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向同行 润物“有声”

2021-01-13舒丽萍

艺术评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舞台表演课程思政

舒丽萍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应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兼顾学生价值观及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客体的成长需求。中国歌剧片段实践作为音乐学科的专业实践课,应紧握学科优势,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体系,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与学科发展同向同行,互通有无。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中国歌剧  舞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4-0132-04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担负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之重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改革至关重要。《中国歌剧片段实践》课程是高等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实训课,对提高学生的演唱功底与舞台表演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各项实践技能的提高,价值观引领和思想教育常有缺失,忽略了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他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尽快加入构建“三全育人”教育大格局,种好“责任田”,用好“主渠道”,抓好“主战场”,使所授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一、中国歌剧艺术的德育内涵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音乐作品作为寄托情思、激发热忱的载体,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皆可承载德育内涵。近代中国音乐史上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曾向大众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如《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史诗级作品《黄河大合唱》更是带着华夏儿女的激情与呐喊,发出了奋勇崛起的最强音;春晚作品《灯火里的中国》通过优美的旋律、朴实的歌词,描摹了一幅幅情真意切的中国画面,在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疫情取得初步胜利后,鼓舞和慰藉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具有德育内涵的优秀音乐作品俯拾皆是,音乐的德育功能早已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得到众多教育专家的认可。“音乐德育模式,就是在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主体及客体的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客体音乐艺术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音乐德育,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校园,一直以其独有的优势发挥着作用。

歌剧艺术是一种把戏剧发展建立在独立音乐结构基础上的艺术样式……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歌剧艺术既属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既诉诸听觉又依赖视觉,但其最终属于音乐艺术门类,这是由音乐在其中的主导地位和重大作用所决定的。将中国歌剧片段实践教学纳入高校音乐德育体系,有助于发挥其容量大、渠道多的优势,迎来学科发展和育人新局面。

二、中国歌剧艺术作品中的红色基因及思政元素

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观。中国歌剧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探索和创造,产生了大量民族风格鲜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好作品:从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到定型期歌剧《刘胡兰》《红珊瑚》,从成熟期作品《洪湖赤卫队》《江姐》到变革期作品《党的女儿》,再到当代歌剧《长征》《沂蒙山》《运河谣》等,每一部歌剧都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和时代性,都是优秀经典作品。借助它们,中华儿女团结友爱、不屈不挠、信念坚定等优良品质得到了鲜活展现。这些经典作品既推动了中国声乐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歌剧片段实践》课程思政提供了剧目保障。如歌剧《白毛女》讲述的是解放前,地主恶霸丧尽天良欺压百姓,劳动人民水深火热境遇悲惨,待八路军到达后拯救劳动群众出水火的故事,通过音乐与戏剧结合,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旧社会现实,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建设新社会的强烈渴望;歌剧《江姐》讲述的是解放前夕,重庆地下党人江竹筠带着中央的指示带领群众进行阶级斗争,不幸被叛徒出卖入狱,在狱中英勇不屈、舍小我顾大局、与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抗争的英雄事迹;当代歌剧《长征》讲述的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从瑞金出发,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艰苦历程,其中的军民情、夫妻情、家国情感人肺腑。文学剧本是歌剧创作、演绎的开端,也是思政元素的载体。歌剧故事情节的展开,主题思想、矛盾冲突的体现及角色的塑造,离不开音乐,更离不开剧本。其中,台词、歌词、乐思都是承载红色基因与思政元素的优良媒介。要想让课程思政实现育人功能,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凝练首当其冲。

三、中国歌剧片段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中国歌剧片段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是关键,课堂是载体,学生是主体。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提高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同时,兼顾价值观的引导和思想道德品质建设才能主次分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入应该首先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也应纳入到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中。著名德国作曲家、歌剧改革家瓦格纳曾在《艺术与革命》 表明,艺术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立足于社会运动,艺术才能从文明化的野蛮狀态中上升到它应有的高度。中国歌剧作品随时代而生,映衬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歌剧的综合性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多样性,实践性提升了思政理论的接纳认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中国歌剧片段实践的呈现形式为高校课程思政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到理性,从单一到多层次发展提供了有声载体。春风化雨,润物“有声”,说理想信念,唱家国情怀,奏情感表现,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表演者、欣赏者的思想觉悟。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应遵循音乐学科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注重学生个人专长、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的充分发挥。

(一)歌剧剧本中的思政引导

中国歌剧中大量的题材都来源于真实生活和历史事件,适当拓展中国歌剧剧本的学习范围,挖掘思政元素,能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也能更好地为艺术二度创作服务,从而有更准确的艺术呈现。如在排练歌剧《江姐》片段前,请学生细读剧本,并分小组讨论:为何杨二嫂会帮助游击队而不是国民党?为什么甫志高轻易叛变而江姐却在生死关头不愿提前越狱、选择舍小我顾大局?以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查阅资料、拓展学习范围、引发关于“道路自信”和对真善美的深层思考;在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20世纪30年代初期湘鄂西工农红军为了扩大苏区,在湖北洪湖地区与湖霸英勇斗争的故事,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开展“刘闯的成长”主题讨论,了解工农红军发展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冷静沉着、不骄不躁的优秀品质,增强家国情怀和道路自信。

(二)歌剧唱段中的思政引导

长期以来,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非常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在专业技巧训练方面热情不减,但常常忽略了演唱和表演应传递的内容。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歌剧唱段,尤其是咏叹调总是最受学生喜爱,歌剧咏叹调在演唱技巧和音域上都有一定的难度,若演唱时忽略内容的表达,炫技将成为常态。早在20世纪,德国著名歌剧改革家瓦格纳曾在美学著作《歌剧与戏剧》中表明,音乐只是表现戏剧内容的手段,不是目的。戏剧的基础就是文学剧本,歌剧唱段也应该围绕主题思想进行演绎。既然学生最擅长、也喜爱演唱,就该在充分发挥学生专长的同时让兴趣引路,引导学生深度剖析独唱、重唱及合唱作品中的修辞美、人物美、思想美、艺术美等艺术内涵,指导学生在演唱实践中积极创造,以“声”传情,以“声”塑人。量变积累引发质变,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正向思考,潜移默化地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苍天把眼睁一睁》是民族歌剧《沂蒙山》第五场中女主人公“海棠”的咏叹调,该曲风格鲜明、音域宽广,作曲家在表达人物内心矛盾时采用了戏剧版腔体,不论在咬字行腔、声音技巧,还是情感表达方面都对演唱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歌剧片段实践时学生常易贪恋高音,忽略高音背后的人物和情绪基础,或因对剧情理解不准,表达生硬失准。《沂蒙山》是以20世纪30—40年代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创作的作品,剧中充满了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和价值取舍。要用高水平声乐技巧准确诠释女主人公为保战友后代舍弃亲生骨肉的戏剧性内心,不论是所处年龄段还是社会背景,当代大学生都需要进行大力突破。结合剧本,引导学生思考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现状是什么;让女主人舍生取义的支撑是什么;大学生在和平年代能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些什么、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能有哪些表现等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反思,找到角色和自身的情绪支点结合专业技能,完成较为完整的二度创作,同时实现思政教育的渗透。

《绣红旗》是歌剧《江姐》主要唱段之一,经常被搬到各类音乐会上演唱。这首歌是江姐同狱友在得知新中国将要成立的消息后,含着热泪、揣着炽热的心,激动地泪绣想象中的新中国红旗时演唱的作品,该曲旋律优美,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爱和对新中国的向往。“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平日刀丛不眨眼,今日心跳分外急”,形象贴切又情真意切地描绘了共产党人历经浴血奋战即将迎来胜利时悲喜交集的心情。没有对歌词和创作背景的充分消化,就很难将音乐内容准确表达。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远离了烽火硝烟,演唱这首作品常常注意声音美,情绪美,忽略了当时的演唱者除了心怀美好,更多的是激动,是历经苦难的悲喜交集。为了准确的二度创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文献和视频资料学习,了解五星红旗诞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深刻明白旗帜对一个组织和国家的重大意义。

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水浪打浪》取材湖北襄河民歌《襄河谣》,通过对洪湖地区的美景和革命根据地人民生活的描述,表达了韩英热爱家乡和人民,对革命充满信心的情感。歌词朴实无华,情真意切,音乐明快,柔中有刚。演唱这首中级难度的作品时,学生很容易大意,不注重领会角色的内心情感:正是有了共产党的守护,洪湖人民才能幸福的生活;而为了这般幸福生活,共产党人也值得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当代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每一位社会主义接班人都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力量,守护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家园。

(三)歌剧器乐作品中的思政引导

歌剧中有大量的器乐曲,通过一定编制的乐队协作演绎,皆具有非语义性,在环境描写、主导动机、唱腔烘托、心理刻画、描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歌剧中的器乐曲接续、拓展了音乐与戏剧的张力,提升了情感的感染力,能让人引发更深的共鸣。在器乐陈述部分,歌剧主题与思政引导不可或缺。

(四)歌剧片段表演实践中的思政引导

舞台实践是检验《中国歌剧片段实践》教学效果的最终环节。无论是过程性还是结果性的教学评价,都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音乐、戏剧、造型、舞美艺术等综合艺术手段,通过舞台表演,能实现内容与形式、语义性与非语义性、理性与感性、课程思政与学科专业的高度融合。表演者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在舞台上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能激发观众的高度共鸣,引发大众对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反思,潜移默化地提升表演者和观摩者的民族认同感和四个自信。

作为一门实践实训类课程,《中国歌剧片段》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意味着包容性强,实践性强则隐含更多的创造可能。在《中国歌剧片段实践》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是育人需要,也是学科发展需要;既符合音乐教育规律,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需要。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本课程将利用学科优势,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坚持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兼顾好显性与隐性教育的辩证关系。通过有声的艺术形式,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王新学,陈德林.“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14(11):493.

[3]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4]郑景宜.中国歌剧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舞台表演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浅谈歌唱中的舞台表演艺术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论舞台表演中的互动媒体艺术应用策略
试论提高舞蹈演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