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本土特色资源的实践

2021-01-10廖姣宁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绿色发展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基于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一课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论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本土特色资源的教学实践,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分享的学习理念。

【关键词】共筑生命家园 教学设计 人与自然 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091-03

新时代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指出,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要达成这些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各类特色资源,结合日常生活举例并分析,将抽象的理论表述、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本土化、具体化、情境化。本文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一课教学设计为例,论述融入南宁市隆安县本地生态环境资源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内容、地位

《共筑生命家园》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中第二框的内容,它是第六课的落脚点,也是上一框题《正视发展挑战》的延伸。学生从第一框的学习中已了解到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特点及现状,知道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框的教学应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两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环境现状,努力探寻解决途径,为下一单元《和谐与梦想》教学做铺垫,为认识中国梦奠定基础。

(二)课程标准

本框题在内容上对应课程标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二是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目标:通过学习明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认同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

3.法治意识目标: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4.公共参与目标:增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共建美丽中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践行绿色发展道路的意义,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绿色发展道路的全貌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精神。

二、方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本框题的教学方法主要依学情而定。首先,根据学生思想认识状况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特点及现状,制约我国发展因素等相关常识,但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存在困惑,本框题的教学设计由此展开。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本地资源、设置情境、选取典型案例、提出思考主题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深度探究,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整个课程的设计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与生活经验,有梯度的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其次,根据学生行为特点采用角色扮演法。针对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生态意识淡薄、环保行为缺少等表现,可以设计戏剧表演、课本剧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角色、体验生活,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

(二)学习方法

根据教师采用的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相应地开展情境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角色表演学习等,即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生活、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精选的案例中深化体会、总结经验,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体会角色、汲取能量。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相互配套、相辅相成,将学法与教法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5分钟,突出重点)

探究活动1:图片展示布泉乡洪灾,观看这一组图片后,询问学生有什么感受。

预设生成答案:大自然威力无穷、人类好渺小、我们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等。

教师总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是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应该维护好滋养自己的源头,以获得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秉持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认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道理。

探究活动2:洪灾降临,除了布泉乡有特殊的岩溶水文地质与当时特殊的气象条件原因,人为因素有哪些?

预设生成答案:一是超负荷开发资源环境,如人类毁林造田、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二是违反自然规律,如人类随意在河道采砂、向河道倾倒废渣垃圾、回填河道滩、人为乱改河道流向、为填河造地侵占河道洪断面,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渲泄;三是宏观管理不到位。城镇、乡村盲目扩建,建设前不论证不规划,防洪标准不一致,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水利工程防洪抗洪能力不足。

教师总结:根据所总结的人为因素,有针对性地提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第一,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第二,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第三,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播放视频(视频主要介绍我国“十三五”规划期间,绿色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深刻了解绿色发展理念,明确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从生活常见问题和学生身边事例讲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点,产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理解,了解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增强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环节二:绿水青山,金山银山(12分钟,突破难点)

探究活动3:依托教材85页的“探究与分享”内容,模拟讨论布泉乡造纸厂要不要建立的情景,情景表演中“村民王婶”“小清父亲”“厂长”各有说法。学生分组辨析不同角色的说法,从中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师总结: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总之,我们要努力权衡各方需求,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布泉乡造纸厂要不要建立”问题情境,开展“各有说法”情景表演活动,帮助学生在角色表演和情境体验过程中,逐渐明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时这一探究环节,能凸显“以绿色發展理念为指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的教学主题,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科学精神。

探究活动4:通过分析以上模拟情景,让学生先思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现实生活的具体体现以及自己对其现实意义的理解,然后提出自己对现实的环保问题存在的困惑,最后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生态旅游现象以及绿色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龙尧村地处南宁市隆安县乔建镇大石山区。从2019年开始,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鸟类资源,探索发展“观鸟产业经济”,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路。目前龙尧村共建成12个观鸟点共150个机位,已接待游客400多人次,带动解决当地就业20人,通过提供观鸟服务每年户均增收0.6万元。龙尧村的绿水青山成为未来当地发展的金山银山。

材料二:隆安县文体旅游局公布数据,截至2019年5月底隆安县共接待游客189万人次,同比增长29%,实现旅游消费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37%,旅游行业发展喜人。

教师总结:绿色可富国,绿色可惠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隆安县绿色发展的巨大变化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通过实例论证绿色可富国、绿色可惠民的结论,再次加深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环节三:绿色之美,始于你我(13分钟,突破难点)

观看视频(视频介绍布泉乡的美好风光),然后教师提问:建设“绿色布泉”我们该怎么做?请学生分别从国家、企业、公民角度给出建议。

教师总结:于国家,可以从理念、方针、法律(特别点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作用)方面提出建议;于企业,可以从转变生产方式、绿色生产、守法生产等方面提出建议;于公民,则可以从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低碳行动,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生活细节中,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主题升华:人人共建美丽布泉,不管今后的我们走到哪里,都要以同样强烈的责任感保护环境、共筑生命家园,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越来越美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设计意图:带着上一环节学习到的绿色发展理念,思考走绿色发展道路不同主体的责任和作为,特别强调“法”和“爱国”,以促使学生形成法律意识和产生爱国爱家乡情感,鼓励学生从细微处着手建设美丽布泉、美丽中国,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布泉洪灾现象出发,我们总结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国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制定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及如何带领人们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国家、企业、公民都付出努力,才能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中国。

三、总结反思

(一)教学特色

首先,本课教学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了,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设计教学时设置了4个活动环节,通过挖掘本地生态环境资源、选取典型案例、设置具体情境等形式,将抽象的问题放到具体的活动中分析,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培育了学生学科素养。

其次,本课教学突出了“三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多引少讲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加速知识的内化。

最后,本课教学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分享的新学习理念,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亲身实践探究的活动中,建构知识体系,升华思想情感,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把地方各类特色资源、日常生活案例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是可行的。但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参与度、互动积极性以及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了反思,并总结出三点:一是教学设计主题要贴近课本知识,避免生搬硬套;二是案例选取要以正向为主,避免负面因素过多;三是问题设置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避免超出相应学段学生的认知、或简单无效问答。

【作者简介】廖姣宁(1983—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第二十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高中政治学科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绿色发展教学设计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