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产业立体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以郑洛新区域为例

2021-01-07周福礼何彦东

科技和产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分形京津冀协同

周福礼,何彦东

(1.郑州轻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产业与创新中心, 郑州 450001; 2.清华大学 研究生院物流运输学部, 广东 深圳 51805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前期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内部矛盾和结构性问题逐步凸显[1],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联动,进一步深化改革成效,是当前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热点[2]。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关注产业协同发展问题,有效的产业协同,不仅能够通过产业系统在结构和组织上的演化,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战略,通过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实现区域产业合作的高强度、大力度协同联动[4]。

在经济全球化的工业背景下,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革新了产业驱动的区域经济结构[5]。不同资源整合和利益集团的协同合作,促使区域协同发展作为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手段[6]。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以“产业协同、产业联动”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搜索相关文献,对近年来的论文研究统计如图1所示。

可知,对产业协同的研究和管理实践自2008年后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尤其是我国城市群建设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系列国家级战略的提出,驱动区域产业协同策略及路径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与关注[7-8]。石碧华[9]从政府与市场、产业集群和中心城市等视角,为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协同与政策匹配提供指导建议。郑祖婷[10]提出以产业协同联盟的形式,强化京津冀区域的创新能力,并明确联盟的内部运营机制和契约关系。方创琳[11]以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论及突变论等系统科学作为理论接触,以协同论为核心,提出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过程是一个博弈、协同、突变、再博弈、再协同、再突变的螺旋上升过程。马海涛[12]从城市群区域、省际和城际三重空间尺度,研究多主体、多尺度的产业协同框架,并利用GIS等可视化技术分析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的格局与演化过程。武玉英[13]提出一种新的融合信息熵理论的距离协同模型,分析京津冀区域的供需协同水平,并对京津冀高新产业技术供需协同问题提供合理化对策。臧学英[14]从循环经济视角,研究京津冀区域的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有效创新资源配置和循环产业协同,推动京津冀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赵娴[15]强调了流通业在京津冀区域内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区域产业协同框架构建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区域流通业“点-线-面-网”的协同路径。可见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重大国家战略,国内学者从协同方式、路径、体系、政策及策略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国内其他区域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

图1 产业协同主题的研究趋势

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着眼创新驱动、产业协同所作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郑洛新国家示范区,对于引领河南结构升级、创新发展、产业协同,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国家级战略,是河南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机遇,驱动中原崛起国家战略的稳步实践。主导产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受空间地理位置的影响,把主导产业区域化,即区域主导产业就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是区域同质化的前提下提出的[16]。然而实际的产业背景下,由于我国在空间结构极度不均衡的特点,若机械套用区域产业协同模式,将不同区域层面的主导产业直接结合,则难以发挥区域产业协同的作用。因此,异质化的地区差异和产业分工,要求区域在发展主导产业同时,要注重区域内部空间的协同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区域内部产业间的协同联动[17]。郑洛新区域以郑州、洛阳、新乡三个地级市为载体,在发展不均衡和优势差异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区域产业的协同联动,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1 郑洛新区域建设概况

1.1 郑洛新区域的基本现状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中原地区的产业中心,是国务院第12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由郑州、洛阳、新乡三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构成。郑洛新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依托郑州-洛阳-新乡地级市,肩负河南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与示范的任务,着力打造国家级创新驱动的产业集群。通过布局、革新,从产业联动、空间协同等视角,促进郑洛新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河南省经济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提升中原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原崛起做出重要贡献。

1)郑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河南首个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管辖面积99平方公里,在2016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新区内汇聚高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产业五大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通过产业布局和自主研发,推动郑州高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

2)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河南省首批的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管辖面积110平方公理,依托洛阳雄厚的重工业基础,积极布局轴承、玻璃、材料等特色产业,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借助传统装备制造优势和自主研发,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动洛阳市产业经济发展。

3)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郑洛新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北向核心区域,管辖53平方公里,随着开发区建设,吸引了800多家企业入驻,形成了以家电、生物新医药、电器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导的集聚区,借助龙头企业优势,推动新乡市产业经济发展。

1.2 郑洛新区域发展特点

截至2019年10月,国务院批复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数量已达21个,通过自创区的批复路径,可以看出,自期初对于北、上、广、深的东南沿海布局,逐步向中西部区域转移,这与国家“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致。郑洛新区域,作为内陆的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期望通过产业集聚,完善产业规划布局、推进技术、模式与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产业转型升级。郑洛新区域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廉价劳动力作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重要动力之一,随着东部沿海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这一优势不断被减弱,内陆区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加上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引导,进而通过调整原有产业布局,以郑洛新、长株潭、合芜蚌、武汉东湖等为中心,承接东部产业和先进技术,作为引领和带动中西部区域产业发展的枢纽。

依据四大板块区域分布、经济发展、产业基础等现实差异,我国自创区的空间布局趋于完成,通过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区域产业,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中西部区域同样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定位、任务和创新路径,对辐射区域进行起到引领和应用示范效用。中西部重点是各区域依托自身优势产业与区位优势,进行产业合理分工、转移、协同、集聚与升级。郑洛新自创区作为中部区域布局的重点之一,当前主要任务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机制,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郑洛新区域技术交易量占全国的0.7%左右,但技术交易额占全国比重的8%以上,可见自创区的技术含金量较高。郑洛新自创区主要以郑州、洛阳、新乡三个地级市为载体,其发展基础、产业差异和发展路径高度异质化,加之异地化区位分布,如何极大化保留原有优势产业,实现区域中差异化产业协同与产业链布局,促进郑洛新区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具有一定独特性。产品内分工是产业间分工的延续与深化,通过区域内产业的有效协同,其形成的规模经济促进了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以郑洛新自创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立体化的区域产业协同网络,是本研究拟解决的重点问题。

2 面向立体协同网络的区域产业协同机制

为促进郑洛新区域产业协同,提出面向生命周期理论的产业纵向协同机制,以及基于分形理论的产业横向协同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的郑洛新产业立体协同网络。

2.1 面向生命周期的纵向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刻画的是产业的演化过程,产业的规模盈利水平和创新能力都会随着其生命周期的演进而产生变化,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理论相似,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也经历萌芽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鹿界南新城产业发展规划过程中,通过积极鼓励产业内部创新和外部协同,提高产业竞争力。在搭建面向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理论框架(如图2)的基础上,分析产业协同发展路径,为郑洛新区域产业协同提供理论基础。

图2 面向生命周期理论的产业协同发展理论框架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区域间产业协同提供了理论基础:①同一生命周期阶段下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②不同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下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

2.2 基于分形理论的横向产业协同发展

传统的产业协同发展组织模式多采用“科层式”组织模式,与协同产业规模、层级往往关系不大。这种垂直“科层式”组织模式是一种静态递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传统“科层式”产业协同组织模式

如图3所示,这种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刚性和稳定性,通过底层资源要素信息自上而下的逐层传递实现信息反馈。虽然科层式的协同组织模式具有任务明确优点,但同时存在信息传递路径长、响应时间不及时、易造成有限资源浪费等弊端。

针对上述问题,为加强不同产业系统间的协同,借鉴分形理论思想,提出基于分形理论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通过横向产业协同,通过分形理论,基于单元层面的协同,规避宏观层面企业或产业协同效率低下的难题[18]。基于分形理论的产业协同组织模式如图4所示,并通过协同产业虚拟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每一个分形单元是具有自优化能力的开放式整合单元,各分形单元可以从产业协同内部和外部吸收信息,通过自我完善和资源整合,逐步改善自身能力,增强对市场的响应能力。

图4 基于分形理论的区域产业横向协同模式

在该协同模式下,区域产业的横向协同规避了传统宏观视角的管理协同和业务协同模式。通过对协同系统内部资源的重构和整合,以众多开放式的分形单元,实现系统资源依据协同目标、约束而进行的优化整合。分形单元组成的横向协同系统作为一个虚拟联盟,在特定产业背景和目标环境下,通过自组织、自优化实现横向协同;并随着环境和目标动态变化,实时调整形成新的分形单元。基于分形理论的区域产业横向协同模式,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提高产业协同的鲁棒性,即在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根据市场环境,可以高效进行协同,提升产业效能和竞争力。

2.3 多层次跨区域的产业立体协同网络构建

产业协同是以资源互补、创新整合为手段,通过组织协同、资源共享和战略统筹等多个视角,实现多主体参与的区域产业协同与融合。本文借鉴基础数学中拓扑学理论中的复杂网络思想,将产业协同过程中涉及的主体看作为节点,且协同网络由多个层次的多个节点组成,不同层次的产业资源和同一层次的不同主体通过互补协同,形成链条和网络,进而促进产业协同网络的构建与实现。郑洛新区域的产业立体协同网络,是系统规划视角下战略、资源、组织和制度等多个方面的整合与协同,同时也体现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层次之间的协同关系和链接,如图5。

图5 多层次跨区域的郑洛新区域产业立体协同网络

通过生命周期理论,从产业价值链内部,实现纵向协同;同时通过基于分形理论的多主体间横向协同,共同构成郑洛新区域的产业立体协同网络,如图5所示,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构面。

1)战略层面协同,战略作为引导机构、区域、产业的顶层指引,是从全局出发为实现长远目标而进行的全局规划。战略性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往往以紧迫发展需求和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对行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带领作用。区域协同的顶级目标则是实现区域的战略协同,通过产业布局、资源整合与优化,强化郑洛新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和辐射范围。

2)组织层面协同,在战略目标协同的顶层设计框架下,不同区域的产业协同不仅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关,也离不开微观主体的积极参与。组织构面的协同是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方向,通过参与主体的相互配合形成的合作关系,借助各自主导产业及资源整合与共享,培育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协同可以是多部门、多区域、多主体的横向合作,也可以是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纵向合作,通过发挥各参与主体技术、人员、组织优势,实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

3)资源层面协同,资源是保证产业发展的必需物质基础,要通过多维主体协同合作,实现产业网络的立体协同,必须有效整合多主体的目标、任务与资源。通过有序的资源优化配置,达到协同资源与任务的最优匹配,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价值,并提升资源利用率。

4)制度层面协同,由于各参与主体任务、目标、资源及组织架构的异质性,难以自发形成网络的协同效应,因此,须辅以有效的制度协同。郑洛新区域产业的有效协同和价值创造,必须在组织和技术框架的支撑下,依靠相应管理制度保障跨区域、多主体的产业协同。通过上述四个构面的立体化协同,实现整合、优化区域产业和协同的目的。

3 郑洛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中原地区的产业中心,是国务院第12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郑洛新区域产业协同网络的构建,主要依托郑州、洛阳、新乡跨区域的多层次产业集聚区实现,通过布局、革新,从产业联动、空间协同等视角,促进郑洛新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河南省经济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提升中原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原崛起做出重要贡献。

3.1 加快产业协同的新型路径拓展

多层次跨区域的产业立体协同网络,需要根据郑州-洛阳-新乡三个高新开发区的发展需求,由三个核心区域的关键点构成,形成“关键点、产业链、区域面”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通过关键点的主导产业,带动核心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依托跨区域的立体化协同网络,拓展区域辐射能力。在核心区域和主导产业带动下,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科技园区,重点培育战略性产业,通过立体协同网络,横向完善多区域产业互补,纵向拓展产业链增值活动;以“增点、补链、构网”的思路,以面向立体网络的区域协同机制为指导,加快完善郑洛新区域的产业梳理与价值链对接,围绕区域目标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合作流动、高效的协同网络。

3.2 加快产业协同的载体建设

郑洛新区域立体产业协同网络的构建必须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战略性、高层面、引领性的产业协同载体,能够吸引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的自发进入,促进细分领域的协同创新,因此,郑洛新高新技术开发区,要加强引领性、辐射性的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提高创新载体水平和对外创新辐射能力,在河南区域的协同创新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通过重大创新载体互动、战略性产业园区共建、产学研合作等形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示范应用。

3.3 完善产业协同的保障措施

建立郑洛新区域产业协同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郑洛新产业协同工作小组,明确责任主体,通过完善自创区工作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实现产业协同的组织保障。设立郑洛新产业协同政策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激励形式,创新区域内协同创新生态链,为郑洛新产业协同提供政策支撑;依托重点工程和先进平台吸引国内外产业创新人才,依靠政产学研整合资源培养产业协同人才,鼓励社会化和市场化引才引智,为区域产业协同提供人才保障。

4 结论

产业协同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对京津冀集聚区域的产业协同路径和策略,对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指导意义。郑洛新区域作为第12个国家级战略性自主示范区,对河南省和中原地区产业发展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为推动郑洛新区域产业协同,本文提出面向立体协同网络的郑洛新区域产业协同策略。通过战略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和制度协同四个狗面,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的产业立体协同网络,通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纵向协同和基于分形理论的横向协同,加快郑洛新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升级与联动发展。最后从产业协同的路径创新和关键载体建设两个维度,为郑洛新区域产业协同提供对策和建议。

猜你喜欢

分形京津冀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感受分形
分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分形空间上广义凸函数的新Simpson型不等式及应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