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的博物馆合作需求

2021-01-13薛媛元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2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合作

[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长期存在重语言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文化课教学中存在课时和师资不足、专业性不够、考核随意等问题。以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学生文化课教学中博物馆资源的引入为例,基于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教学,提出博物馆与高校进行资源与信息共享、共建在线课程和直播课程、设计文化体验活动和巡展进校活动、建设实习与就业基地等合作,能够实现博物馆与高校的双赢,共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程的建设水准,实现中华文化更高效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博物馆;合作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学生‘中国工艺美术’文化课的混合式金课建设”;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中国新诗基督性研究(1917—1949)”(2016XJJS45)

[作者简介] 薛媛元(1983—),女,辽宁大连人,文学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2-0021-06    [收稿日期] 2021-04-23

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學是不可偏废的两翼。对于语言教学,我们的研究已相当充分,已细化到一词一句的教学研究;但对于文化教学,我们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实国际学生之所以会选择来中国学习汉语,除了想置身地道的语言环境外,更出于中华文化的吸引,所以设计更优秀、更有效的文化课,是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专业魅力的重要工作。而在文化课建设过程中,博物馆的介入和支援是一个应该受到重视的环节。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课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由于文化的含义实在太广①,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类课程形成了一个颇为庞大的体系。以笔者所在的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文化课大体可分为理论知识类、才艺技能类两种,前者偏重了解和记忆,后者偏于体验和实践,另有“影视语言与修辞”“中国工艺美术”“中国民俗与文化”等兼具二者特色的课程。知识类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全英)”“中国文化概论(汉语)”“汉语言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俗与文化”(在另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叫“中国民俗”)、“中外文化交流史”“名胜与旅游”“当代中国经济”“古代文学简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语言与修辞”“中国工艺美术”等。研究生课程还包括中外学生合上的“中华文化与传播”“中华文化经典”“中华文化技能”“谐音字画”。另外,语言课中也有两门文化特色比较鲜明的“汉语俗语”和“汉语修辞学”。技能类课程包括葫芦丝、二胡、笛子、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结、武术、太极拳等。从以上所列的科目看,这些课程类型全面,内容也比较丰富,考虑到了学生对各类中国文化的了解需求,但相较于语言课,仍能看出受重视程度的不同。

第一个表现是课时较少。语言课对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而言,均为必修课或必选课,尤其是精读,被称为主课,一周大约有6~14课时不等,口语、听力等辅助类语言课,一周也有4课时,一学期16周。但文化类课程除了“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少数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之外,其他均为选修课,一周2课时,连上90分钟,周数比一般的语言课少一些,一般是14周,加在一起是28课时;文史类课程的课时稍多一些(15周),但基本只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对于内容丰富的文化类课程而言,课时相当紧张,这就必然造成教学上的浅尝辄止,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表现是考核标准较低,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难度通常要高于语言课,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多为“了解”,同类型的课程对留学生的要求要比中国学生低很多,教师评价成绩的标准比较随意,给分比较宽松。比如笔者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语言与修辞”“中国工艺美术”三门课程,对选修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是高级以上,然而实际选修生的语言往往达不到这一要求。对语言能力处于高级水平的学生而言,相关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工艺美术流程和作品介绍中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起来仍有不小的难度,倘若以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能够通过课程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只能采取开卷考试、论文结课等方式,适当降低评判标准。而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存在轻视文化课的现象,例如在统计学生结业或毕业成绩时,中国结、太极拳等很多技能类文化课不计入学分。

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有学分的知识类文化课,有毕业压力的本科生、研究生有时会感觉难度高、听不懂,而且中国的历史、文学等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故事确实很有趣,但耗费大量精力系统学习没有必要,只要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就可以了,更多的精力可以用来学习语言课;而无学分的技能类文化课则可有可无,想拿毕业证的学生以毕业为第一要务,除非有特别的爱好,否则不会选这些没有学分的课。大多数只学一学期或一年的进修生,希望自己来中国一趟能够迅速掌握一门适于展示的技艺,所以会学习一些看上去轻松的技能才艺类课程。对这些学生而言,课堂热闹有趣,一学期后能完整地演奏一两支简单的曲子、打一两套拳、制作几件成品就可以了,因为他们也知道音乐书画类才艺不可能在短短半年或一年之内实现能力的飞跃。真正对某种技艺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会在语言学习结束后升入专门的技术大学学习,如笔者曾有一位日本学生,在修完汉语进修课程之后,升入景德镇陶瓷大学攻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意识到,所有文化课都是非常专业的课程,虽然文化课的教学方针一直以体验为主、考核为辅,但它并不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内容。即使在语言课教学中会涉及文化内容,比如部分课文内容是对某种文化的介绍,但语言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往往是零散的,而且在语言课学习中,学生更关注语言点,而非课文内容,所以在语言课上文化依然处在边缘位置。因此,要真正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还需要加强文化课的建设。

第三个表现是文化课在师资配备和教学安排上具有随意性。一般而言,由于指标有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引进专职师资时,不会给文化教师尤其是才艺类教师太多机会,而是侧重于选择语言学专业、文学方向的教师。这些专职专任教师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博士以上学位,所以在文化类课程中,语言和文史类的课程系统性一直较强,专业水平较高,占据核心课的位置。而其他通识类、普及类、技能类的文化课,教师多为兼职或外聘教师,如“中国概况”是留学生文化课中重要的必修课程,但这门课的内容,似乎不需要特别的知识储备与技巧,因此一直没有固定的教师,成了排课时给教师调整课时的万能课程。但事实上,“中国概况”精讲与粗讲效果完全不同,虽然有与教材配套的PPT,但因涉及的信息量极大,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面和教学技巧,将庞杂的信息整合为引人入胜的信息链,以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名胜与旅游”“中国民俗与文化”等课程,在师资力量不够的学期,会成为磨炼研究生教学技能的课程。至于二胡、葫芦丝等技能课的教师都是专业科班出身,水平也比较高,但均为兼职,可能缺乏教授外国学生的技巧,或者随时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开课,开课不固定的现象频繁发生。每学期排课时,哪门课程的教师能够就位,就开放选课;若教师有特殊情况不能到位,该课程就停开。时间久了,学生也会产生困惑,进而觉得文化课是一类很随意的课程,降低了学生的重视程度。

以上就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课的主要模式与教学现状,這样的文化课教学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文化课需要更有吸引力的内容、更新颖的形式和更直观的体验来培养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情感。但在学生数量庞大、师资不足的大环境下,单纯靠汉语国际教师的力量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因此需要更多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的加入。

二、博物馆介入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教学的可行性

在诸多社会力量之中,博物馆在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教学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博物馆本身具有教育功能,而且随着近些年诸多博物馆社会服务意识的增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得越来越充分,在中国中小学教育领域取得了不少经验,这些都为博物馆介入高校国际学生的文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在自己开设的文化课上已经使用过一些博物馆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证明了博物馆之于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的积极作用与巨大潜力。

1.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资源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程教学。如前所述,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课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兼职教师多等问题,尤其是文史类课程,概括性很强,相对而言也比较理论化,学生学习时难免会觉得枯燥。而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具体翔实的实物、图片、声像资料,在课堂上使用这些馆藏资料,能够起到化抽象为直观、化笼统为具体的作用。同时,博物馆策展的系统性及解说的专业性,可以弥补非专业兼职教师知识方面的不足,避免出现教师难以胜任教学任务的情况。这些优势不仅存在于汉语国际教育中,还适用于所有教育,不过对于汉语水平有限的国际学生而言,效果会更为突出。在“中国工艺美术”课上,笔者使用过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新乡博物馆、杭州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江南铜屋等大小博物馆中的展品照片和介绍资料,学生对一些深入的讲解极有兴趣,比如日本学生就特别痴迷杭州刀剪剑博物馆中关于唐代战争中兵种、武器、阵法和战斗方式的介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中,笔者曾使用过从梁启超、鲁迅、茅盾、曹禺、朱自清故居中拍摄的资料照片,学生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在介绍茅盾时,据笔者之前的经验,外国学生对茅盾通常不太感兴趣,他们比较喜欢沈从文、张爱玲、曹禺、老舍这样写作态度比较超然的作家,但笔者在介绍作家生平时播放了茅盾故居、沈家私塾和立志书院的照片,由于学生2016年恰好在华东地区参加过文化体验活动,并且参观过乌镇的茅盾故居,于是在课上学生都非常兴奋,学习也比较认真。其实之前他们虽然去过茅盾故居,但对茅盾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甚至在播放了好几张茅盾照片之后才认出是茅盾。但是只要去过就会有亲近感,再度重逢就会加深印象,这是博物馆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的一个体现。博物馆文化体验的收获往往是无意识的,如果没有契机就会一直沉睡在学生的记忆里,因此也需要专门的文化课去激活它们。这正是博物馆教育与汉语国际文化课教育的互补之处。

2.博物馆参观等活动契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课注重体验式教学的需求[1]。博物馆无疑是学生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集中体验场所,而学生也常在作文中提及文化体验活动的感受,表现出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某些文化的意愿。笔者曾在一次征文评选中看到一位俄罗斯姑娘热烈赞美大连金普新区的蜡像和玻璃工艺展览,她说:“时间太短了,我简直想一个下午都待在那里!”之后的旅顺樱桃采摘活动都已无法吸引她了。据笔者了解,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还有北京满汉全席临时展、厦门博饼民俗园、成都川菜博物馆①,在这样的专题博物馆里,学生能对某种文化产生共鸣。另外,现在风靡全国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对国际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参观结束后学生会在纪念品柜台流连。不过因为文化不同,国际学生不会像中国人有那么强的购买欲,但不影响他们对这些文创纪念品的欣赏和喜爱。笔者在为国际学生上课时会有意穿着中国风的服装,佩戴一些博物馆周边饰品,有些学生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的女学生会很兴奋地问:“老师,你这是什么衣服?”“你包上绣的图案是什么?”“你戴的项链、手镯、胸针、徽章是什么材质?”“图案有什么寓意?”正是因为国际学生表现出对这些手工艺品的浓厚兴趣,笔者才开设了国内第一门面向国际学生的中国工艺美术课程。不过文化体验虽受欢迎,但受时间、财力和精力所限,这类活动比较有限,一般一学期只有一次,而且仅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免费参加,自费生需要支付较高费用才能参加该课程,暂时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而此时博物馆提供的一些“上门服务”能缓解此问题。

3.当前各大博物馆积极推行的“流动博物馆”文化活动使其有了更多进入校园,与汉语国际教育合作发展的机会。出于管理和安全方面的考虑,学校不会举办太多外出采风类的文化体验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主动走进校园就解决了这一问题。2019年9月,旅顺博物馆的“流动博物馆”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举办了“造纸术”的体验活动,留学生体验了古老的手工造纸方法,将纸浆和花草艺术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了一张张生动自然的“花草纸”。大连外国语大学每年都会与旅顺博物馆合作举办体验课程,这种体验是在校兼职文化课教师无法提供的,毕竟每个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像这种深入浅出的有趣讲解和实际操作,只有博物馆的专业人士能够胜任。博物馆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强强联合,将为留学生文化教学开启新模式。

三、“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新功能

根据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教学的种种问题和需求,结合教育部对在线教育、智慧教学的大力提倡,以及把“水课”变为“金课”的号召,笔者认为,博物馆和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的建设上可以尝试以下合作思路。

1.博物馆与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联合申请在线课程项目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制作联合在线课程和虚拟教学实验设备。由于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今大型博物馆网站和微博、公众号的建设大多比较完善,观念也都很开放,很有分享意识,代表性展品的图片及视频资料都比较丰富,讲座、课程视频的上传与开放也屡见不鲜,有些博物馆还有在线全景参观的功能,比如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不过,目前在各大博物馆网站上能够看到的主要还是各自独立、不成体系的讲座回放式在线课程,只有部分文学博物馆有系统的慕课,如张恨水故居博物馆。而且这些课程主要面向中国学生,难以在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上使用,联合在线课程项目则有更强的针对性。

这类项目在通过双方专业教师接洽商讨、高校内部论证之后,须在每年各省市教育厅征集在线课程项目时进行教育系统申报,由高校教师按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设计教学大纲和大致课时,由博物馆方进行可行性论证、内容调整和知识点分解,课程讲授任务由博物馆专家承担,但具体的台词脚本需要经过对外汉语教师审校和修订,调整为适合中级水平留学生的语言难度。

录制环节则可邀请超星、学堂在线等专业机构。课程录制完成后,可以同时在多个平台上应用,如博物馆平台、高校平台、孔子学院总部及各大孔院平台、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兼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尤其对于人手严重不足的海外孔子学院而言,可以解决文化课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果操作上没有太大难度,在面对“中国概况”“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工艺美术”这类时间跨度极大、信息覆盖面极广的课程时,还可以考虑多个博物馆合作录制。比如织绣工艺,有很多博物馆和遗址馆都有这方面的特色,那么这一节就可以由无锡永泰缫丝厂遗址(中国丝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和都锦生织锦博物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等机构共同录制,视实际情况而调整。“中国概况”课程中还有很多自然、地理、科技、经济方面的内容,这意味着人文学科类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同样可以参与其中。另外,在线课程在线上投入使用之后,由于部分学校或许会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自己学校的需求安排一些个性化环节,而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部分高校或许还会在当地博物馆聘请一些专家进行专门答疑或不定期咨询。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2017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正在上升期,大多数学校的VR实验室还在建设中,应用不算广泛。不过在如杭州师范学院等VR实验室建设比较完善的高校,博物馆可以提供一些VR体验设备,共同开发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参观博物馆或手动操作的感觉。而对于暂时无法应用VR的高校,博物馆可以考虑将一些馆内体验的小游戏做成微信小程序,学生在手机上操作,通过有效的远程体验加深印象。比如杭州的中国伞博物馆和中国扇博物馆,展馆内的PAD上都有模拟制作伞和扇的小游戏,将其转化为微信小程序应该难度不大。一旦完成,将对工艺美术类课程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2.博物馆向对外汉语学习者开放直播课程。2016年起,新浪微博联合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共同发起了博物馆直播月活动,目前,博物馆直播活动已比较成熟。像上海博物馆等比较前卫的博物馆,在网站首页就已经安排了专门的直播入口。不过以前的直播活动同在线讲座一样,主要面向中国观众,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外还有专门面向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定向直播。可见,目前我国的很多博物馆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条件,在有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语言指导的前提下,有能力开设面向国际学生的直播课程。

博物馆在线课程和直播课程解决的是博物馆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以往的馆校交流和互动基本都在线下,这就意味着北京、上海、西安、苏杭、广州等博物馆资源丰富城市的学生具有更多的机会,而大连的学生机会相对较少。在线课程与直播课程还有一定的区别,在线课程虽然也能够互动,但互动是延后的,而直播活动可以直接交流,这一点在才艺技能类课程中非常重要。以“中国工艺美术”课为例,这门课介于知识课和技能课之间,通过视频展示复杂的工艺流程,而简单的工艺可以进行实操体验。一名教师当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工美技艺,此时就需要博物馆专家、非遗传人出手支援,在直播过程中逐步进行工美技术的示范和讲解。在工艺美术的操作过程中,一些细小的手部动作很难通过直播展现出来,直播过程中容易出现某些学生没看清楚某一环节的情况,如果是直播教学,学生可以直接反馈,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重新示范,或调整直播视角更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需要与学生进行即时互动,直播可以发挥在线慕课达不到的作用。另外,在直播课程中,博物馆可以考虑制作并向学生出售配套教具。

由于时差等因素,直播课程的传播范围不如在线课程广,但其针对性更强,工作量也不如在线课程大。直播不能完整地讲授一门课程,可以作为在線课程或传统教学的辅助,不一定非要在大型博物馆中进行,也可以选择在非遗传人工作室等小而精的微型场馆进行。直播课程时间不应超过2个课时,具体由授课教师与直播教师共同商议,以便在直播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学。

3.与高校共同设计国际学生长期班、短期班文化体验游和“流动博物馆”活动,并与高校共建国际学生实习基地和定向就业协议。近年来,博物馆研学一直是热门话题,成果也比较丰富,有些博物馆一周会安排不止一次研学活动。不过之前关于博物馆研学的研究课题或许更多着眼于中国中小学生,因此也推出了相对系统的研学课程。但是随着汉语学习进修班和冬令营、夏令营的风行,加之本科生、研究生的年度文化体验,外国学生的研学需求也已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市场。

高校與博物馆关于文化体验的联合设计是一场双赢的合作。以往,高校国际学生的研学路线尤其是长途文化体验,大多是交给旅行社设计,旅行社有收益方面的考虑,设计路线一般都是比较大众化的常规线路,导游讲解也相对业余,基本靠背诵导游手册中的介绍文字,一被提问就满脸茫然。除非校方主动提出要求,如希望在行程中含有某个公益性博物馆,否则旅行社一般不会主动安排此类设计线路,因为这类博物馆不收门票,参观时间较长,自费项目少,不易产生额外收益。大连外国语大学组织过华东的文化体验,但是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诸多博物馆一个也没有去,实在是个很大的遗憾。当然,大好河山、名胜古迹也值得参观,但是缺少了博物馆的文化体验游,总有名不符实之嫌。负责路线设计的导游在这方面的意识可能不够强,但是如果博物馆与高校在事前进行良好的沟通,就能够为学生安排一场真正能实现深度体验中国文化的旅行。

国际学生的文化体验游对博物馆会提出一些特别要求,比如适当延长参观时间、进行深度讲解等。正常的博物馆解说词对外国学生而言不够充分,因为一些对中国人而言不需要解释的文化背景,对留学生则需要详细地讲解,并需留少量消化时间。带队教师可以与博物馆相关人员在学生参观前就解说内容进行沟通,以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同时,国际学生对很多中国成年人不太在意的体验环节和视频讲解非常感兴趣,会驻足很久,因此国际学生需要更多的参观时间。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博物馆所展示的中国文化,解说者需要具有文化比较意识。学生参观博物馆收获的信息会让其印象深刻,能够激起学生去了解的欲望,而这往往是能够与学生本国文化产生关联的部分,所以作为解说者,需要尽量让学生感觉到接触的这部分文化与本国文化有关系,能对其有所帮助。以通州到杭州间的一系列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在带领学生参观之前,可以与带队教师沟通一下听众的国籍问题,如有埃及、巴拿马的学生,可将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作为导语,引起学生的共情,继而对京杭大运河及中国运河文化展开介绍。在介绍运河文化的过程中,也可以继续进行比较,在整个过程中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容易成功的模式,《城市一对一》就是这种思路的成功典范。

与“走进博物馆”模式相对的巡展模式与“流动博物馆”活动,则可以更紧密地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课计划结合起来。当地博物馆在安排相应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时,可以与国际学生文化课教师提前沟通,结合教学进度确定体验活动的主题,使学生能够在最佳时间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日后如博物馆与高校的国际学生文化课联合在线课程上线后,各博物馆可以按学期安排好巡展计划,根据在线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跨地区巡展,并及时与相应地区的国际学生沟通,使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在不经历多座城市奔波的前提下,亲眼欣赏到课程中提及的展品。在巡展的同时,可以现场播放在线课程,吸引一些前来参观的其他观众,扩大相应在线课程的影响力。

在文化自信日益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日趋扩大的今天,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程的水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博物馆进行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合作,必将实现双方的共赢,通过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李玲.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J].南方文物,2014(1):156-161+150.

[2]汪昕.博物馆教育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探索馆校合作新领域[J].博物馆研究,2018(4):47.

Museum Cooperation Need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E Yuan-yuan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Liaoning 116044, China)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as focused on more language class than culture clas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ulture class teaching, such as lack of class hours, lack of teachers, lack of professionalism, random assessment and so 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introduction of museum resources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culture courses at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as an example, and proposes tha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urses, if museums can share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wi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courses and live courses are available, cultural experience activities and campus tour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and internship and employment bases are built. A win-win situation is achieved to joint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urses, and promote more efficient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course; museum; cooperation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合作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