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针法引元通枢治疗颈型颈椎病临证心得

2021-01-10李芳芳潘永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颈型夹脊经脉

李芳芳,潘永清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现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颈椎病是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常伴随着颈部血管、神经、脊髓受刺激或受压迫,以及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1]。颈椎病主要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颈型等,其中颈型颈椎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其他类型颈椎病的前驱类型,可伴随各型颈椎病的发病过程。本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当早期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积极地物理干预,防止其进一步发展。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操作易行,无毒副反应等优点。现将运动针法引元通枢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颈型颈椎病属中医“项强”“项痹”等范畴。病因主要为:①肝肾不足,筋骨失养不荣则痛。《内经》载:“追夫天癸亏而凝涩,则肾脂不长;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骨乃痹而其证内寒也”。《证治准绳》载:“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及久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虚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②风寒湿邪侵袭,邪客经脉。《素问·举痛论》载:“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寒湿邪气客于脉中,引发颈肩部疼痛。③扭挫损伤,气血瘀滞。《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表明外伤、劳损可导致颈项肩筋脉损伤,气滞血瘀,经脉瘀阻而发本病。④久坐筋肉劳损,《金匮要略方论》:“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瘦挟背行……皆因劳得之。”《张氏医通》曰“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可见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为肝肾亏虚,气血虚弱,风寒湿外袭,颈部扭挫损伤、积久劳损,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肝肾亏虚,标为风、寒、湿邪侵袭及瘀血阻滞,同时劳损、外伤等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颈椎乃头部运动之关枢,连接颅脑与四肢躯干,贯穿上下内藏颈髓,血脉贯通其中,是气血、经脉、筋骨、肌肉、经筋等汇聚之枢纽。颈项部受损后会引起经脉气血不和,气机升降失调,机体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虚内传使其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反之,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障碍,经脉气血运行失常,筋骨失养,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虚入侵,或筋骨不坚而易受外力损伤或静力劳损等而发病[2]。颈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太阳经和少阳经病变为主。太阳居六经之首,外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诸病源候论》谓“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伤寒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受邪太阳开机障碍,主要表现为头项强痛,肩背酸痛甚至上肢酸胀麻木。

若未及时正确施治,太阳经脉邪气乘虚内传少阳,《素问·阴阳离合论》谓:“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通利,调节太阳和阳明阳气的开合失常,症见颈项强痛连及颞侧,颈肩背及肢体少阳经所过疼痛麻木无力,头晕目眩[3]。少阳为枢,调枢机即能调开合又能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则太阳表气调和,阳明之气收降有序,手三阳经经气流通颈项部气血调和,则颈椎病诸症随之缓解。最终将颈型颈椎病病机归纳为枢机不利,气血失和,经脉痹阻,治以引动元气调畅枢机,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致病因素多与肌肉劳损、韧带变性、椎间盘退变,应力改变、体液因子等有关。在外部因素作用下肌肉、韧带、椎间盘、椎体等组织退变,骨赘形成,应力改变、制痛物质、炎性因子释放,导致内部结构改变打破颈椎生物力学失衡,造成颈椎的急慢性劳损[4]。

2 穴取支沟穴、颈夹脊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伏坐位,取0.25mm×40mm华佗针灸针,首先针刺患侧或双侧支沟穴,穴位局部消毒后垂直进针1~1.5寸,循三焦经循行方向顺经刺做提插补法,得气后嘱患者向活动受限的方向适当活动颈椎3~5下,然后取0.3mm×75mm华佗针灸针,左侧颈夹脊穴C5~C6穴位消毒后,垂直进针2~2.5寸,行提插泻法,刺激臂丛神经使针感沿手臂放射后将针退出0.5寸留针,然后用0.25mm×40mm针灸针,针刺C3~C4、C4~C5,进针1~1.5寸行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

远端取支沟穴引动元气,调畅枢机。支沟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但未提及主治,后于《针灸甲乙经》载:“肩臂酸重,胁腋急痛四肢不举,痂疥,项不可顾,支沟主之。”《灵枢·经脉》最早记载了三焦经行循即“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经脉病候:“是主气所生病脉,……耳后、肩、腸、射、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灵枢经筋》谓“手少阳之筋,……上肩,走颈,合手太阳”。支沟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难经·六十六难》载“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宗气、营气、卫气) 经历五脏六腑”。三焦经有通行原阳之功,而支沟穴乃三焦经之经穴,所行为经,经穴乃经气运行正盛的部位,另外支沟穴又被称为三焦经之火穴,故针刺之可引动元气,使元气畅达,出纳运化一身之气,调畅枢机,促阳气升发,营和卫复,血脉无阻,痛症易消。故治疗时以支沟穴为主穴,予顺经提插补法,得气后加之运动针法,旨在引动三焦元气顺着三焦经脉传导至颈项部,使三焦气机通调,引原气出纳运化归常,枢机通调,气血精微得布,针到病除。

局部取颈夹脊穴行气活血,疏经通络。颈椎为督脉所主,颈夹脊穴其部位夹督脉伴太阳经而行,针刺颈夹脊穴能改善气血运行,疏通局部经络,畅通督脉及太阳经气而调和气血。《素问·缪刺论》谓:“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现代研究也表明针刺颈夹脊穴能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调整作用,促进炎症吸收,缓解肌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5]。针刺颈夹脊穴主要用提插泻法以疏经通络改善颈部肌群紧张状态。

运动针法。运动针法又称互动式针法,是患者配合医者针刺的时候嘱其做相关运动的一种针刺操作方法。运动针法以颈部的活动带动经气的运行,并强调对局部的疏通,达到“以动为用”的效应,使气至病所,大大提高了针刺的临床疗效。针刺时患者按医生要求做相关运动,运动针法要患者配合医生治疗,将注意力集中于病所,促进气至病所,调动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从而明显提高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可谓“守神”[6]。同时,进针后嘱患者向活动受限的方向活动颈项部,可松解局部肌肉粘连,有研究表明运动针法可缓解患部肌肉痉挛及粘连,改善椎体内外平衡,促进损伤肌肉组织修复,关节及局部微细结构复常和提高颈椎椎体的稳定性相关[7]。

3 验 案

段某,男,29岁,于2020年7月16日初诊。颈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天。患者近期因长时间伏案学习出现颈肩部疼痛难忍,疼痛牵引左颞侧头部,伴颈项部僵硬活动受限,精神差、纳可,寐欠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专科检查示双侧颈项肌广泛压痛,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颈椎正侧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骨质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颈椎病(颈型)。中医诊断为项痹(经脉痹阻证)。治宜调畅枢机,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患者取坐位或伏坐位,首先针刺左侧支沟穴,穴位消毒后垂直进针1~1.5寸,顺循三焦经循行方向而刺做提插补法,得气后嘱患者向活动受限的方向适当活动颈椎3~5下,然后针刺左侧颈夹脊穴C5~C6,穴位消毒后先用3寸针,垂直进针2~2.5寸,行提插泻法,刺激臂丛神经针感沿手臂放射后将针退出0.5寸留针,然后用0.25mm×40mm针刺C3~C4、C4~C5,进针0.8~1.5寸行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治疗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受限也较前缓解。续治4次后疼痛消失,颈肩部无明显不适,颈椎活动度正常,无活动受限,舌红苔薄白,脉平滑。嘱患者避风寒、忌高枕、平时注意坐姿、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1个月后随访未出现症状反复。

猜你喜欢

颈型夹脊经脉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中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牵引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健身气功与“夹脊”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