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2021-01-07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张淑华

天津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交流评价课堂

■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张淑华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学会了相互评价、交流分享,学会了完善自己思维、深度学习的方式方法。近年来,笔者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小组建设、合作方式、多元评价等方面不断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意识和深度学习的能力。

一、合理分组、优化分工、定期轮换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在一次听课中,教师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各小组的表现不一:有的小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随意讨论和问题不相关的内容;有的小组凑在一起,因观点不一致而相互争执。表面上看学生们簇拥在一起热热闹闹、气氛高涨,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可实际上大家都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看似活跃实则空洞,学习效率低乃至无效。这样的小组合作有什么意义?当下的高效课堂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要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尽可能交给学生,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要的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是学生高阶思维和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中“乱”而有序。接下来,笔者首先对小组进行了调整。按照学生均衡搭配、合理差异、自愿组合的原则,按成绩、性格、性别、爱好等方面组成4人一个小组。然后民主推荐一名管理组织能力强,大家喜欢他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为了让大家都有事干,各组员还担任不同的角色,如小小纪律员,负责本组同学的纪律维持、加减分记录;小小记录员,负责小组合作讨论结果的记录等;小小资料员,负责本组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各角色一月一交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各个角色,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都能积极参与。然后,在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合作探究、互教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分配的角色,积极投入小组讨论中,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启发,集合共同的智慧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习惯和品质。

二、明确任务、问题引领、精讲点拨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础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目标,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问题明确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为例,教师与学生共同整合出三个问题:“哪天的出勤率最高?出勤率最高会超过百分之百吗?为什么周一、周二、周五的出勤率不是百分之百呢?”然后请各小组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围绕问题深入讨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以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为例,在合作学习之前提出:“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拼装,完成学习任务:①你能把三角形转化成你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②原来的三角形和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践操作,尝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到了自主学习获得集体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解惑答疑,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合作方法,并及时给予点拨、鼓励。

三、小组展示、评价多元、公平竞争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小组分工建立后,如何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学会合作,“导学案”的开发和使用是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它既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操作性,又能体现“独学——对学——群学”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研究,独立思考后还解决不了的问题便与同桌商量解决,在小组交流、碰撞、分享中达成小组共识。这样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又为学生创设了合作平台,避免了少数优生的意见替代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以二年级上册“简单的组合”为例,出示“导学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上台展示交流。第一小组使用学具卡片摆的,两人负责把卡片贴在黑板上,一人负责撕透明胶,一人主动讲解思路,配合默契。第二小组采用了数字表示和字母表示两种方法,而第三小组则使用了填表格的方法。各小组展示环节分工明确,互相补充,充分展示了团体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小组的学习凝聚力与荣誉感。除了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评价之外,更要注重将小组评价渗透在学习的方方面面,力求小组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为此,笔者进一步细化了小组评价的项目并进行量化评价。(1)课堂表现:课堂上积极主动举手发言,答对者每次加1分,提出有价值问题者加1分。(2)作业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共同讨论解决,对于不交作业或迟交作业的同学,每次扣一分,小组捆绑评价。(3)学习检测:单元、期末检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前3名的小组给予3、2、1分数的奖励,进步的小组给予1分的奖励。(4)其他评价:主要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例如不在楼道内追逐打闹等习惯养成方面实行小组捆绑评价,一荣俱荣。(5)奖励措施:以上各方面的情况实行周汇总,每周评选2个优秀学习小组。除此之外,还设立进步小组、最团结小组、最佳发言人等奖项,通过这种表彰奖励的形式,形成小组合作意识、良性竞争意识,促进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开展,最终达到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深度学习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笔者逐渐探索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形式上从原来的插秧式座位编排,到按照不同层次的四人小组围坐在一起,从小组的模糊评价到具体可行的量化评价,学生从最初的不会合作到形成一个个分工明确的竞争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沟通意识、深度学习能力等数学素养也随之提高。

猜你喜欢

交流评价课堂
如此交流,太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