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什科夫斯基《西班牙随想曲》研究

2021-01-07于莉莉

齐鲁艺苑 2020年6期
关键词:八度谱例乐段

于莉莉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莫里兹·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1854-192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享誉欧洲的波兰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德累斯顿音乐学院,后赴柏林学习钢琴和作曲,在德累斯顿音乐学院和柏林音乐学院任教多年。作为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华丽而不取宠;作为教育家,他桃李满园,约瑟夫·霍夫曼就是其得意门生。从创作的角度,其作品涉猎广泛,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尤其钢琴作品倍受推崇,《西班牙舞曲》(Op.12)、《船歌》(Op.27)、《小品》(Op.28)、《秋》(Op.36之4)、《火花》(Op.36之6)、《西班牙随想曲》(Op.37)、《吉他》(Op.45之2)、《钢琴组曲》(Op.50)、《爱情圆舞曲》(Op.57之5)等等,都是钢琴音乐中的佳作。他的《十五首钢琴练习曲》(Op.72),常被钢琴教师用作中等程度的钢琴教材;《三首音乐会练习曲》(Op.24)则常被用作高级钢琴教材。在这些钢琴作品中又以采用西班牙民族风格创作见长,《西班牙随想曲》便是此类代表作之一。

一、《西班牙随想曲》的创作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加剧,阶级矛盾的不断膨胀,战争逐渐使人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希望,这时唯有艺术给人心灵以慰藉。浪漫主义音乐应运而生,并成为19世纪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评论家霍夫曼认为:“浪漫”不是一种音乐风格,而是一种凸显音乐审美理解的观念性概说,渗透其中的是对艺术美妙的欣赏[1](P1)《西班牙随想曲》无论从音乐特征还是创作技法,都充分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情怀以及西班牙民族风格。

(一)《西班牙随想曲》的音乐特征

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他们的创作更偏重于个人主观情感,他们信崇尚自由,将个人情感融入对自然的热爱,强调音乐要与绘画、诗歌、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作品极富色彩性与幻想性。浪漫主义音乐更推崇音乐的主观性,强调情感高于一切。

早在17、18世纪,随想曲是指“用模仿对位写成的键盘乐曲”,“实即一种结构较自由的赋格,与当时的幻想曲相似”。[2](P170)莫什科夫斯基这首作品便运用了随想曲(capricio)这一体裁形式,一方面与当时钢琴音乐发展的主流趋势相顺应,另一方面颠覆了古典音乐严谨秩序、追求平衡的束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更加的随性,也更符合西班牙人情感炙烈、自由洒脱的个性气质。在下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曲式结构的安排上,还是钢琴织体的多变性,速度、力度的变化对比方面,无不彰显出作者赋予它的“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性器乐曲”。[3](P170)

浪漫主义时期,受社会时代发展的影响,民族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成为人们的追求。民族乐派的形成基于民族主义,即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思想文化运动。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4](P3)这股十分强大的文化力量在19世纪欧洲的文化和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浪漫主义音乐具有民族性,舒曼、格里格、肖邦等都是他们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在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大多数作品具有民族性倾向,比如李斯特的几首《匈牙利狂想曲》和肖邦的《玛祖卡》《波兰舞曲》等都体现了民族性。不拘一格的民族性因素是浪漫主义音乐标志性的特点,是浪漫主义作曲家抒发个人情感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莫什科夫斯基不属于西班牙民族乐派,但在他的作品中还是随处可见具有西班牙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在《西班牙随想曲》中,作曲家采用了充满西班牙色彩的多变调式,抒情的旋律,多彩的和声,并且借鉴模仿了西班牙民间舞蹈中极具鲜明特征的切分节奏——波莱罗舞、凡丹戈舞和弗拉明戈舞曲的基本节奏型,从而使作品的音响更加丰富多变,集浪漫主义与民族性于一身,独具特色。

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标题性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作曲家通常通过给作品加上小标题,使人们对乐曲的理解更加直观。像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舒曼的《童年情景》、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等。莫什科夫斯基更是将对西班牙音乐的热爱,毫不吝啬地倾注在他的创作中,如他的《西班牙舞曲》(Op.12)、《西班牙随想曲》(Op.37),甚至未以“西班牙”直接命名的《圆舞曲》(Op.34 No.1)、《小夜曲》(Op.15 No.1)等,这些标题音乐都充分体现了莫什科夫斯基的钢琴音乐的典型风格。

(二)《西班牙随想曲》的创作技法

《西班牙随想曲》的曲式结构较为庞大,创作技法丰富多变,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轮指、双音、音阶、密集型和弦、快速的和弦连接、远距离的音程跳跃、快速的八度连接、华彩等等技术手段。同时在创作中也借鉴了大量的西班牙民间元素,音乐进行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充满了戏剧性效果。整首作品处处彰显出热情豪放的西班牙风情,层次对比突出,引人入胜。

1.曲式结构

该曲为具有回旋性质的非典型复三部曲式,使用了大量重复及展开的作曲手法扩大作品规模。作品共有五个部分,各段落之间多以主题变奏的方式相连,使得作品变化丰富又不失整体统一,具体曲式结构如图1。

乐曲由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写作而成,并显现对称特征,以及集中发展、再现原则。主部为平行复乐段结构,第二次再现为动力化再现,第二插部构成全曲的集中发展阶段,带有复合再现的三部性特征。

引子(1-4)为主题的引导阶段,材料中,等节奏细碎化的同音反复式音型,构成对主部的预示,成为主题发展的固定音型素材。

主部(5-36)为平行复乐段结构,活泼的快板,是本曲的主题旋律。a小调与C大调交替,旋律音型与引子相同,伴奏为分解和弦式的织体形态(谱例1)。细碎的音型化旋律与低音呈现浓郁的西班牙舞曲风味,音响活泼,发展动力强劲。主题用等时值的固定节奏型,同音反复素材与级进下行素材的组合重复两次,在等音反复音型的第五个音上,加入带有下三度音附加内声部的高八度大跳作为对比性因素,动感十足。等节奏下方琶音式的低音,律动性强,保留了西班牙风格乐曲中富含舞曲性特征的传统,体现了西班牙民族载歌载舞的风俗。

谱例1

第一插部(37-132)为单二部曲式结构,调性以大调为主,中间多次转调(F-A-E-C-F-G)。旋律开始是带有装饰音及附点切分节奏的单音织体,随着情绪的推进,织体逐渐加厚,旋律由八度和弦奏出,继承了主部的附点节奏,增加了大量双手交替技巧以及双手和弦颤音(谱例2),与主部形成音乐形象上的对比,第一乐段为平行乐段,第二乐段为平行复乐段,乐部结束则连接第二乐段的发展。

谱例2

主题的第二次再现(133-209),在原有的规模上,增加了较长的连接,经过一系列转调与离调回到a小调。

第二插部(210-344)为单主题的并列单三部曲式,以F大调为主,也是全曲的集中发展阶段。

谱例3

第一乐段为三乐句乐段,采用模进式句法特征;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下行半音模进;第三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反复。半音模进的手法,使旋律拥有下行半音阶的隐伏性旋律。第二乐段是对第一乐段中主题材料的剪裁重组与模进发展。第三乐段为三乐段结构,发展部中的核心发展乐段。用展开性的陈述原则,旋律的发展动力强韧,风格热烈。在这一部分尾部的连接处又回归主题,调性也转回a小调和C大调。

主部第三次再现(345-376)时,在主题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音乐材料,发展性增强,彰显了主题的生命力。对主部中的同音反复相对的级进下行素材进行发展。形成琶音的连续快速上下行,将全曲推向高潮。

尾声(445-512)较为长大,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呈现,采用了第二插部中的旋律做了转调变奏,a小调转为A大调,最终在强大的主和弦中结束全曲,总结性非常强。

全曲调性丰富,带有半音化和声的风格特点,主要在近关系调范围内进行调性的转换。最远的关系为同主音大调。大小调式相交替,体现色彩和情绪上的对比。在旋律方面充分利用同音反复、分解和弦琶音、倚音、华彩音阶和刮奏等方式,使旋律极富歌唱性,极具西班牙的音乐风格。

2.民间元素的融入

(1)民间舞蹈

西班牙以舞蹈闻名世界,独具风格的民族特色使西班牙民间舞蹈享誉全球,也是欧洲所有舞蹈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其对世界音乐文化亦有着重大的意义。很多西班牙形式的舞曲体裁,都被欧洲主流音乐艺术所采纳。在现今西班牙的13个地区,52个省中,由于年代、形态和地域的不同,流传有多达上百种的音乐舞蹈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有“弗拉明戈舞”“霍达舞”“波莱罗”“凡丹戈舞”和“塞吉迪利亚舞”等。在《西班牙随想曲》中,同样展现了作者对西班牙舞蹈的偏爱,并将西班牙民间舞蹈元素加以利用与挖掘。

“弗拉明戈”(Flamanco)舞曲,起源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它的发展始终和吉普赛音乐紧密相连,笼罩着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面纱。其音乐是三拍子的,多以吉他和响板为主,和声中心以属七和弦为主,后来发展成为弗拉明戈四大舞曲之一。弗拉明戈舞蹈的节奏常常由单牌子和复拍子结合,重音经常在第三拍的弱位置,听起来极不稳定,这也正是弗拉明戈舞曲独具魅力的地方。

由谱例3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拍本应是强拍的位置上,左手只用了一个属持续音,第二拍休止,将语气重音放在了第三拍,并且在第三拍上标记了保持音记号,提示演奏者要稍加强调。乐曲的节奏重音位置的变化,给人一种摇摆不定的动荡感,增强了整个乐句的紧张度,甚至乐句结构上的波动,让人瞬间找不准拍点的感受。

“霍塔”舞曲(Jota)原为一种快速的三拍子西班牙舞曲,起源于西班牙北部的阿拉贡地区,许多西班牙民间舞蹈都是“霍塔”的变体。舞蹈的节拍主要是3/4或3/8,一般四小节一句,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这种舞蹈最常用的节奏型就是在弱拍位置出现快速的三连音音型。

谱例4

从谱例4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乐织体还是颇为复杂的。这里一共有三个层次,右手承担了两个声部的演奏,中声部和高声部,左手是低声部远距离跳跃连接。在第238小节有这样一个表情术语“poco marcato(稍微强调)”,强调中声部三连音的进行。而高声部和低声部更像是吉他或铃鼓的伴奏音响。同时,在三拍子的节奏中,将三连音放在第二拍弱拍位置,增加了音乐的动荡不安,更有舞蹈的特色。

(2)吉他

吉他在18世纪的西班牙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可以说是西班牙音乐的灵魂。在西班牙舞蹈中经常会用吉他来伴奏。在《西班牙随想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大量模仿吉他音色和使用吉他弹奏技巧,掌握这种技巧,对展现西班牙音乐风味至关重要。扫弦(Rasqueado)和拨弦(Punteado)是弹奏西班牙弗拉门戈吉他最基本的两种技巧,“扫弦”的弹奏方式为右手半握,由小指开始各手指,除大拇指外,轮流从低音声部往高音声部连续拨扫琴弦,借此制造出琶音音响或具有强调和弦与节奏的效果。而“拨弦”则为使用手指连续弹拨单音旋律。[5](P69)在《西班牙随想曲》中,作者模拟吉他的演奏技巧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中。

在主题动机中(见谱例1),连续的同音反复来模仿吉他的Vivace(活泼)的震音或是轮指的技巧。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下行,巧妙地模仿了吉他的扫弦技巧,制造出琶音的效果,烘托气氛。另外,乐曲中的分解和弦跳音进行以及双音的跳音连接都是模仿吉他的拨弦音色。在快速的跑动中,音色干净利落,富有弹性,音乐更显生动。

整部作品使用了舞曲惯用的三拍子节奏型,节奏重音有时在第一拍,有时在第二、三拍上,打破了三拍子“强—弱—弱”的基本律动规则,增加了音乐的动荡与不安,使音乐进行更具感情色彩。在激昂的段落中更好的体现出西班牙豪放热情的性格。柔美的段落也更让人沉浸与陶醉。

二、《西班牙随想曲》的演奏解析

这首《西班牙随想曲》结构较为庞大,演奏中还是有一些难点和技术要点需要克服。

(一)《西班牙随想曲》的演奏难点

1.同音换指技巧。乐曲的主部主题以及再现部都用到了这一技术。演奏者须做到在快速弹奏中保持每一个音的清晰、均匀和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指尖力量的控制与集中能够更好地突出每一个音符的颗粒感。四个音或五个音一组的轮指,是模仿西班牙“弗拉明戈”吉他演奏时的典型轮指技巧。

这里的同音换指又分为两种(谱例1),第一种为单音同音重复。乐曲是3/8的,速度要求很快,表情为活跃的(Vivace)。因此,弹奏出的音乐要灵动欢快,像模仿吉他的拨弦。从谱例可以看出,每6个音一组,第一个音要用左手来弹,这就更增加了演奏难度。左手的第一个音下键要有力而短促,手指一关节收紧,触键要有弹性,右手衔接要紧密,毫不犹豫,手腕要自然放松,稍稍吊起一点,指法依个人习惯设计,笔者建议使用4-3-2-1-2的指法,手指弹奏时手腕随之自然转动。第二种较为复杂,在同音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带有下三度的远距离八度的同音进行。弹奏中,手腕要完全放松,手掌伸缩自如而迅速,小手指要积极、主动、敏锐,以期达到快而准。左手仍强调第一拍,右手要突出第三拍。在这两种同音反复的演奏中,内心一定要先把三拍子的节奏唱起来,抓住重音。这样音乐才有律动。

2.快速八度与和弦连接。任何一部大型钢琴作品,都离不开八度与和弦的演奏技术。在这首作品中,既有带跳音变化的八度旋律进行,也有带外音的八度大跳连接以及和弦快速连接。华丽而充满力量的八度与和弦演奏技巧,同西班牙音乐时而豪放大气时而细腻婉转的风格极为贴切。

谱例5

八度演奏技巧的要领是要把肩背挺直,手架子相对固定一些,拇指和小指像一座桥的两端,有力地支撑好。随着音乐语句的进行,大臂和小臂要综合协调发力,完成句子走向。在这里读谱一定要仔细,区分清楚八度跳音和落音,这样也就找到了语气重音——在切分音上。句子以弱起的上行八度跳音开始,力度逐渐加强,在切分音上稍稍停顿之后,再一次渐强直达最高音。整个句子要一气呵成,气息连贯。另外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八度或和弦的跳跃连接,演奏中手臂同手腕要协调一致,移动要准确而迅捷,手位保持好。关键是演奏之前要多在心里默念语气的进行再下手。

八度与和弦技术的连接一般不会构成演奏上的阻碍,但是这首作品极快的速度要求,为演奏者增加了挑战。因此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应从慢速入手,将八度与和弦弹清楚、弹通透,手位移动的距离感逐渐在慢速练习中固定下来,慢慢随着速度的加快不断协调大臂、小臂、手腕和手指各部分的综合技术。

3.分解和弦的演奏。分解和弦的演奏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要做到句子的跑动清晰、均匀有力而且准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谱例6

谱例7

谱例6这一段是作品集中出现连续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段落,从谱面上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小节的分解和弦进行跨度还是比较大的,超过了八度。在谱例7中,分解和弦的琶音进行中除了大跨度还叠加了转指技术,更增大了难度。因此演奏时,首先要分析清楚和声的进行,设计好指法并且固定住。音与音之间大都是三度、四度的关系,手指要尽量张开,随着手指快速而敏捷的运动,手腕要非常放松得跟随,手指贴键确保动作的幅度要小而准。左手也要贴键,两手衔接时手腕要自然放松提落,连接得紧密流畅。注意节奏点在左右手之间的转换。演奏分解和弦琶音时,除了上述要注意的问题,还应加强拇指转指的训练,特别是手腕的协调一致。在句子的走向中合理安排手指力量的分布。

(二)特殊节奏的演奏

“音乐的民间色彩主要表现在节奏、调式和弹性节拍的方式上”,[6](P308)西班牙舞蹈中的节奏千变万化,各种节奏在各个地区的表达方式也不同,那么弹奏方式上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其中最具特色的舞蹈节奏便是切分节奏。切分节奏改变了音乐节拍固有的强弱规律,增强了音乐的动感与新鲜感,更有舞蹈的风情。

谱例8

谱例8中,作曲家将重音放在了第二拍的弱位置。演奏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调整好呼吸,左手的低音不可弹的生硬有力,而是具有轻柔的弹性,像一个跳板弹起,重心落在右手的第二拍上。当第二拍标有保持音记号时,弹奏时可以用指腹,比常规节拍稍稍晚一点触键,弹得深厚一些,音色饱满圆润;当第二拍是标有重音记号的双音和弦时,弹奏时更倾向于使用指尖,下键速度也要快一些,相对更直接有力,使得音色与单音符对比有所变化。

在切分节奏中,舞者一般会在节拍弱音上跺脚,在节拍重音上拍手。在谱例4中,旋律音在中声部,而且是快速的三连音形态,弹奏时手指要集中有力,把三连音和后面的八分音符连为一体,就像是用脚的全脚掌、脚尖、前脚掌或脚跟等部位交替击打地面,铿锵有力。左手的持续低音与和弦像击掌,指尖收紧,快速下键而有弹性。右手高声部的双音模仿吉他轻柔的拨弦,手指尖立起来,在紧凑的三连音之后,弹奏的稍微松散一点,不要急躁,小臂和手腕控制音色飘柔朦胧。

在谱例3中,这里运用了“弗拉明戈”舞蹈的节奏,将重音移位到了第三拍的弱位置。在最初的练习时,往往找不到语气的感觉,首先要跟随节拍器,将所有音符严格的按节奏演奏,当练习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时候,再将节拍的强弱分清楚,找到我们要强调的节拍。最终,将这些零散的音符组织起来,还应调整呼吸气口,休止符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利用这种不规则的节奏形态让人感受到音乐的自由与即兴。

(三)重音和震音的演奏。

重音的出现并不是生硬的,一般会在强拍上,为了与舞曲节奏相呼应,有时也会出现在节拍的弱位置上,还有的是为了体现语气的夸张上。

谱例9

谱例9是作品尾声之前的一段和弦进行,也是与尾声第二部分的衔接句。情绪上高亢激昂,运用八度、双手和弦加重音的技术将乐曲推向进一步的高潮。演奏时,我们要将力量贯通到指尖,手掌支撑,通过腰背发力让音色饱满而深厚。下键要有准备,不要太快。乐谱中两次标记了rubato(变化速度),每个音上都标记了重音记号,因此弹奏中我们要调整好呼吸气口,张弛有度,逐步将音乐气氛推向结尾西班牙舞蹈的狂欢场景。

在钢琴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震音,大都是在比较优美或者灵动的旋律中,而在这首乐曲中,在流畅且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之间加入了震音,起到了烘托气氛、增添音响效果与异域风格的作用(见谱例2)。

乐曲从第62-122小节一直是以旋律乐句与双手交替的震音相互轮转进行。这里所使用的颤音不是常常出现的单音震音,而是两手交替的和弦震音。这种托卡塔式的两手快速交替,是在浪漫主义时期随着炫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效果辉煌的技术,要求两手非常迅速而均匀地交替,是用双手演奏的震音。两手交替多半用肘部整个手腕与手掌都与前臂支撑为一个整体,把力量直接传送到指尖。[7](P295)

技术上首先要分别将两手各自的和弦弹整齐,然后慢练以使两手衔接均匀,随着速度的逐步加快,手腕要放松而有弹性,注意两手的协调性,防止互相争抢节拍。速度上可以用慢起渐快的方式演奏。由于这段旋律是由八度与和弦呈现的,音乐上是一个激动热烈的舞蹈场面,震音间插在旋律线条之中,烘托愉悦的情绪,力度上也不应太弱。旋律和震音转换时,要衔接自然,注意触键方式的不同。这种个性化的弹奏技术,都与音乐的情趣紧密相连,在弹奏中要善于找到最佳练习途径,由慢到快地逐步使演奏更熟练。

(四)速度与力度的把握

浪漫主义音乐的速度和力度较古典主义而言都有了很大的扩展,速度最快的能到每分钟200拍,最慢的有每分钟42拍。力度的范围也更加极端,从pppp到sfff。作品通过速度和力度的不断起伏变化,把个人内心的激动、愤怒、热情、乐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演奏这一时期的乐曲一定要把握好速度和力度,才能使乐曲更加有感染力。

在这首作品中,全曲都是3/8的舞蹈节奏,速度由Vivace(活泼而有生气的)开始,中间段落Menomosso(稍转慢的),接着逐渐回到原速度,尾声达到Presto(速度极快),即为了更契合西班牙舞蹈元素的奔放洒脱,始终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在力度上,乐曲由“f”引导进入主题,主题从弱“p”开始,随着情绪的发展,力度变化为mp-f-ff-ff-f-ff-f-p-ff-sffz-mp-p-f-p-mp-f-mf-f-sffz-ff-fff,从这个力度的精巧布局中,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时而高亢时而优美,充满了戏剧性。高潮“sffz”处绚烂多彩,表述丰富,张弛有度,“p”处委婉歌唱,戏剧张力鲜明突出。这些不仅是莫什科夫斯基的自我音乐风格,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正契合了西班牙音乐的热情豪放,充满戏剧魅力的民族气质。当然,音符和表情术语只是记录音乐的符号。作为一个合格的演奏者,如何将符号背后的音乐内涵挖掘出来,是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孜孜以求的。

莫什科夫斯基的《西班牙随想曲》中还有很多技术难点,诸如双手和弦的快速移动、三度双音连接、六度双音进行、华彩和踏板等等,在作品中可能只是一两个句子,演奏中也要认真把握。

结语

要想完美的阐释一首作品,技术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而高超的技术能力无疑会使音乐表现更加出色。一切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术的提高,最终目的都是要进一步将音乐传达给倾听者,感染到观众,引起共鸣。

《西班牙随想曲》是莫什科夫斯基早期极具西班牙异国风情的代表作,作曲家运用娴熟的钢琴作曲技术,以及西班牙极具魅力的民族音乐语汇,创作了这首充满激情的篇章。如今也成为了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曲目。本文希望通过对本曲的创作和演奏难点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演奏与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猜你喜欢

八度谱例乐段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八度法在钢琴演奏中的难度与训练措施分析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视唱练耳与钢琴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