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生成的失当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1-01-10葛宇朱小锦罗国忠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

葛宇 朱小锦 罗国忠

【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为载体,分析教学生成中存在的虚假生成、错误生成、无效生成等各种失当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失当问题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108-02

预设和生成是精彩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缺乏生成,教学就会缺乏活力;一味关注生成,缺乏精心预设,教学则容易偏离目标,甚至出现导向错误。本文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生成中存在的虚假生成、错误生成、无效生成等各种失当问题,并论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貌似生成实则主宰控制——虚假生成

【案例1】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一位教师为了凸显教学生成,尊重学生主体,体现学生个性,首先抛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对于这个题目你最想问什么问题?”问题一抛出,生1首先提出疑问:“平常我们都说吃饭、吃菜,没说吃水,为什么说吃水而不说喝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其他问题:“要挖多深才有水?”“井里的水卫生吗?”“怎样让水变得卫生?”等等。一大堆问题让教师应接不暇,但这些都不是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不断地提示:“你还能提什么问题?联系题目看看?”同时,教师还手指着“人”字示意,并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全班学生。稍稍沉默一会儿,终于有学生问:“谁吃水?”“谁挖井?”该生话音刚落,教师两眼发光,马上竖起大拇指:“这个同学太棒了,你的问题非常有价值。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谁是挖井人,为什么吃水人不忘挖井人。”

【分析】教师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表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师既定的,而是根据学生需要即时生成的,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可以预料,在学生没有看过课文之前,仅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必定是漫无天际的,但是教师却只赞赏自己需要的预设问题,对其他问题听而不闻,一概不理。言外之意,其他问题都没有价值,这就打击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显然,这段教学看起来是生成性教学,实际上掩盖的是教师的主宰控制,这样的生成属于徒有形式,是虚假的生成。

【策略】问题生成应该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下面是改进的教学片段:首先,播放《东方红》歌曲,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跟着唱。接着,教师揭题:“这首歌曲唱的是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毛主席一生做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谁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挖井人是谁?毛主席为什么要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乡亲们又是怎样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二、看似个性彰显实则误入歧途——错误生成

【案例2】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并畅所欲言,谈体会。

生1:这句话落后于时代了。

师:敢想敢说,很不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生1:花生只是实用但不好看,但是苹果和石榴既好看又实用,两全其美,像苹果和石榴的人比像花生那样的人更好。

(此言一出,不少學生表示赞同。)

生2:电视里男演员陆××长得好看,他拍的广告多,赚钱多,既好看又中用。

生3:我不觉得陆××好看,他虽然是个男人,但言行举止不像个男子汉。

……

师:你们太棒了!见解独特,有个性,值得赞赏。

【分析】教师为了“创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彰显个性。从表面上看,这段教学生成的确是百花齐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各种认知。但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良莠难分,存在不少错误的认识,而教师却不分对错,一律肯定、表扬,当然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显然是错误的生成。

【策略】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所处的中国处于山河破碎之中,他和很多仁人志士就像花生一样,“藏而不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默默为国家做出应尽的贡献。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辨析各种错误思想,从而生成正确的价值观。下面是改进的教学片段:

在学生辩论后,教师进行引导:“谁对谁错呢?先不忙下结论,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吧!”学生4:“作者是个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人。”教师追问:“那么,在他的心里,比体面更重要的是什么?”学生5:“救国救民。”教师总结:“对呀,对于爱国人士来说,显然国家比自己的体面更重要。再读读、再想想,花生和苹果、石榴等相比,哪个更可敬呢?”

【案例3】在《三打白骨精》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彰显教学活力、张扬学生个性,这样启发学生:“你们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学生纷纷表示喜欢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教师似乎觉得个性不足、新颖度不够,便又追问:“你还喜欢谁?”得到激励的学生顿时思维开阔,畅所欲言:“我既喜欢孙悟空,也喜欢白骨精,因为她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被孙悟空打死了,又活过来,继续战斗。”“白骨精为了吃到唐僧肉,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同样机智灵活,也值得学习。”……教师不断竖起大拇指,称赞学生敢想敢说,有个性、有创意。

【分析】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童言无忌,的确敢想敢说,个性十足,但显然这些个性化的思想是错误的,而教师面对这些错误的生成,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还一律肯定。虽然阅读理解是一种创造性行为,但这种行为是以尊重文本原意为前提的,即关注文本创作时作者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策略】对于学生的不同声音,教师不要马上表态,而应因势利导:“如果白骨精继续坚持不懈,最终结果会怎样?”学生纷纷回答:“唐僧会被吃掉。”“唐僧被吃了,白骨精的法力就更高强,被害的人也会更多。”教师再问:“类似的,日本侵略者在几十年前侵略我们国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也是蓄谋已久、坚持不懈,难道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吗?”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不要!”教师把白骨精和日本侵略者的作恶作类比,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任意发散而导致目标偏离——无效生成

【案例4】在教学《景阳冈》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武松该不该打虎”。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老虎被活活打死,多残忍呀!”“全世界都在呼吁保护动物,武松不应该打虎。”有学生立马反对:“武松不打死老虎,就会被老虎吃掉,当然要打。”话音未落,又有学生插话:“如果武松听从店家的建议,就不会碰到老虎了。”“武松不应该喝酒,喝酒误事。”“武松不应该逞能上山,万一被老虎吃掉怎么办?”……教师穿梭学生中间,不断鼓劲:“还有吗?想说就说!”结果各种说法应有尽有,争论不休,热闹不已……教师最后总结:“大家懂的真不少呀,要保护动物、不能酗酒、不能逞强斗勇,说得都不错,希望大家言行一致,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分析】如果不考虑文本,仅仅看学生的表现,毫无疑问是精彩的,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敢想、敢说、敢表现,而且每个学生的想法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但是,这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很显然这个教学片段的任意发散偏离了这个教学目标,冲淡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属于无效生成。

【策略】对此,教师可以这样改进:“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都是从当前的角度来看的,武松那个时代是怎样的?和我们当前的时代有什么不同?比如老虎的数量?老虎对人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回答:“那时的老虎多,老虎会吃人。”“那只老虎已经吃了好几个人了。”教师追问:“那有什么办法让老虎不吃人吗?”沉默一会儿,一名学生提议:“把老虎抓来,关进笼子里。”引来另一名学生的质疑:“那时没有麻痹枪,抓老虎的人也会被吃掉的。”教师进一步引导:“是的,那时候谈虎色变,人心惶惶,而且没有什么手段制服老虎,让人和老虎和谐共存,那该不该打虎呢?”学生响应:“应该!”教师因势利导:“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勇气值得学习吗?”学生异口同声:“值得!”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要有勇气。”“要迎难而上。”“要不怕困难、克服困难。”

【案例5】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脑子转得越快越好。”学生1首先发言:“鲁迅先生长年累月写作,光线又不好,会造成近视眼,不带眼镜肯定容易碰墙壁。”话音未落,学生2马上接话:“鲁迅先生思考问题太专心了,忘掉了周围其他事情,再加上四周黑洞洞,所以容易碰到墙壁,就像有人把墨水误当水喝一樣。”此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学生3也不甘示弱,站起来:“鲁迅先生经常走夜路,而且当时又没有什么路灯,所以会碰壁。”结果全班笑得更厉害。教师表扬:“看来大家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不错!点赞!”

【分析】如果抛开课文,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这些猜测都是有道理的。但是,阅读理解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来任意发散,海阔天空,无边无际。看起来很热闹的课堂,其实是无效生成,偏离了教学目标。但对于这样的无效生成,教师还一律表扬,丧失了教师正面引导的主导作用。

【策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感受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应围绕预设的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并在体会中进行有效生成。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同学们刚才联系社会生活来理解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鲁迅先生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跟现在一样吗?那是怎样的社会?”学生沉默了一会,学生1回答:“当时反动派当权,社会非常黑暗。”教师因势利导:“忧国忧民的鲁迅先生与反动派斗争,会受到阻碍吗?”学生异口同声:“会受到阻碍。”教师接着让学生填空:“可以想象,那时的社会是天下乌鸦一般   ?”学生齐答:“天下乌鸦一般黑。”教师再问:“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壁’就是‘墙壁’吗?‘四周黑洞洞’就是指天黑没有路灯吗?‘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指的是什么?”学生2回答:“这句话指的是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鲁迅先生在与反对派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教师总结:“‘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采用的是反问和比喻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以及鲁迅先生在与反对派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派统治的憎恨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虚假生成、错误生成和无效生成,要有一定的预设,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志平.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王萍.教学智慧生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