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表演美学视阈下的钢琴教学探究

2021-01-13张嘉琦

艺术评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钢琴教学美育

张嘉琦

摘要:音乐表演美学(Music performance aesthetics)是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研究的是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的诸多现象及其本质与规律。随着“钢琴热”现象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钢琴学习作为孩童的音乐启蒙,这一现象的发生对于钢琴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从音乐表演美学视角下探讨钢琴教学中教师所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音乐表演美学  钢琴教学  美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4-0056-04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后曾“三月不知肉滋味”,给出“尽善尽美”的至高评价。那么,何为“尽善尽美”?如何“尽善尽美”?这是我们要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美学(Aesthetic)的概念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于1750年首次提出,它是研究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音乐美学(Music Aesthetics)属于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主要目的。“音乐表演美学(Music performance aesthetics)是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研究的是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的诸多现象及其本质与规律。”

近些年,伴随着“钢琴热”的风潮,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但很多钢琴老师与学生家长简单的把钢琴教学等同于音乐教学。从钢琴的学习过程中看,它至少分为两个过程,其一为技术教学,其二为音乐教学。技术学习是钢琴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为什么孩子拥有八级考级证书之后,所演奏的曲目仍旧支离破碎?为什么孩子在进行数年钢琴学习之后,去音乐厅仍听不懂音乐?这其中,正是由于我们的钢琴老师在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关注钢琴的音乐性所造成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去找寻钢琴教学中的音乐性,并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让我们从音乐表演美学的视角去找寻答案。

一、从音乐表演美学原则看钢琴教学

张前老师认为,作曲家的创作为一度创造活动,演奏者的再演奏为二度创造活动。二度创造活动中,演奏时需要注意三个原则,分别是忠于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历史音乐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忠于原作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忠于原作,指的是表演过程中的真实性,在演奏任何一部音乐作品时,都要符合该作品的历史时代性与其风格范畴。美国音乐哲学家彼得·凯维(Peter Kivy)提出了“真实性”的四层含义:一是忠于作曲家的表演意图;二是忠于作曲家生活时代的表演实践;三是忠于作曲家生活时代的表演音响;四是忠于表演者个人的原创性。那么,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演奏作品进行深入了解与挖掘。从作曲家的出生背景、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到作曲家之间的风格差别,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到的。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时刻叮嘱学生遵循五线谱上的每一个要求,五线谱是作曲家意图的最直接表达。五线谱中包含着两层解读:其一为显性解读;其二为隐形解读。显性解读即乐谱中的各类力度记号、表情记号和演奏记号等。在平日练习时,培养学生仔细看五线谱的习惯,从速度记号依次到谱号、升降记号、拍号、力度记号等等,速度记号是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隐形解读即乐曲的曲式段落分析、乐句的模进、走向等等。五线谱上的每一个要求都有其存在的意图,遵循五线谱中的每一个要求,是把握音乐作品“真实性”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去感受原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在演奏时加入表演者对于乐曲自身的理解,这便是完整的音乐表达。把握音乐作品的“真实性”是演奏者在二度创造过程中的基础。切勿忽视原作的“真实性”而随意表达,更不能只关注作品而忽视表演者自身的音乐诉说。

感受风格与时代的统一。从释义学的角度而言,由德国哲学家狄尔泰(Dilthey,1833—1911)所创立的“历史释义学”,本意为对历史文本的解释,达到对历史文本意义的还原。德国音乐学家克莱茨施玛尔将“历史释义学”的观点引入音乐领域。但“历史释义学”的观点把音乐作品仅仅局限于还原其音乐文本的历史原貌之中,忽略了表演者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Gadamer,1900—2002)曾提出“视界融合”的观点,即历史的视界与现代的视界互相融合,为艺术作品的意义创造了更多的形式,表演者自身是具备历史性的,在演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同一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表演者也会赋予音乐作品不同的意义。我们都是时代长河中渺小的一粒沙,一举一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回到作曲家们所处的时代,历史地解释作曲家们的创作意图。比如,在教学巴赫作品时,我们常听到老师们和学生讲巴洛克时期古钢琴的音色和现代钢琴的音色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当尽量模仿古钢琴的音色,保持各个声部的清晰度。但实际上,演奏和原作不会是同一作品,现代钢琴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出古钢琴的音色,我们只能尽可能通过改变触键的方式,模仿古钢琴具有年代感的音色。我们的现在,也将会变为历史,将历史与现代融合,感受风格与时代的统一。

演奏技巧性与表现性的统一。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出色的音乐表现力是相辅相成的,演奏技巧是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只有技巧而无表现性,那人们所演奏的乐曲与机器人演奏的乐曲又有何区别呢?人最大的优势在于他能够赋有感情的演奏。这反应到钢琴教学中,最常见的便是许多老师重视技能教学而忽视音乐表现的重要性。为什么拥有高超演奏技巧的学生很多,但能够弹出打动观众音乐的学生却很少?这其中的缘由便是許多人误将钢琴弹奏的速度快、难度高等同于弹得好,其实不然,把炫技作为演奏的终极目标,就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演奏机器。在技术训练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我的情感。从乐曲的标题、背景与内在结构出发,带领学生挖掘五线谱之中的隐藏奥妙,多听、多读、多看。听,可通过网络视频或走进音乐厅的形式,听钢琴名家的经典演出,培养一个能够辨别音乐的耳朵;读,广泛阅读各类音乐专著;看,看比赛中自身与他者的差距,见贤思齐。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现,便是在这夜以继日的积累中悄然而生,音乐同时也是一种抒发情绪的途径。

二、从方法看钢琴教学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老师自身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终身学习的态度,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具备的素质。老师是一门需要充满热情的职业,如果一位老师只有高超的技术,而不会教学,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如果一位老师自身能力不足,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那么,如何严于律己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呢?

首先,博览群书。从流派分类到人物传记;从曲式和声分析到技法演奏;从教材讲解到训练技巧。钢琴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教育,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教育,这就要求钢琴教师拥有极为全面的音乐素养。张玎苑和白学海老师在《跨学科视野下钢琴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探索》一文中,将钢琴教育的跨学科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钢琴教育内部学科之间的关系;钢琴教育与音乐学和教育学之间的关系;钢琴教育与心理学、生理学等自然学科之间的关系。譬如,在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与音乐相关联的基础知识,怎样给学生带来更全面与专业的讲解?再者,教师如何将教育学中的理论和方法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其次,与钢琴表演息息相关的表演心理学,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紧张心理所造成的舞台失误?这些领域的知识也是需要钢琴教师们所熟知的。学无止境,教师们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以丰富自身。如果老师本身对这些领域的内容都未能有所涉猎,怎样要求我们的学生建立起全面又专业的演奏体系呢?

其次,耳听八方。我们现处于一个“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网络中有许多资源可供我们选择,比如以“音乐鉴赏”为关键词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进行检索,共有136个相关课程。作为钢琴教师而言,我们不能仅着眼于手中的教材而自我满足,从巴洛克时期到近现代,从西方到中国,从古典到爵士,在听过不同风格的钢琴曲后,我们也能针对某一首名曲进行版本比较,每一位演奏者对于乐曲的表达都有所不同,只有在广泛听过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演奏者演奏的乐曲之后,我们的耳朵才能敏感的辨别出什么是“好”的音乐表达。现阶段,市面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教材,比如李妍冰老师的《迷你钢琴独奏小品集——献给孩子们的中国民歌》与《键盘上的古典音乐之旅》。这些教材中有一些根据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所改编的作品,有根据经典管弦乐、交响乐所改编的作品。为了能更贴近原作的“真实性”,这要求教师们对各类民歌作品、交响乐、管弦乐都有所感受。总而言之,从时空层面,听遍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从体裁层面,包含声乐到器乐;从能力层面,讲究学有专攻,一专多能。

再者,读研兼并,落笔有方。时刻记录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习惯,记录每一次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记录阅读中所迸发的一丝小灵感,记录进修中所听闻的先进教学方法。还记得,张天彤老师曾在课堂中说,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一个“有笔记本的人”。每一次课堂、讲座、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将关键词句记录下来,再回首,这都是我们的财富。写作是一种能力,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能更清晰的整理出所思所想,并且,有时的灵光一闪,如若不及时记录下来,时间长了将其忘记,这便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最后,独树一帜,博采众长。热爱是一切行动的源头,没有热情的教学便会索然无味。通过夜以继日的积累,形成一套独特的钢琴教学体系,既要遵循科学的教学模式安排,也要在此基础之上大胆创新,做到因材施教。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说,学生在回课弹琴的时候一直提不起兴趣,可想而知演奏出来的音乐也都是有气无力的。想起曾经阅读过的戏剧表演的书后,笔者灵机一动,配合着音乐的语境,慢慢闭上眼睛,假装睡着了。猜想他也一定没有见过上课睡觉的老师,学生在演奏之后惊讶的看着老师,笔者佯装睁眼,告知其因为有气无力的演奏把老师催眠了,接着老师说,聪明的小朋友可以把老师唤醒么,学生的状态相比于之前的有气无力一下变得生机勃勃。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老师的一个小方法相较于喋喋不休的语言指令,反而更能轻而易举的解决教学中所遇见的问题。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特色。从曲目选择到技术训练等方面,应当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教学过程中,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真真实实的做到独树一帜,博采众长。

三、结语

郭声健老师曾说:“以技育人于技人,以艺育人于艺人,以美育人于美人。”如今,钢琴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能教育层面,更应逐渐向审美教育与育人教育的方向过渡。虽说,技能教育为基石,但在技能之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带领学生找寻演奏时的活生生的状态。音乐表演美学的内涵也在于此,音乐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是音乐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到演奏者上,谢嘉幸老师曾说:“为人生而音乐。”教学也应如此,教学中让孩子们真的能够陶醉于他们所创造的音乐之中,激发孩子们对于钢琴和音乐的热情,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愉悦,相信这是每一位钢琴教师都希望看到的,这一路道阻且长,让我们行则将至。

参考文献:

[1]杨易禾.音乐表演美学[M].南京:江苏文藝出版社,2017.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音乐出版社,2004.

[3]高拂晓.音乐表演艺术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8.

[4]张玎苑,白学海.跨学科视野下钢琴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探索[J].人民音乐,2018(06):59-64.

[5]谢嘉幸.器乐学习——一座没有彼岸的桥梁[J].中国音乐教育,1999(03):23-24.

猜你喜欢

钢琴教学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因材施教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美育教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