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妨让制作活动也来点“意外”

2021-01-09江美华

科教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课程实践意外

江美华

摘要“意外”是教师有意而为之,也将是学生情感的燃点、能力的支点、知识的生长点;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考场”,也是学生聪明才智的“战场”。本文以“做一个指南针”为例,通过在科学制作活动中设计一些“意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其知识点,对课程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 “意外” 课程实践 制作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8.025

May as well Let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also be a little bit“Accidental”

——Take "making a compass" as an example

JIANG Meihua

(Jinhua Beiyuan Primary School, Jinhua, Zhejiang 321000)

Abstract: "Accident" is the teacher’s intention to do it, and it will also be the ignition point of students’ emotion, the fulcrum of ability and the growth point of knowledge; It is not only the "examination room" of teachers’ teaching wisdom, but also the "battlefield" of students’ intelligence. Taking "making a compas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igns some "accidents" in scientific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 ticipate, master their knowledge and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Keywords: "accident"; course practice; production activity

有人“笑谈”,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意外”史,比如,从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人发现放射现象,到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从硫化橡胶、尼龙搭扣、盘尼西林,到微波炉等,无不都是“意外”。不管这些“意外”是有意而寻之,还是无意而察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都是科学家毅力的化身、智慧的结晶。鉴于此,我们不妨在科学活动中也设计一些“意外”,在制作活动中也来那么点“意外”,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意外”课堂会有“意外”精彩。

“意外”一:缝衣针的“百里不同”

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小小缝衣针也有“百里不同‘情’”。还记得,在浙江武义实验小学执教“做一个指南针”时,我尝试用一幅图片引出本课的主角——缝衣针,没想到来了个“意外”的小插曲,学生面对“主角”却露出茫然的表情,直觉告诉我他们真的不知道。正当我想一释了知时,一个小女孩有点怯怯地举起了小手。我微笑地示意她回答,她小声地说是缝衣针!我追问道,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原来她在乡下时,看到过奶奶用它缝补衣裤。

一个月后,我在浙江諸暨暨阳小学再上此课时,由于事先考虑到学生对缝衣针的陌生感,于是准备通过图片展示来介绍它,令人意外的是学生竟齐声喊:缝衣针、缝衣针……武义和诸暨相隔只不过百来里路,学生对缝衣针的认知却有着天壤之别,难道老师之前向学生介绍过吗?正当我想求解心中之惑时,学生笑着说,他们几乎家家都有缝衣针。我突然想起诸暨乃远近闻名的袜子之乡,怪不得学生见多不怪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地域不同而产生学情差别的案例,这也启示我们,在分析学情之时,还应关注学生由于地域差异而产生的认知不同,就如这小小的缝衣针,对于武义小朋友是学“生”,而在诸暨小朋友看来则是学“熟”。

“意外”二:缝衣针的“有无磁性”

“同学们,缝衣针有没有磁性呢?”我满心期待地问道,可让我意外的是学生齐声大喊——有。面对这个“意外”,是直接告诉他们缝衣针没有磁性,还是让他们找证据证实缝衣针确实没有磁性呢?但我很想先了解一下学生持此想法背后的故事。于是我说,很多小朋友都说缝衣针有磁性,那我们该如何验证呢?很多小朋友举手说,可以用磁铁来吸。这个更为意外的方法,让我知道了学生“误在何处”,于是我顺水推舟,问道:“老师这里刚好有根磁铁,我们一起来试试,哪位小朋友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接着,一个学生来到讲台,用缝衣针去吸磁铁,大家欢快地喊道:“有磁性,有磁性,因为缝衣针和磁铁‘抱在’了一起。”

我不动声色地说,缝衣针有磁性,能够“吸住”磁铁,那它应该也能“吸住”其他物品,对不对?于是我让刚才的那位学生用缝衣针去“吸”铁制的铅笔盒,大家意外地观察到,这个学生尝试多次后还是不能让它们“抱在一起”。正当大家因不知其解而沉默时,突然有一个学生喊道,铅笔盒太重了,应该去“吸”轻一点的东西。看来,大家对缝衣针有磁性还是深信不疑,要想转换他们的前认知,必须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事实。于是我说:“那我们用缝衣针去吸大头针试一试。”(事先准备用于后面检测缝衣针磁化后是否有磁性)学生终于在事实面前默不作声了,因为缝衣针和大头针也没有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抱在一起”。

缝衣针为什么能够“吸住”磁铁呢?此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明白了,那是因为磁铁有磁性。于是我让他们用磁铁吸铅笔盒、大头针及其他铁制品,他们发现磁铁无一例外地与这些物品“抱在了一起”。事实胜于雄辩,在证据面前学生终于承认缝衣针没有磁性,从而完成“缝衣针有磁性”向“缝衣针没有磁性”的概念转换。

“意外”三:缝衣针的“磁针加工”

“缝衣针没有磁性,我们有没有办法也让它具有磁性呢?”我问道。其实,一部分学生在课外已有过“加工磁铁”的经历。这不,就有学生举手说道,可以把缝衣针放在磁铁上磨。一个“磨”字道出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因此,只要在此基础上稍加改造就可得到科学方法。于是我边用手比画边问道,把缝衣针放在磁铁上“磨”安全,还是用磁铁“磨”缝衣针安全呢?显而易见,后者更为科学安全,这样,学生不易被缝衣针扎伤。

为了帮助学生建构起更为科学的加工方法,我左手执缝衣针,右手执磁铁,并轻轻地用磁铁在缝衣针上“划”了一下,同时大声说“1”,“划”第二次时说“2”,当我“划”第三次时,小朋友们大声地喊“3”,继续“划”继续数。

当我停止手中的动作并问道:“刚才老师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摩擦了几次?”“15次。”“摩擦次数已经知道了。那老师是怎么摩擦的?”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只去不回来。”我假装糊涂地问道:“谁知道‘只去不回来’的意思?”很多小朋友用手比画着,但就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解释。其实,学生已经意会到了“只能同一个方向摩擦,而不能来回地摩擦”。我说道:“大家是不是想说只能往同一个方向摩擦对不对?”学生开心地大喊——对!至此,加工磁针的方法也有了。

接下来,学生领取缝衣针、大头针和磁铁开始实验,他们意外地发现,缝衣针能吸住大头针了,缝衣针真的具有磁性了。至此,學生成功地加工出了磁针,这是一件他们预料之中又让他们有点“意外”的“产品”。

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没有特意介绍磁针的加工方法,而是把科学的加工方法巧妙地渗透在精心设计的“动作”中,学生看清楚了,也就悟明白了,一切都恰到好处。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这就是真正的无痕教学。

“意外”四:磁针变身“指南船”

我提问:小朋友们,我们有没有办法让磁针浮在水面上?学生给出了很多可行的方法:绑在木条上、用纸包住、插在泡沫上……在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我一只手拿着已剪好的船形吹塑纸,一只手拿着加工好的磁针,说道:“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制作一艘‘磁针小船’好不好?”学生欢快地回答:“好。”“那我们有没有好办法把磁针固定在小船上?”顺着前面的思路,学生研讨后发现,把磁针直接插入船形吹塑纸是最经济,也最有创意的办法。于是,一艘艘磁针小船制作成功。

如果说制作磁针小船是波澜不惊,那在水中玩磁针小船则让学生颇感意外。当学生把磁针小船轻轻地放在水面上,并用牙签轻轻地拨动磁针小船,重复几次后学生意外地发现,磁针小船静止后总是指向同一个方向;当学生把静止后的磁针小船所指的方向“画”在记录纸上,观察汇总所有小组磁针小船的展示板后,又一次“意外”地发现,除个别小组外,其他小组都齐刷刷地指向同一个方向,稍加引导学生都发现指向南北方向。至此,磁针小船也顺利地变身为“指南船”“指北船”“方向船”“南北小船”……而让大家更意外的是,有两艘磁针小船不能指向南北,检查原因后,发现是由于没有磁性,可能是学生摩擦方法不科学所致。

不妨让制作活动也来点“意外”,如果说这个“意外”是教师有意而为之,那么这个“意外”将是学生情感的燃点、能力的支点、知识的生长点。如果说这个“意外”是无意而来之,那这个“意外”不但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考场”,也是学生聪明才智的“战场”。

猜你喜欢

课程实践意外
软件学院编译原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ultivation Based on a Ladder Type System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中国神秘导弹“意外”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