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错题资源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01-10王霞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错题资源改进策略教学实践

王霞

【摘要】本文论述基于错题资源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提出基于错题反馈,促使新知建立;基于错题分析,促进知识理解;基于错题积累,改进教学方式等策略。

【关键词】错题资源 题目分析 教学实践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144-05

错题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资源,尤其对更强调练习操作的小學数学学科而言,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收集各种典型错题,形成错题资源库,并在课堂中开展错题评讲、订正,深入分析错题、变式错题,让学生基于错题的资源以及对错题的合理利用,有效地建立新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基于错题反馈,促使新知建立

教师在新授课之前,可以总结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出现的错题,并基于这种反馈,调整原有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建立新知系统。在新课教学中利用错题资源改进教学,主要从新知教学和新知练习两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学情及时调整方法

课堂教学前,一部分家长在家和孩子一起学习教材,一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去各种课外辅导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起点,但他们没有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操作经验,这导致他们在学习新课时容易出现“夹生饭”现象。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要提高新知教学的质量,可以通过“引”和“导”两个步骤实现。

1.以辩引教

在每一节新课中,学生的学习都是有基础的,即具有一定的认知起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该了解学情,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目标过于偏离学生认知起点,出现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需即时调整方法,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见图1),笔者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解。在答题环节,一名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说算式是“6×10”,但大部分学生说不对,因为乘法口诀里最多到“六九五十四”,没有“六乘十是多少”这句口诀,所以他们认为这个算式是错误的,并提出“9×6+6”才是正确的算式。从学生的这个错题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有所缺失,他们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但受口诀影响,认为乘数大小不可以超过9。

了解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后,笔者立即修改教学策略,通过以辩引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板书:10×6   9×6+6

师:刚才同学们各自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到底谁说的有道理,谁列的算式才是正确的呢。

生1:我觉得第一个更好一些,第二个有点复杂。

生2:其实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啊,第二个算式中9个6加上1个6也是10个6。

……

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在辩一辩的过程中从加法出发,逐步走向乘法,进一步厘清乃至明确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乘法的本质意义。

2.以范导学

解决数学问题,不仅需要知识基础,还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但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是现状,也是问题。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出现高估学生经验起点的情况,即学生会算,但不清楚算式的意义,不会联系具体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一课中,笔者进行小数乘小数例题教学后,出示一道题目:有15个小朋友去公园玩旋转木马,每人的门票2.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右边竖式中的“75“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75个0.5元。

生2:表示75个1元。

生3:表示75个0.1元。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虽然他们能列竖式解答,但对竖式中每一个步骤所指的意思并不清晰。对此,笔者修改策略,主要采取以范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的例子中理解数学的意义。

师:你(指生3)说表示75个0.1元,能具体说一说为什么吗?

生3:因为75是用十分位上的数去乘15得出的结果,所以得到的数就是表示几个0.1。

经过师生交流后,学生明白了“75”的意义,即表示7.5元。以此类推,笔者让学生理解竖式中“30”表示什么时,学生很快回答出是表示30个1元,同时理解了将两个步骤的钱数相加,就是最后需要的木马门票钱37.5元。可见,在学生不能理解某个步骤的计算含义时,教师给出范例可以帮助他们迅速理解算式的算理和意义。

(二)基于反馈改变练习梯度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一个规律:知识的习得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尤其是数学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提升。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可以基于学生的出错点,分层设计题目,使得练习有梯度、学习有温度。

1.调整练习难度

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练习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练习任务,那么难度过高则与学生的能力脱节,有拔苗助长之嫌,影响新知巩固;难度过低则令学生只在低水平徘徊,影响后继学习。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展示以下题目(见图2),第(1)问比较简单,学生较快计算出答案;虽然有第(1)问作为铺垫,但学生在解答第(2)问时还是没有思路,迟迟不能下笔。总结原因,是该小问的难度较第(1)问大很多,偏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利于学生新知的建立、巩固。

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以下练习(见图3),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经验,让他们借助这个梯度,逐步提升习题的难度。在图3中,笔者把与黑圆相等数量的白圆圈起来,这样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白圆是黑圆的几倍,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第(2)问,学生更易解出答案。

2.变化练习方式

单一的练习形式会禁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基于错题反馈,不断变化练习题的题型,让学生接触更多题目变式,增加多样化的解题经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能清楚地说明1[13]的意义。但是在下面的练习中(如图4),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找不到1[13]的位置。显然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当换一种形式考查就直接暴露了他们认识上的不足。究其原因,笔者总结了两点:第一,教学时教师关注的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而缺少对单位“1”本身的关注。第二,教材、习题中单位“1”都是已知的,不需要自行定义。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在习题设计中做出变化,以从不同角度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依照这道错题,设计了以下练习(如图5)。

在这道错题变式中,没有限定单位“1”,学生可以先确定“1”,然后平均分4份,再标出[14];或者先标出[14],再增加3个[14],就可以确定“1”。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回头再解错题时,更容易锁定准确答案。

二、基于错题分析,促进知识理解

在教学新课后,教师要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错题,以改进后续教学与相关练习题的教学策略,促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改进连续课教学

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教学,通常需要分几个课时进行。这些课之间有连续性,所以称为“连续课”。在连续课的教学中,分析错题并依其结果进行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会显得更有针对性。联、补、整是教师改进连续课教学的三大策略,其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1.整体关联

寻找课之间的整体联系,即要求教师在新授课时能够整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减少教学中错误的产生。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见图6)。读题后,学生一下子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想到了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用大面积减去小面积。是题目太难了吗?其实不然,只是学生没有形成动态的解题思路,而教师在新课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引导。

其实,在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计算的方法,而且要关注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比较、反思图形,感受它们之间的联系,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不管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还是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进行图形转化的方法虽不同,分别有平移、旋转、翻转等(如图7),但背后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把未知转化成已知。可见,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积极培养动态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能力,避免出现错题。

2.补充例题

每节课之间都是递进关系,又有各自清晰的教学任务。上一节课的知识没有掌握扎实,自然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这里提及的“补”的策略,是指对上一节课的不扎实之处进行补充教学,即据相关错题补充例题,弥补学生的短板。例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加减法二》这一单元,第一节课内容是万以内加减法的不连续进位加法,学生在做练习题时易错点是忘记进位(见图8),因此笔者在教学第二节课《连续进位加法》时,适当修改例题(见图9)。

修改后的习题增加了更多信息,如“245+127”“245+298”“127+298”等。这样设计题目不仅增加了练习的量,并且能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有些计算是只进位1次,有些连续进位,有些是不连续进位等知识点,如“245+127”只进位1次,“245+298”“127+298”连续进位2次。针对学生的错题补充这道练习题,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笔算技能提升。

3.整合习题

出现错题,除了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有教师教学设计,甚至教材编排等原因。教师要对错题追根问底,找到具体的原因,再根据原因改进教学,把相关的错题整合在连续课的巩固或拓展练习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厘清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一课的练习题中,有一道是:一共有28盆花,每5盆摆成一组,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学生解这类题存在的困难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用“进一法”,什么时候用“去尾法”。分析错因,主要是教材編排的例题比较单一,都是采用“进一法”。课中教师对例题讲解相对详细,使得学生对其印象更为深刻。虽然巩固练习中有“去尾法”的应用,但教材没有把两种方法进行整合,也没有相应的补充练习,学生无法将这两种方法很好地整合应用。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连续课的巩固练习中增加整合的习题(见图10)。

这道整合习题中包含着两个问题,其解题思路迥然不同,如第一个问题:如果都坐大车,至少需要租几辆大车?计算时用37除6,等于6余1,要满足所有人都要坐车,则要采用“进一法”,即在6的基础上加1,答案为至少需要租7辆大车;第二个问题:可以坐满几辆小车?还剩几人?意思是没有坐满就不用算,因此计算时用37除4,等9余1,采用“去尾法”将1去掉即可得到最终答案。在一道习题中整合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内涵。

(二)改进练习课教学

以学生的错题为资源,通过对比、分析、修改等方式不断变式错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旧知,提升学习能力。

1.反思引入

在练习课中,教师需要选择典型、有价值的错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比与交流,让学生明确错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多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后,笔者给出一道商中间有“0”的除法习题,许多学生没有答对。结合这道错例,笔者先剖析错因:在列竖式计算时,学生忘记用0来占位,所以导致结果出错。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重新计算,获得正确的商(见图11)。可见,通过呈现错题,让学生交流、反思错误,可促进知识理解。

2.多样结合

错题往往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在讲解错题时,如果发现效果不好,那么可以在练习课中改变教学形式,把错题与情境、图形、表格等内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然后准确解题。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多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的习题420÷4,其商中间有“0”,学生列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对此,笔者利用小棒图示帮助学生构建直观的画面(见图12),使其理解中间的2捆小棒不能直接分,要按照20根小棒来分,这样每份得到5根,而5要写在个位上,十位没有数字则用“0”占位。

3.变式巩固

对学生而言,听过的、看过的习题,都不如做过的习题印象深刻。因此,教师仅仅讲解错题和让学生讨论错题是不够的,还需要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题。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近似数》中一道错题(见图13),笔者将其进行两种变式(见图14和图15)。变式一是把近似数的数位进行简单改变,是针对典型错题的简单巩固;变式二则是对错题的正向巩固,会涉及0的处理。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学生不断调整找近似数的策略,从而加深对近似数的理解。

三、基于错题积累,改进教学方式

(一)海量积累资源

教师大量收集与整理错题,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处理,寻找到错题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改进教学。

1.分类错题,关注本质

教师把同一单元或相类似的错题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分类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学生在某一类题出错的根本原因,直达问题的本质,提炼解题策略。

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的复习》一课中,笔者总结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变式最多,学生错题也较多,主要出错点有公式混淆、运算定律之间张冠李戴、没有简算意识、不能灵活简算、容易受特殊数据的影响等(见图16)。笔者在复习课中观察、修改错题,帮助学生从运算定律中找到错误原因,然后提供一定量的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算法。

2.精选错题,拓展思维

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题逐渐增加,错题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难以做到对每一道错题都讲解分析,只能精选典型错题,通过分析典型错题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使其在不断解决同质问题的过程中,体味方法,自主建构模型。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一课,笔者发现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难点,学生对题目中的“率”和“量”容易混淆和出错。借助这样的错题,教师可以不断变式题目,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学习资源。如根据图17中的题目,变化出三种类型的题目(见图18、图19、图20)。

通过对比变式一与原题,可以让学生明确“量”和“率”可以通过最直观的单位名称来区分;通过对比变式二与原题,可以让学生理解比较“量”与“率”的大小,取决于单位“1”的量是多少;通过观察变式三,比较题中“用去的”和“剩下的”的大小,可以让学生明白“量”和“率”在比较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时起不同作用。这几道变式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量”和“率”之间的区别、联系、作用等方面的理解,进而帮助他们拓宽思路,积累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

(二)重视多样积累

错题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均要重视其多样化积累,对教学中、作业中、考试中或者课外补习中遇到的错题,要及时记录下来,并在后期进行整理与分析,找到错误原因与准确解题方法,由此不断改进教学。

首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挑选学生易错题、典型错题,分年级、分单元进行整理与记录,建成电子错题库。在这个错题庫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补充相应的内容,如错题原型、错题变式、变式题正确率、变式题错误原因、教学对策等。这样的错题资源库不仅对当前的教学具有较大价值,并且可以不断沿用、继续补充,对教师今后的教学也有相当重大的借鉴作用。其次,教师收集与整理的错题量、错题型是有限的,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收集错题,自主建成错题记载本,积累更多的错题资源,以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收集错题、研究错题,不仅可以改进当下的教学,对未来的教学也有很大的价值。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错题资源的应用与研究,并且不断坚持下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毕田增,周卫勇.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天孝.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 霞(1980— ),浙江杭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长河小学教导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错题资源改进策略教学实践
整理数学错题集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