孩子实现个性化学习,赋予教育新的意义和生命。搭建家校互动平台,让智慧教育进家庭,让师生及家长的生活、生命更加睿智,实现教育信息化为“双减”提质增效赋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借力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开展网络环境下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促进学校育人模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家校协力育人方式的转变,为“双减”提质增效赋能。

随着我们先后探索实践目标导学式、尝试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精准评价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的有效性和检测反馈的精准分析;二是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三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浅层,甚至流于形式。为此,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希望借助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教学改革,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确立了以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为抓手、以融合创新应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采取了“理念先行,主动发展;融合应用,创新发展;普及应用,全面发展”的信息化应用策略。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基于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信息化校本研修体系,创新研修方式,拓宽研修路径。

1.开展网络集备,促进专业成长

定期开展网络集备、网络教研。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开展研课活动。线上磨课、空间授课、线下评课,汇聚团队智慧,结合空间数据及应用案例,梳理、反思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快速成长。进行校际交流、专家远程在线观课与实时点评,异质多元的网络教研为囿于校本趋于同质的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2.打磨智慧课堂,转变育人方式

构建了“三段七环节”智慧课堂基本模式,形成了“云端构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智慧发展”的课堂学习特色,打造出良好的育人生态。

课前,通过云空间发布导学案、课件、微课等学习资源,延伸教学起点,让自主学习有效发生,进行预习测评和反馈,深化学情分析,实现以学定教。课中,利用智能终端,推送学习任务,学生利用空间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随堂测评,实时检测数据分析,促进互动交流,及时改进教学策略。使用辅助工具,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满足个性化学习。课后,通过个性作业推送、批改和数据分析,实施针对性辅导和分层作业,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创新建设机制,实行校长首席,教学校长负责,课管办、信息办及驻校讲师跟踪辅导,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以用促研,让教师在应用、研讨、反思中迅速提升。

依托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从典型引领、分层推进向学年复制、普及应用的迈进。

3.实施资源共建,服务教学学习

学校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教案、导学案、课件、微课等资源,按照教材章节目录上传到平台对应位置并发布共享到本校。开展套件资源建设,建设内容一套八件,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导学案、练习与作业、微课、教学素材、教学工具、教学参考(包括说课课件、说课视频、课堂实录、工具应用案例视频)。共建共享的学校资源汇聚为教师优化教学、学生开展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开设网络课程,提高培训效率

利用平台空间发布教师培训课程,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进入“我的线上课程”,在预设的时间内自主观看视频、完成作业。碎片化学习为教师减负;学习笔记、教师作业平台自动评分,为培训管理增效。

5.借助技术支撑,完善评价管理

综合应用平台空间进行质量分析、学业测评,依据平台数据,通过可视化分析,加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跟踪指导。通过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掌握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整合策略,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初步解决以下问题,为“双减”提质增效赋能:

一是借助网络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有效和富有个性;二是通过网络环境数据统计功能指引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再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环境的在线测评功能,利用大数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是利用网络环境强大的交互功能,打破时空界限增强师生间互动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的可能性和深入性。

通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能有效完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充分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精准、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整合优化学习资源,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课程更丰富、更多元,更具生成性。

目前国内智慧课堂教学实践学校的成型经验,不具有普适性和可复制性。从传统教育走向智慧教育,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变革:

1.了解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支撑理论;支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网络环境的特征与数字化资源和软件的应用成为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的必须。

2.调查、了解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可能,成为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基础。

3.实践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形成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应用,为学生未来成长夯实根基。

4.完善硬件设施和形成制度保证。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东师理想智慧云平台给教师拓展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师明确的分工,形成阶段性推进规划,制定严密的保障措施。

5.建立研究制度,按阶段组织研讨汇报实践进展情况,邀请专家具体指导。把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积极参与并认真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围绕“推进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推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家校互动方式转变”开展深入研究实践。梳理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特色、确立实践方向和主题,形成各学科亮点纷呈百花齐放的研究实践氛围。召开研讨会,确立空间教学应用、实践应用、家校育人内容;通过研讨交流,碰撞实践思路与方法。以课例展示、案例分享为载体,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生;依托卓越校长领航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开展常态化网络集备,进行赛课、研课、评课活动,提高教师实践研究能力。召开阶段性交流会,分享经验,反思不足,校正实践方向。举行成果交流活动,进行特色空间应用展示。在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项目推动下,推动教师主动发展,专业成长。

1.构建智慧课堂,转变教学方式

积极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凝炼“云端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实践、智慧发展”的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优化信息技术手段支撑,推送学习任务,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精准测评、数据评价,促进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2.开展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开展套件资源建设,让优质资源汇聚为教师优化教学、学生开展学习提供有力保障。引导教师梳理学科知识图谱,尝试围绕知识点学习和能力点培养建设“自主学习模式”“合作探究模式”套件资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3.开展校本研修,促进专业成长

依托名校长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典型引领向普及应用迈进。

定期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线上磨课、空间授课、线下评课,汇聚团队智慧,结合空间数据及应用案例,梳理、反思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开展校际间优质课、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展示交流活动,通过线上校本研修和线下教学实践,促进教学交流,教师成长。

4.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育人生态

学校开设“数字+传统”实验课程,指导学生合理利用仿真实验室练习实验操作;开设普及人形机器人创客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应用能力;开发融入STEAM课程理念的学科拓展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基于班级管理的班级空间文化建设、基于社团活动的空间学习,拓宽育人途径,让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更有张力与生命力。

网络环境下智慧课堂教学实践实现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高效。

构建了智慧课堂基本模式,形成“云端构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智慧发展”的课堂学习特色,打造良好育人生态。

课前,通过云空间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课件、微课等学习资源,延伸教学起点,让自主学习有效发生,进行预习测评和反馈,深化学情分析,实现以学定教。课中,利用智能终端,推送学习任务,学生利用空间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随堂测评,实时检测数据分析,促进互动交流,及时改进教学策略。使用辅助工具,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满足个性化学习。课后,通过个性作业推送、批改和数据分析,实施针对性辅导和分层作业,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便捷地与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并分享学习成果,學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升。

学生借助学习终端和网络获取互联网资源,与教师传输信息、记录学习进度等;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进行资源和信息的传递,比如预习自主学习任务单传送、影音播放、课件发布、作业收集与批改等。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多元,更具个性,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从教的角度,借助信息技术,老师将课程资源变得形象生动,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在课前、课中、课后,老师在网络环境下,借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很容易把握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进度,课堂变得更便捷、更高效,老师变得省力也更省心,从学的角度,课堂变得更有趣,利用网络资源助学,SNS社区的参与,如师生参与、生生参与、家校联合,既提升了学习效率,也提升了自学能力,更是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难题,为“双减”提质增效赋能:

一是育人模式重新构建。特别是构建了“三段七环节”智慧课堂基本模式,使课堂育人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结构、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实现了教学情境生动化,教学资源精品化,评价动态多元化。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步伐加快。平台数据、应用案例的累积与比对分析,促进了智慧的迭代提升,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步伐。学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有多人次分别在全省实验教学说课大赛、市课堂教学大赛、命题大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脱颖而出,在智慧课堂晒课获省市级、部级奖,学校名师工作室荣获“全省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

三是校园文化丰盈升华。“为了生命自觉”的育人文化在学校悄然形成,“乐观积极、开放包容、尊重体验”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主动发展、合作探究、创新实践”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

实现了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1.办学理念思想创新。由原来的“让每一个孩子绽放生命光彩”提升到“用智慧提高生命质感、让生命盈满幸福情怀”。学校的整个办学理念系统得到了重新建构,学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的发展路径更加明晰,增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定力。

2.教师发展途径创新。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更为教师发展搭建了跨越时空的发展平台,教师能更加便捷地掌握新的教育技术,从而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教师的素养已不局限于师德、师能与师技,更不局限于原有的专业素养。

3.智慧课堂建设创新。信息化生命课堂依托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新建构,让封闭的课堂得以开放与包容,课堂已经超越了“班级”这个狭小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师逐渐乐教、会教、教好,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实现了乐学、会学、学好,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育。

4.学业评价体系创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各个层面、各项指标做出科学、准确、客观的评价,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同时,学生的个性化方面也得以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生命自信。

智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师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以“互联网+平板”为辅助,用“双师”导学+“云—网—端”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化智慧课堂,构建轻负高质的自主学习模式,打通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空间,让优质教育走进课堂和家庭。但是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常态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在开展信息技术同其它课程融合的探索同时,从长远发展来看,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作为教育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实践,努力构建智慧课堂,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提出“双减”提质增效的意义所在。

未来,我们将依托网络学习空间,继续完善校本研修体系,深入开展融合创新应用,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完善学校评估、师生评价,进一步探索打造智能个性化学习应用场景,建设应用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构建智能化学习支持环境,以信息技术来重构教学,以教师智慧地教引导学生智慧地学,以真正实现学生乐学、会学、学好。相信学校一定能走出一条由减负增效走向优质均衡的智慧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双减育人智慧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