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

2021-01-07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民联镇复兴小学邵文英

天津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比萨长方体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民联镇复兴小学 邵文英

一、“有效引导”教学背后反映的教学问题

所谓有效引导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的教育教学工作。小学数学教师将有效引导教育融入数学课堂中,其目的在于改善数学教学中现有的教学问题。一方面,有些数学教师尚未完全转变自己的角色,没能完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一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难以让数学教学完全走出传统被动教学模式的束缚。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引导教育的重要性,即便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却采取了完全放手的态度,这并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使其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有效引导教育可为教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给予支持。

二、小学数学“有效引导”教学的意义

(一)能够启发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浅层化的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需要,尤其是以往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开展有效引导教育,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探究浅层次的知识内容。教师应该适当地对学生开展有效引导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某种程度的深度学习。

(二)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开展有效引导教育时,可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在数学思维高度活跃的情况下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程度与其数学学习成效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充分重视有效引导教育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学生的数学学习低效化一直是数学教师颇为头疼的问题,但是学生没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普遍是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得其法。教师对学生开展有效引导教育,无疑能够为学生拨开学习中遇到的迷雾,找准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其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有效引导”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借助微课技术开展有效引导教育

微课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如突显课堂教学重难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数学课堂上的学习资源。如今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有效引导教育时,将微课引进来,无疑更能体现出教师在教学引导方面的作用。以“圆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可在微课教学中展示以下教学内容,一步步引领学生学习:第一,教师可在微课中呈现出几张生活中关于圆的图片,先调动学生心中对圆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初步在脑海里建立起圆的概念,懂得回答“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圆”这一问题。第二,教师可在微课中放映一个微视频,在视频中学生能够发现有几个学生正在借助不同的学习工具画圆,有的学生用茶杯盖放在白纸上,沿着它的边沿画了一圈,得到了圆;有的学生借助三角尺上的某个圆形洞,画了一个圆形图案;还有的学生使用圆规画了一个圆形。这一步骤的学习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我们一般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画圆?”第三,教师可在微课中插入一个蕴含重难点知识的视频,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知识融入其中。第四,教师可在微课中插入一个布置课后作业的视频,让学生尝试自主画一个圆,并且用圆心、半径、直径的字母符号将其标注出来。在这一微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引导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好课堂上的知识点。

(二)利用问题情境进行有效引导教育

问题情境是教师利用有效问题创设的适合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生动场景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营造探究教学氛围、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入手,将问题情境法引入数学教学中。在教师开展引导教育时,也可借助这一具有先进性与新颖性的教学方法进行,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与引导下进行方向明确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中,教师可先创设情境如下:“一家四口一起吃一块比萨,爸爸用切割工具将比萨均等分成了4块,小明眼疾手快地拿起一块比萨说:‘我吃的是的比萨!’小明弟弟也拿起一块比萨,说:‘我吃的是的比萨!比你多!’于是小明嘲笑弟弟错了,请问小明为什么说弟弟说错了呢?错在哪呢?你们还可以举哪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的含义?”

在这一情境下,小学生能够对分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产生学习欲望,于是主动参与进来,展开了学习交流。教师在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探究时,可继续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分数分为哪几个部分?它们各有什么意义?在上述情境中,我们可以将整个比萨看作什么?那么小明和他弟弟拿走的两块比萨究竟与这个分数有什么关联呢?”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能够明晰自己思考的数学问题,可自主发挥独立思考能力,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究与学习。

(三)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有效引导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多的是全部放手让学生展开自主操作,忽略了自己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走出教学误区,正确认识自己的“引导者”角色,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引导教育。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到制作长方体模型的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引导。教师可在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长方体模型之前,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指导:先准备好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材料,然后在裁剪长方体的面时,可用颜色笔将相同长方形涂上一样的颜色,再动手制作长方体。在学生制作完长方体后,教师可继续提供有效的引导教育,让学生对长方体模型进行观察,尤其是观察自己曾经涂色过的长方形,然后亲自测量这一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围绕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对长方体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理解、分析、归纳与总结。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在观察长方体模型时最多能够看到多少个顶点、多少个面、多少条边。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引导其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长方体中,相较于某个顶点的三条棱是否长度相等?这三条棱分别是长方体的哪个部分呢?”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自我满足感与成就感,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总之,有效引导教育是教师发挥引导者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教育方法。教师可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推进有效引导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引导教育作用下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比萨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比萨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请你吃比萨
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引导的探索
有效引导开启物理精彩课堂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