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提升:挑战、问题及对策

2021-01-13陈靓朱克涛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亲和力信息化

陈靓 朱克涛

摘  要: 提升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是提高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当前,思政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社会思潮多样化、知识获取便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以及学生学情新变化等多重挑战,存在着教材内容学术化、教学内容理论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组织固定化以及教学手段简单化等系列问题。教材编写“学本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组织多元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是提升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思政理论课程; 亲和力; 思政教师;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1)06-0095-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的关联特性。”[1]该词后来逐渐被运用于教育领域,主要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认同感和趋近感。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主要是指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的亲近感、认同感和接受度。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一直以来是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进入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势在必行,其中,提升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是关键。

一、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面临新挑战

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面临社会思潮多样化、知识获取便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以及学生学情新变化等多重挑战。

(一)社会思潮多样化,主流观念遭受冲击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涌而来,网络与自媒体发展狂飙猛进,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物质财富激增与精神贫乏相伴而生,社会思潮多样化与价值观混乱并存。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些思潮的推波助澜之下,大学校园也不同程度受到浸染,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趋势,价值观错位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此外,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规模扩大与师资数量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00后”大学生所带来的新学情等都给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带来了新挑战。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与社会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之间更像是一场争夺战。

(二)知识获取便捷化,教师权威遭遇挑战

知识本位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知识本位观下,思政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和代表,教材几乎构成了需要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的全部内容。教师是教材内容的解读者,也是教材知识的传授、补充与拓展者。学生在教材与教师面前更像是一块“白板”,无须多生质疑,无须反思批判,只需记忆、理解和全盘接受。教学过程即“传授—接收”,教师是“知识权威”,牢牢地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和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信息,甚至比教师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更为快捷的获取通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其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优势不如从前。”[3]26-4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由传统的“传授—接收”关系,转向新型的“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4],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中,思政教师教学观念亟需转变。

(三)教学手段信息化,传统教学受到颠覆

“信息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师的能力标准将重新定义,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将全面更新。”[3]26-40在传统教学中,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存储在教材、教案和教师的头脑中,教师主要通过黑板和口头予以呈现。信息化时代,教学内容广泛存储于网络教学资源库、互联网、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新媒体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虚拟仿真教学设备等予以呈现。教学内容存储与呈现方式的信息化,一方面方便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的难度,有效地获取信息化资源、熟练地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以及高超的信息化教学驾驭能力成了思政教师的必备素养。此外,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对思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学情发生新变化,教师角色面临调整

学情即学生学习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情感方式、心理特征等;二是学生参加教学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如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等。“由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学习的态度习惯与意志品质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集中体现为学习目的不清与学习动力不足”[5],客观上增加了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难度。此外,互联网时代手机终端普及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日益凸显,“全媒体时代知识获取的便捷,带来了客观上的反智力因素,也诱导大学生进入了网络万能、知识即能力的误区,亟待创新精神的培育与砥砺。”[6]以上种种表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教师角色定位亟待调整,思政教师应顺应学情变化重新定位自身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材内容学术化、教学内容理论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组织固定化以及教学手段简单化,是造成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不强的主要因素。

(一)教材內容学术化与学生理解能力之间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构成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主体。以上课程的教材编写充分体现了学科理论知识表述的严谨性、系统性与简洁性,但也客观上造成了教材内容的高度理论化,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内容的高度理论化与理论本身的系统性构成了这两门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逻辑完整、严密,完全吻合思政教学与评估要求,但对于刚经历过高中学习的大一学生而言,高度学术化的教材内容、理论化教学的呈现形式,与高中阶段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内容理解上难度增大,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吸引力。

(二)教学内容理论化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冲突

教学是教材内容向学生学习内容转化的中介环节,是连接课程、教材与学生的关键枢纽,也是化解教材内容学术化与学生理解能力之间冲突的主要环节,反映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即备课、授课能力,是思政教师的核心能力。现实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不协调问题。高校思政教师在学历层次上以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教师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但这些能力并不等同于教学能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也不等同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神采飞扬之时,也可能正是学生昏昏欲睡之时。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之间的关系,“抬起头来搞研究,俯下身子来教学”,做好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是当今高校思政教师所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

(三)教学方法单一化与学习内容传递之间的冲突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提及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一般多见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思政理论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所谓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使用讲授方法等少数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能顺应学情变化、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内容的有效传递。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中的综合因素进行判断,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使用。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组织固定化与学生学习体验之间的冲突

课堂教学仍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实施的主流形式,在很多学校甚至是唯一形式。高校的教学组织既受制于庞大的学生规模,又受制于教师的教学管理难度。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但现实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很难按照比例要求配备思政教师数量,以至于思政理论课程合班教学的情况在高校普遍存在。此外,相对于班级授课制,实践教学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虽然教学效果较好,但同等规模的学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乃至数倍的精力,且教学更难以组织。因此,如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地适应每个学生,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探究学习,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亟须探索解决的课题。

(五)教学手段简单化与信息技术变革之间的冲突

思政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还多停留在较浅层次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是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应用阶段,而是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的应用,在应用中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7]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二者深度融合,将打破原有的教学时间空间,改变师生间对话方式,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与传播方式,改变原有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进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从而倒逼教学思想与理念的更新,最终推动变革原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简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深度的融合,不是浅层次的技术手段运用,而是需要新方法、新模式、新理念、新机制与之相适应,才能使技术价值与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让教学更加精彩与多元。

三、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提升的对策

教材编写“学本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组织多元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是提升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的有效对策。

(一)教材编写“学本化”

思政理论课程教材“学本化”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编写理念,将思政理论课程教材编写成为既是思政教师教学之“本”又是大学生自主学习之“本”,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一方面,思政理论课程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材内容的理论性与理论的系统性特征,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系统、完整、科学与权威结合;另一方面,教材的功能属性决定了其在编写的理念和形式上,应是“教本”与“学本”的融合,是教与学的有机体。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要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科学理论为指导,统筹安排教材的主体内容、导读内容、作业内容和助读知识,适当嵌入二维码、网址链接等信息化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整体上既体现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又兼顾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化解教材内容学术化与学生理解能力之间的冲突。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思政教师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思政理论指导。学生最熟悉的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利用学生熟悉的事情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论,要比教师脱离实际空洞说教效果好得多。这需要思政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整体不脱离思政理论课程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规划整合思政教学内容。一是给思政理论知识点找个生活“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思政理论观点,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二是调用学生生活经验来理解思政理论观点,发展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思维;三是运用思政理论课程知识解决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世界,而且有助于实现由感性世界向理性世界的跨越,但同时要避免教学中过于功利化,把生活内容与理论知识联系表面化。

(三)教学方法综合化

每种教學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边际界限,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使用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为主,教学活动围绕着如何“教”来进行,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单项交互方式,形成了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交互模式为主的多种课堂教学交互形式,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一对多”对话,共同探讨,解决学习难题,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给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从思政教师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将以讲授法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的发现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协作讨论法等适度融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教学方法的使用与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深度融合,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

(四)教学组织多元化

多元教学组织是由多种形态的教学组织混合而成的教学组织。它既可以是多种正式教学组织之间或非正式教学组织之间的结合,又可以是正式教学组织与非正式教学组织的结合。如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某一章节的思政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实践教学,或与此相反,都是多种教学组织的统整,这就是多元教学组织。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走向组合、混合,实质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现实的生源规模和教学条件下,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师充满了挑战,但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代表了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新走向,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探索。一方面,教师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探索,如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主题沙龙、参观校史馆、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适当混合尝试,探索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依托校园影视厅、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开展信息化教学。

(五)教学环境信息化

教学环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保证,是影响教学活动实施的各种外部支持条件,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它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设备,以现代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将教学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呈现与传递,刺激学生的多感官而获取信息,并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及深度学习的全新的教学环境。一方面,思政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环境信息化”的内涵。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不仅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全新的教学环境,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看上去改变的是教学环境和教学呈现方式,实际上是一场深度的课堂教学革命。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要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熟悉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熟悉微课制作,熟练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库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辅助开展思政理论课程教学。

四、结语

提升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是提高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式上有着自身的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情和学习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与时俱进地推动教材编写与教学方式作出相应的系统性变革,以增强思政理论课程与教学的吸引力,进而增强思政理论课程亲和力,从而达到提高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海珍. 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156.

[2] 张志丹. 解构与超越:当代物质主义的哲学追问[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7-35.

[3] 本刊编辑部. 202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教育研究,2021(3):26-40.

[4] 孙茂华. 论主体间性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96.

[5] 吕红梅,金峰. 大学生学情变迁与高校办学质量问题的再思考[J]. 江苏高教,2019(5):80-83.

[6] 陈雅娟. 以三大重构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 江苏高教,2017(12):46-49.

[7] 王忠政. 信息技术与地方高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128.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Challeng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CHEN Liang, ZHU Ketao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 Nantong 226011, 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a key breakthrough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t present,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facing multiple challenges such as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thoughts, convenient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formatization of teaching measures, and new changes in students' learning conditions. There exist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extbook content being too academic, theor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simpl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rganization immobiliz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of teaching measures.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re basing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on students and their studies, basing teaching content on life, adopting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s, diversifying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ing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ffi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formatization

(責任编辑:程勇)

收稿日期: 2021-06-24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20SZC-025)

作者简介: 陈靓(1985— ),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亲和力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生信任度
增强思政教师本领意识 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服务的实现途径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构成探析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