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肢体麻木的研究进展

2021-01-08戎晓庆陶淑贞韩艳芳娄凯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3期
关键词:肾经太溪麻木

戎晓庆,陶淑贞,韩艳芳,娄凯利

(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0 引言

麻木属于中医“血痹”范畴,《素问·痹论》谓:“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病机关键为各种病因如寒湿痰瘀等致气血亏虚或凝涩不畅以致无法运达肌表[1],皮肤肌肉失养以生麻木。在《内经》及《金匮要略》中称“不仁”,《诸病源候论》言“不仁”之状为“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是临床常见症状[2]。现代医学认为麻木是循环障碍或外伤、中毒等造成神经传导通路损伤而引起的一种感觉异常症状[3]。麻与木虽各有其意,但病因、病机密切相关,常同时出现,故多并称,合指身体某部位异常麻感、蚁行感,甚至全然无知感觉缺失。木可视为麻的进一步发展,其病位病程较麻则更加深入严重[4]。如《外科启玄》中云:“盖麻者木之轻也,木者麻之重也。”朱丹溪云:“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刘完素指出:“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分析还有很多,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是由于气血逆乱失调、经络阻滞不畅所引起。

1 单一针刺疗法治疗肢体麻木

1.1 以针刺疗法为主

张国晓、赵耀东[5]运用郑氏“温通针法”针大椎、命门、肾俞等穴使热感散布腰间并传至病所,以补肾温阳、舒理筋经而达到改善腰腿部疼痛、麻木等症状,在临床上收效显著。王玉明[6]从肝脾理论针刺治疗麻木病症患者150例,选背俞穴之肝俞、脾俞,配合谷、太冲、膈俞、胆俞,四肢麻木者可配曲池穴,肩背麻木者可配肩髃、肩髎。结果示痊愈139例(92.7%);显效6例(4%),总有效率为98.7%。

1.2 以电针疗法为主

竺永达、张峻峰[7]采用十七椎、腰阳关、环跳、委阳陵泉、承山及悬钟等穴的针刺结合电针疗法,其节律性颤动可松解粘连、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不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也有一定的远期疗效。

1.3 以放血疗法为主

彭一华、王在年[8]在患侧肢体腘窝上下观察并寻找静脉淤血点2~6处,迅速放出淤血,症状立即缓解,有效率高达83.3%。现代研究表明,可直接把富含致痛物质的血液放出,同时形成负压促使新鲜血液向病灶流动,稀释了致病物质的浓度,改善了局部微循环障碍状态。刺络放血治病机理是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变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从而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9]。

1.4 以穴位注射疗法为主

王璐[10]在运用太溪穴结合甲钴胺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麻木取得满意疗效,有效率可达87.5%,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药物在经穴区域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经络是连续液相为主的多孔介质通道,穴位给药可通过此通道发挥作用。

2 综合疗法治疗肢体麻木

2.1 以温针疗法为主

黄伟钢等[11]选60例主要以疼痛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为主要症状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并随机选入针刺组30例和温针组30 例,针刺组应用针刺但不艾灸的方法,1次/日;温针组应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1次/日。疗程共两周,结果示温针组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针刺组(90%)。

2.2 以温针配合中药疗法为主

贾露、张立德在临床中采用温针灸涌泉穴结合八仙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下肢麻木,治疗一个月后其有效率达到92.3%[12],认为涌泉是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有滋水涵木之功,八仙汤[13]出自《杂病源流犀烛》,主治浑身麻木,可益气补血、调和营卫。涌泉穴温针法加服八仙汤可使肝肾足气血充,瘀滞消,局部气血运行通畅而下肢麻木得愈。值得临床推广。

2.3 以针刺配合放血法为主

明翠丽、张青歧[14]采用针刺结合三棱针放血对正虚瘀血留滞的麻木症状患者取得满意疗效,认为三棱针点刺局部穴位可直接祛除局部顽痰死血、调和营卫。

2.4 以艾灸疗法为主

现代研究[15-16]表明,氧自由基可引起关节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损伤,灸涌泉穴可加快自由基代谢,减轻组织受损程度[17]。因此灸涌泉治疗痹症有理论依据支持。

3 小结与展望

中医认为多因风寒阻络、气滞血瘀或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肢体失荣,进而导致局部气血运行紊乱,瘀血停滞或气虚血瘀,故出现下肢麻木难消。针灸治疗肢体麻木操作简单、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使用包括针刺在内的综合疗法治疗肢体麻木,效果较单一针刺疗法疗效更为显著。麻木一证其病因病机大抵可分为风寒湿痹阻之实证和营卫不足之虚证两类。枟灵枢枠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故临证时当辨证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实证可选针刺泻法并配合点刺放血、拔罐、针罐、刺络拔罐等;虚证可用针刺补法配合温针灸、艾灸等治疗。因有如此多的穴位可温补,不妨回望《会元针灸学》云:“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太溪穴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为肾经之原穴。由于肾为元阴元阳之根,为人体各脏腑阴阳之本。太溪又为肾之原穴,为肾经元气经过和留止之处,故太溪原穴为人体元气旺盛和聚集之处。太溪位于踝部,当胫神经经过处。据研究,胫神经在踝管中分为许多终末支,最重要的是足底内外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第一分支。两条足跟内侧分支,在中后足疼痛、发凉、麻木等症状的原因中,胫神经及其分支起主要作用[18]。从西医学角度来说,刺激胫神经可有助于减缓足跟部麻木。从中医学角度来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肾足少阴之脉……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备急千金要方》中亦云:“主足清不仁。”故而针刺太溪可用于治疗足跟部麻木,此时针感放射至足跟部即可。且太溪本经循行从足小趾发出,邪走足心而绕至内踝,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太溪亦可用于治疗足心疾病。故而临床上可以太溪穴治疗足心麻木,此时针感应放射至足心,唐氏等对支配股前外侧皮瓣和足跟的皮神经(包括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从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可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觉,跟内侧神经从胫神经发出,走行于踝管表面或内侧,可支配足跟负重区的感觉[19]。故而推断浅刺太溪穴可刺激跟内侧神经,治疗足跟部及足心处的感觉异常(包括麻木、冷热等)。肾经贯脊属肾,络膀胱。肾经的经筋“其内者,着于脊”。肾经之络脉下外贯腰脊,且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故而肾经之原穴可治疗脊柱两旁疼痛。针灸原穴太溪,能振奋人的元阴元阳,对于虚损疾病,无论阴虚或阳虚皆可,温针灸太溪穴可通过药物-穴位-经络的途径,借助艾火的温热效应,更易于激发经络感传现象以实现“气至而有效”之目的,使肝肾得补,营血得生,行气活血,则旧血去,新血生,瘀血不存,营卫充盈,亦有滋水涵木之功,以调整脏腑气血,濡养筋脉,肢体得以濡养,麻木自消。

可见,临床上太溪穴的应用颇为广泛,面对如此众多的治疗手段,如何有效地评价其疗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运用循证医学的思路和方法来系统研究麻木的针刺疗法是今后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如何用现代医学更进一步阐明肢体麻木的机理以更好地消除肢体麻木的症状,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

猜你喜欢

肾经太溪麻木
麻木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浅谈瑜伽体位对缓解高校女生生理期疼痛的作用
温暖手脚
按摩脚心除尿频
浮生一记
(10)酉时:17:00~19:00肾经当令
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别私藏,给朋友们都看看!
补肾的法宝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