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探索

2021-01-10杨东亚李朝晖刘洪芹彭斌赵家黎

高教学刊 2021年37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创业互联网

杨东亚 李朝晖 刘洪芹 彭斌 赵家黎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互联网+”技术更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深化产学协作内涵,赋能增效现有创新创业平台,进行了“互联网+企业+专业+双创”一体化改革创新,从而孕育一个产学融合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四位一体式双创共生圈”,构建“双创”活动的校企深度融合、同生共长新模式,营造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关键词:产学融合;创新创业;协同创新;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S1-0037-0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Internet +" technology is us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nhance the functions of exis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 The innovation of "Internet + enterprise + specialty +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was carried out, so as to foster a "four-in-on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symbiosis circle" in which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are integrated. In this way, a new mode of deep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is established, and a new situation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situation is created.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ternet +

教育部积极推进的新工科建设,明确提出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5-6],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7]。

我校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落实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服务工作方面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双创”实践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尝试,但是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创业平台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时仍面临瓶颈,在进一步赋能增效方面亟需解决一些问题。

一、“双创”平台赋能增效瓶颈

在新工科背景下我校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在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时没能将“双创”教育与辅导真正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更没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配套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实践创新平台“定位不准、功能不全、氛围不浓”,“双创”教育活动的发展仅限于少数优秀人才,参与度不高,氛围不强,平台建设缺乏开放性和创造精神,缺乏长期有效地发展[8-10]。瓶颈有三:

1. “互联网+”技术融入不充分导致出现“双创”实践等平台资源不足、功能局限等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驱动优势及其技术支撑强势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有效落实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资源配置与功能升级,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 课程不匹配、导师不专业导致的实践创新平台的“双创”教育的深度与力度都不够等问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校企双师化专业导师的指导、层进筛选化课程的支持及产业流程化创业项目的支撑,而现有的“双创”平台缺乏上述资源,导致相关活动的完成率较低。

3. 新工科建设所必需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不到位导致的高校对“双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深入、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虽然学校逐渐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状况,但对“双创”实践平台的建设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作性的认识,因此相应的配套措施与服务也非常滞后。

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驱动优势及其技术支撑强势,构建产学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完成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创业平台的功能高阶升级,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产学无缝对接。

二、产学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构建

(一)构建基础

我校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作为甘肃省“省级众创空间”,拥有四个协同共生的平台/基地——工程基础训练教学平台、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构成了层次化、模块化、渐进式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如图1所示,科技创新活动基地以学生科技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面向全校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软硬件平台与技术指导服务。开展创意设计、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电子设计与制作、机器人设计等相关科技创新活动。一直以来,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建立了以机械类学生为主的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基地,并设置六大基本训练模块:创意设计(包括手工制作)、机械创新训练、电气创新训练、机电综合训练、机器人创新训练、科技竞赛。各训练模块之间构成一种“渐进式”训练模式。

(二)构建方案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我校机械工程国家级实践教学中心的创新创业功能高阶升级为引导,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引导与融合保障优势,在实现“互联网+企业+专业+双创”四位一体的共融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完成产学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的构建[11-13]。新系统构建方案如图2所示。

(三)构建措施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互联网+”创新意识引导和互联网技术保障支撑,首先完成 “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专业”和“互联网+双创”工作的创新性研发,然后再通过“四位一体”共融共赢共同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内化”,最终实现产学融合协作共建“双创生态圈”。具体做法:

首先,完成“互联网+企业”的产学融合协作创新创业机制升级。进一步加深产学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优势、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营造产学互联互通、创新产学互动、创意产学整合及双师双能的合作育人机制。高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的研发生产与高校的教学科研互联互通,只有校企互通有无、协同创新才可保证企业的高效与高校的有效。

其次,完成“互联网+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精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机遇,有效运用技术手段进行E时代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动态教材、搭建虚实课堂、培养跨界教师从而输出创新人才。高校把握“互联网+专业建设”的时代需求,面向行业需求,联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现有专业边界、学科边界、学校与社会边界,通过专业间、学科间、校企间、校地间协同培养方式,形成一套符合社会、行业需求的跨界教师培养机制,加快专业升级改造。

再次,实现“互联网+双创”的创新创业培育机制跃升。基于“互联网+”时代专业培养和校企合作的创新性改革措施,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有效实现师资队伍校企的双师化和实践项目产业流程化。利用互联网技术,保证校企人才共享,有机整合、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创新导师,让双方导师各自发挥所长,凝心聚力共同打造双创培育的双师机制。基于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开发需求,以工程实际为契合点有效推进产学协同创新工作,实现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产业流程化。

最后,在“互联网+企业+专业+双创”四位一体的共融共赢共同发展过程中孕育“双创生态圈”。针对新工科建设需求,通过“互联网+”技术保障,进一步完成专业培养、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三者之间的发展共生化、理实一体化和过程精益化,“三化”共生共长、良性循环,最终形成新工科背景下产学融合协同“双创生态圈”。

新工科背景下,在“互联网+”连接下,企业的发展和高校的专业培养在同一条利益链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者的发展规划必然相互契合、同生共长。专业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而“双创”活动是专业建设成效的试金石,二者必须形成过程与目标的高度一致,实现理实一体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课有效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推波助澜,而企业发展可指明“双创”活动的正确方向,二者一旦有机融合,能将创新创业活动做实做细,精益创新过程。上述“三化”可确保产学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活动处于一个良性循环圈内,自然孕育“双创生态圈”新模式。

(四)制度保障

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分工明确的协同合作机制、实行可进可出的“双创”管理机制、实行开放融合的多元发展机制、实行灵活变通的导师聘用机制、实行项目导向的成果孵化机制、实行自由宽松的创业社团创建机制;在管理机制上,产学共组“双创”指导委员会决策协同创新创业平台重大事务,规划产学共享“双创”项目的发展战略,提供外联募资支持。

三、“双创”新模式运行效果

1. “走出去、引进来”风气日益浓厚,特别是青年老师重新认识了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性,积极申请教研项目、发表相关教研论文,校企合作项目逐年提高,特别是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急剧增长。

2. 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吸引力显著增强,校企共建导师队伍因材施教,学生积极与“双创”导师进行思想交流,积极参与到各类项目中,学科竞赛参与率快速提升、获奖数倍数增加,科研素质得以提升,保研率、就业率连续几年在学校名列前茅。

3. 2015-2020年,校企联合技术中心增加了5个,学科竞赛获奖数翻了三番(≥550项/年),校企合作技术研发项目年增长率大于35%,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逐年增加12项左右,横向进款由原来的500万左右增至去年的1250万。

4. 整合了相关产业资源,形成具有核心競争力的明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结束语

1. 在新工科背景下,产学融合是创新创业基地增效赋能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校企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内涵,构建了“互联网+企业+专业+双创”的“四位一体式双创共生圈”新模式。

2. 通过构建产学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共担风险、共享资源,校企双方分别以学科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融入市场,充分激发了高校的办学活力,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切实保障了“双创”活动的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黄文,李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大学教育,2021(7):176-178.

[2]朱永甫,宋丽琴,洪秀君,等.新工科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35):156-159.

[3]王许云,王辉,王荣方,等.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0(16):33-35.

[4]孙运龙,徐惠钢,陈景波.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科技风,2021(13):161-162.

[5]哈伊莎.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21(7):179-181.

[6]门志国,李超,高伟.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44(1):8-12+80.

[7]徐新洲.产教融合驱动行业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内涵、机理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9):63-67.

[8]马晓磊,霍恩泽.面向“互联网+产学交融”的交通大数据课程体系建设[J].高教学刊,2021(7):86-90.

[9]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10]刘君.“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6):172-176.

[11]吴杰.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与发展路径——评《双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4):101.

[12]陈剑.基于导师制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6-8.

[13]王玉猛,邓国取,韩茜.普通高校管理学院“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2):97-100.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创新创业互联网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