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平台基本构成及运行模式研究

2021-01-07马文静朱常海王胜光

科技和产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机构

马文静,朱常海,王胜光

(1.中国科学院 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新科技革命兴起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信息呈现指数级增长;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以及产品日趋复杂化的态势,使得创新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以及交叉学科的知识支撑。因此,仅仅依靠创新组织自身储备的知识推动创新价值实现的方式变得相对低效,如何能够有效识别、利用外部知识信息成为创新组织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新科技革命引发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创新理论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亨利·伽斯柏提出并发展了区别于“封闭式创新范式”的“开放式创新范式”,强调有效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互补的创新资源来提高创新效率[1]。为了应对创新范式的转变,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创新机构都在调整自身创新组织模式,以便充分利用外部分散的知识、技术资源,平台式、模块化的创新组织应运而生。文章将这种为了适应新的创新范式而产生的创新组织称为新型创新平台。

之所以称之为新型创新平台,是因为创新平台(Platform for Innovation)这一概念最早在1999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走向全球:美国创新新形势》中提出,主要指营造便于创新的大环境,包括完善与创新有关的风险资本、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保障等制度软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报告将创新平台视为提升创新环境的政策工具[2]。自此,创新平台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并引起理论界尤其国内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创新平台的种类、运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是以共性技术研发或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将创新平台界定为通过链接、整合创新资源,提供研发、实验、检测、新技术推广等多方面与创新有关的服务,进而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的组织,包括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所有开放性的为创新提供服务的机构[3-5]。在此,创新平台泛指所有促进创新的公共服务机构。但是,随着创新范式的改变,其中的一些创新平台呈现出向平台式、模块化的组织架构即新型创新组织演进的趋势,例如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从最初的创投机构演变成为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孵化甚至产业化等多种模块化组织形成的创新组织体;还有一些创新组织从建设之初就是按照平台式、模块化的组织架构建设,例如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下文所指的创新平台即文章所要研究的对象是指新型创新平台。

1 创新平台的构成及特征

1.1 创新平台的基本构成

从学理上讲,对创新平台构成组织及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技术创新管理领域,技术创新管理领域学者借鉴工程设计的原理,将平台描述为模块化系统[6]。由于创新过程复杂且不确定,单一的创新组织难以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孵化及产业化等各个功能模块,创新平台通过将其他创新组织嵌入到平台的方式,实现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目的[7]。另一个是产业经济学领域,将创新平台视为技术、产品、服务的多主体的链接者(interface),协调多主体之间的活动[8]。后来,Gawer通过组织视角,整合创新平台模块化结构以及资源链接者特性,为“创新平台”提出统一的理论框架,指出创新平台可以有效的概念化为一个演进中的组织,即①需要一个核心和外围组织的模块化的组织架构;②具有联合和协调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实体;③通过链接多方资源实现范围经济来创造价值[9]。但是,Gawer只是进行了理论的推演,没有明确创新平台在微观层面上是如何运行的。文章结合中国创新平台发展的实践,延循Gawer提出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创新平台的基本构成模式图(图1)。创新平台有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平台式的组织架构,涵盖创新链多环节的组织实体,围绕创新平台形成的创新网络以及促进创新效率实现的功能目标。

图1 创新平台的基本构成

创新平台具有平台式的组织架构,即由核心和外围组织构成的模块化的组织架构,在开放自身创新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在此,文章遵循平台的组织结构,结合中国创新平台的实际运行情况,将创新平台划分为核心组织、支撑组织及节点组织。核心组织是创新平台的战略引领机构。核心组织作为创新平台的建构者和组织者,承担着确定创新平台的发展战略、发展定位、组织方式的任务。支撑组织是创新平台的内部运行机构及与外部创新组织交流的通道。支撑组织通过自身专业性整合外部创新资源,使得外部组织能够链接到创新平台。支撑组织的开放性决定了创新平台的开放程度。节点组织是独立的模块化组织。节点组织包括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投融资机构以及其他创新相关的组织及个人,节点组织通过支撑组织可以链接到创新平台,参与创新平台的创新活动。

创新平台具有涵盖创新链多环节的创新组织实体。创新平台实体包括确定平台战略定位、制定组织运行方式的逻辑中枢机构,整体协调创新平台不同组织之间的运行。支撑组织的实体组织一般是进行基础科学实验及技术开发的实验室、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服务的孵化器、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产业园以及为创新提供“生命线”的投融资机构等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平台的支撑组织通过与相同及不同功能模块的创新组织合作,整合不同的创新资源,例如创新平台搭建的创投机构既与其他创投机构进行合作,又为平台自身的孵化机构提供服务。此外,创新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链接或者协调机构,创新组织实体是创新平台演化过程中核心能力的承载者。所以说,涵盖创新链多环节的创新组织实体是创新平台有效运行的保障。

形成以创新平台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即通过创新网络链接多方资源来实现范围经济。创新平台的实体组织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创新服务机构通过进行人才、资本、信息的流通,形成创新网络。Boudreau等学者研究发现,通过平台式、模块化的创新组织架构,可以使产品更新速度提高5倍[10],当网络外部性存在时,创新效率的提升会进一步叠加[11]。尤其是在消费者的需求多样且难以预测、技术轨道不确定的情况下,创新平台通过连接节点组织具有更多的选择权,改善了以往低效的单一、重复的试验方式。同时,围绕创新平台形成的创新网络是其与外部进行能量交换的基础,因此围绕创新平台形成的创新网络是平台运行的动力来源。

创新平台的功能目标是提升创新效率。创新平台不是多个创新组织简单的结合体,而是基于共同促进创新的目的形成的机会共享、责任共担的独立组织,将创新链条上不同的功能融合到一个组织体系中提升创新效率,是创新平台建设的目的和初衷。另外,创新平台通过集合不同组织的力量,可以完成具有单一创新功能的创新组织所不能完成的复杂创新活动。所以说,创新平台不仅能够提升创新的速率还能提升创新的质量,提升创新效能的功能目标是创新平台有效运行的前提。

1.2 创新平台兴起和发展的动因

1.2.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是创新平台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为平台式创新组织方式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出现使得知识的生产和配置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知识需要借助图书或报纸这些有形载体的流通,现在,通过互联网等无形载体使得编码知识可以“零时间瞬连”到任何个体与组织,改变了知识传播的途径,提高了知识传播效率,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12],这是创新平台中不同的创新组织能够快速、实时信息交互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创新环境受物理空间约束较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群体分散等原因对创新活动的开展有较强的限制作用。在新的技术范式下,物理空间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大幅减弱,知识产生、扩散和价值实现的范围向外拓展,创新活动突破物理空间进而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释放出巨大价值。[13]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通过互联网可以跨越组织、区域乃至国家进行沟通,使区域(国家)的边界变得模糊与“混沌”,“距离”不再是保卫区域环境的屏障,资源的跨空间分配成为可能,这是创新平台能够有效链接多方创新资源的前提。此外,互联网为大众参与创新提供支撑。众筹、众包等新的组织方式兴起,个性化制造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创新活动不再仅仅局限在高校、科研机构及大企业中,消费者等普通大众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是大众参与创新的基础条件。创新平台这种开放性、模块化的组织方式的兴起与发展,是大众参与创新带来的必然结果。综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引发的一系列变革,是创新平台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根本动因。

1.2.2 新创新范式需要能够整合创新资源的创新组织方式

创新范式变革是技术和市场双重因素的结果,是组织竞争环境变化的直接诱因和表现[14]。Powell等学者指出从知识的产生到产业化方式变革即创新范式转变的核心在于知识生产过程必须要对原本功能不同的社会网络进行重新整合,要从源头上就为知识生产、转化以及产业化创新构建开放性、互动性、多元主体参与的制度环境[15],需要新的创新组织能够整合纵向的创新链条中的不同功能。但由于创新过程需要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企业孵化、科技金融和创新服务等功能模块,一个独立的组织建设满足完整创新链的功能模块并不现实,采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平台式、模块化的组织模式,即采取将其他不同功能创新组织模块化嵌入到平台架构中的方式使得创新平台实现纵向整合的目的,这超出了企业、单纯的大学、科研院所等传统创新组织的能力边界,需要专门的促进创新的组织即创新平台进行整体协调。所以说,创新平台的出现是新创新范式组织创新活动的需要。

1.3 创新平台的基本特征

创新平台总体上呈现出“横向平台化、纵向一体化”的特征,“横向平台化”是指创新平台不仅自身构建功能模块,更重要的是其会通过自身建立的功能模块将其他有相似功能的模块连接到创新平台中,集中多方创新资源,形成横向创新网络;“纵向一体化”是指创新平台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界限,能够协调创新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横向平台化”需要创新平台具有开放性和演进性的特征;“纵向一体化”需要创新平台具有整体性和组织性的特征。

1.3.1 开放性

创新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其边界处于不断变化中,创新平台通过“支撑组织+节点组织”的“模块化”的组织架构,实现了创新平台的开放性。创新平台通过支撑组织的开放性来吸引节点组织进入平台,使得创新平台自身的功能更加完善和多样。事实上,开放性也是吸引优秀组织和人才嵌入平台较为高效的方式,Sun Microsystems(已被甲骨文收购)创始人Bill Joy在谈到外部创新时曾指出“并不是所有聪明的人都会为你工作”,这句话的推论就是聪明人很难找到,但是建立开放的创新平台,聪明人可能会找到你[16]。另外,开放性使得平台内外组织创新资源实现共享。对创新组织而言,创新平台形成的开放性的创新网络增加了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及资源的流动,各创新组织中被搁置或忽视的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利用。

1.3.2 演进性

创新平台的演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创新平台搭建的创新网络的演进,创新平台通过开放性,不断引进、更换创新节点组织,这个过程中创新平台中的创新要素不断的更迭以及优化,使得创新平台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演化路径。二是创新平台内部结构的演化,尤其是支撑组织,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以创投组织为例,创新平台最初可能只是设立链接其他创投机构的衔接组织,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创业等;但是随着创业人员的增多、自身培育的企业专业性太强等问题的出现,创新平台会成立专门的创投基金,甚至会成立专门的创投机构,在这个过程中,衔接机构就成为了功能机构。相比于衔接组织,功能组织可以通过合作、共同建立机构等更多方式为创新平台提供支撑服务。

1.3.3 整体性

创新平台是创新组织与平台结构的综合体现。创新平台中的节点组织虽然可以独立运行,但是它们不是简单的物理集聚,创新平台是通过核心组织自上而下的引导、节点组织自下而上的支撑形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共同交互实体乃至共同利益的创新综合组织。相比于单个创新组织,创新平台通过协调多方创新资源,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系统的创新,在功能上实现“1+1>2”即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

1.3.4 组织性

创新平台根据自身的核心能力,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确立技术发展方向等方式,围绕整个创新过程进行有组织的协调和管理,科学的制定发展方向和路径;创新平台的战略性、长期性及稳定性是创新平台区别于以往政、产、学、研等机构形成的临时技术攻关组织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创新平台获得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企业培育等创新能力的基础。

2 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

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创新平台的战略定位、创新平台的组织方式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平台的实际运营机构对其运行模式的影响更加直接。一方面,实际运行机构人员的选择、配置及决策方式一定程度上执行着创新平台建设者的意志;另一方面,实际运行机构是创新平台运行过程中的责任机构,决定着创新平台以后的发展方向。鉴于此,文章根据创新平台的实际运营机构不同,将创新平台分为政府支持机构主导模式、高校(科研院所)主导模式及企业主导模式三种基本类型。

政府支持机构主导模式创新平台是由政府(国家)出资、体现政府(国家)意志由相关机构管理的创新平台。鉴于创新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的驱动作用,政府对创新平台建设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和关注,政府支持机构建设的创新平台往往有明确地提升区域科技发展的目标[17]。相比于政府直接主导创新平台的运营,政府支持机构主导创新平台的建设更加有利于创新平台在国内及国际上参与、组织学术交流,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的联合开发活动。中国比较有代表性政府支持机构建设的创新平台是国家部委、山东省、青岛市等各级政府共同建设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高校、科研院所主导模式的创新平台是由高校、科研院所组织并管理的创新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新活动中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核心力量。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创新平台的出发点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和技术储备,通过科技人员创业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促进自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在创新平台开放性的组织框架下,高校、科研院所培育的人才和拥有的高端试验设备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体制性资源优势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再次,创新的经济价值可以回流到高校、科研院所,为科研人员进行更加自主的研究提供支撑。高校、科研院所创办的创新平台较多,文章选择了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科控股),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建设的西科控股涵盖的创新功能模块相对完善,包括科研机构、孵化机构(中科创星)、产业化机构(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创投机构(西科天使)以及科普教育等全创新链条的创新组织体。

企业主导模式的创新平台是指由企业组织出资和运营的创新平台。这类创新平台一般依托企业自身丰富的商业资源及科研能力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建设创新平台主要基于如下目的:一是支持企业内部科技人员的创新,促进企业内部创新价值的实现,降低企业研发投入外流的风险;二是作为企业在本行业的“创新嗅探器”,为企业寻找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创造空间;三是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或多元化发展提供选择。一般而言,该类创新平台都带有行业特点(一般是企业核心业务或者有意向发展的业务领域),因此具有专业创新平台的性质。由宁波机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撑的宁波激智创新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激智创新研究院)是企业主导模式创新平台的典型代表。

为了更加直观地厘清不同主导模式下的创新平台在运营机构、建设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文章将不同模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创新平台进行了梳理,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典型创新平台的对比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我国各类创新平台种类较多,设立创新平台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尽相同,体现在运营模式和机制上也有较大差别。但是整体看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无论创新平台采取何种运营模式,在平台化的架构下,其运营管理都会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不同的创新组织之间关系错综复杂。②不同模式下创新平台的成果产出有一定的倾向性。政府主导机构运营模式的创新平台的创新产出偏向产业链前端,并且研究方向与产出成果与国家(区域)导向高度一致;高校、科研院所主导模式的创新平台创新产出相对综合,但是主要还是以推动自身科技转化为主;企业主导模式的创新平台成果产出主要围绕企业原来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创新产出偏向创新链后端。③创新平台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自身发展目标,创新平台开始发挥自身资源整合的功能,进行复杂、集成创新甚至产业链的整合。通过总结现有创新平台的实践,为我国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提供了以下政策启示。

3.2 政策启示

3.2.1 创新平台应具有独立性

创新平台不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是一个具有明确功能目标、运用平台化架构推动创新价值实现的组织体,这就需要创新平台具有独立性。创新平台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人员、资本和法律地位的独立,这是创新平台能够长期有效运行的前提。由于创新平台最初是由主导部门牵头、借助各方力量建设而成,所以,创新平台在建设运营前期人员关系相对复杂,尤其是政府主导机构建设的创新平台,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为例,现在其处于试点阶段还未取得独立的法律地位,目前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有限公司进行实际运营,在人才的引进、技术研发等方面会有一定限制。西科控股和激智创新研究院都是独立的法律实体,并且拥有相对完善的人才、技术、资本体系,为组织的有效运行、创新的激发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2 创新平台要维护创新网络运行

创新平台应该积极维护创新网络的有效运行。创新网络是创新平台主导建设的,因此创新平台在这个创新关系网中具有较高的中心度并占据关键的结构洞[18]。较高的中心度使得创新平台容易获取与创新有关的信息源,关键的结构洞使得创新平台能够获取更多的非冗余性的异质性信息,因此,创新平台应积极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分享,减少网络其他创新组织的无谓劳动。此外,创新平台不仅在知识、技术等方面对创新网络中的组织有支撑作用,创新平台自身或者创新平台的建设者一般具有无法通过资本投入短期内直接获得信誉度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是新企业产品融入产业链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链的基础,创新平台通过对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信誉背书,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跨越品牌等方面的壁垒。西科控股创新平台下的中科创星、光电子先导院的设立都与西安光机所较高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密不可分。海洋试点实验室本身作为国家级实验室、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量子膜领域领军的上市公司都对创新网络中的创新组织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创新平台而言,创新网络中创新组织的质量越高、创新网络越稳定,就更利于创新平台识别创新的需求、发现技术创新趋势和潜在的商机。综上所述,创新平台不仅有维护创新网络有效运行的能力,也有维护创新网络有效运行的责任。

3.2.3 创新平台最终要形成系统集成能力

创新平台现在已经开始发挥自身优势,整合、集成各种创新资源,进行复杂产品创新甚至进行产业链的整合,这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复杂工程,而且这个复杂工程的运行高度依赖组织者的系统集成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是指创新平台能够定义、组织、协调从知识产生到产业化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投入,并构建未来创新发展路径的能力。开展系统集成创新,不仅仅涉及技术,更在于战略和规划[19]。现在创新平台并不仅仅是一个资源集中者,而是扮演一个将社会需求甚至区域(国家)战略需要与技术变化的可能性相结合,搭建创新网络,成为相关领域创新系统的架构者的角色,以此来引领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青岛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为了解决我国海洋创新资源碎片化、不利于集成性创新成果的出现而建立的;激智创新研究院围绕光电显示材料领域,整合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资源引领新材产业发展;西安光机所支撑的西科控股,已经打造光电子集成芯片、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现在正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瓶颈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技术及产品系统集成创新的探索。

3.3 不足与展望

文章只是勾勒了一个创新平台的运行框架,对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事实上,一种新的创新组织方式的出现,对不同创新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甚至创新系统的运行都会有影响,文章在此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同时文章仅仅根据创新平台理论模型,选择了不同运行模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创新组织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及给出的意见相对宽泛。未来会通多规范的单案例及多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创新平台与创新系统的互动关系,针对创新平台的发展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发展意见。

猜你喜欢

机构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机构荐股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