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三角理论视域下的创新型产业学院研究

2021-01-06郝晓云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9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职业教育

郝晓云

摘  要 创新型产业学院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型办学模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三角理论为创新型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知识三角中的教育、研究和创新三要素是创新型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内容,三者综合育人功能的实现是培养生产经营第一线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创新型产业学院的学校、企业双主体应根据教育、研究和创新的各自优势协同推动学院建设,实现二者根本利益的融合,推动创新型产业学院健康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业学院;知识三角理论;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9-0013-03

0  引言

随着新时代职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国家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指导性政策文件的颁布,产业学院办学模式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经之路[1]。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办学体制,不仅需要实践验证其运行的科学、可操作性,更需要理论的指导,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保证产业学院建设不偏离其宗旨。由此,国内学者纷纷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阐述产业学院建设问题。例如:张艳芳[2]从产权制度角度,分析了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的困境,并指出“‘独立法人’是产业学院发展之路,办学宗旨终究要回归‘非营利性’”;邵庆祥[3]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发,认为“产业学院是基于中国国情和高职办学规律而提出的一种办学模式,并具有特定的产业服务对象、综合的服务功能和产学之间形成紧密互动机制等特点”;李宝银等人[4]从产教融合的主体性质不同,将产业学院分为六种类型。

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角度,产业学院也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成果,产业学院建设也需要创新理论指导,进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知识三角理论的欧盟大学改革经验[5]为建设产业学院提供了新思路。

1  产业学院内涵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不但为开展产业学院理论研究奠定了政策性基础[6],也要求产业学院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进一步提出鼓励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举办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为落实十九大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精神,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颁布《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不但明确了产业学院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中的地位,也逐渐明晰了产业学院内涵。

1.1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这就说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的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宗旨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生产经营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國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高等学校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这也从国家政策角度进一步强调了产业学院建设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文件均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这说明产业学院建设的宗旨并不仅限于培养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员工,而更重要的是培养肩负创新型国家建设重任的、企业创新发展所需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即培养生产经营第一线创新人才的创新型产业学院既是国家需要的,也是产业学院未来发展趋势。

1.2  产业学院职能双主体职责

产业学院混合制特征说明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和职业学校。产业学院的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产业学院的学校除了承担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以外,应安排教师积极参与合作企业技术创新,在各项政策中明确规定了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教师应该得到一定的经济报酬。以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升产业学院内涵建设。由此,从微观层面上看,产业学院除了承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以外,还要提升合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简而言之,随着新时代中国职业现代化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深入发展,产业学院成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为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在政策制度上已提出要求,这就需要培养该类型人才的创新型产业学院不断实践发展。

2  知识三角与产业学院

尽管协同创新理论可以指导产业学院建设[7],但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驱动力,起源于欧盟的知识三角理论对协同创新过程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8]。

知识三角对高等教育的教育、研究和创新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阐述与实践经验[9]对创新型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义是与国家对产业学院建设精神要求相一致的。根据图1所示的知识三角关于教育、研究和创新关系理论,可对创新型产业学院内涵进行阐释。

教育是指产业学院通过知识传播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即实现传统教育功能。

研究是指产业学院应具有生产知识功能。值得说明的是,产业学院的研究生产知识的方式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前者生产的是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技术知识,而后者生产的是科学理论知识。依据知识生产模式理论[10],前者更倾向于“后学院科学”模式,而后者倾向于“学院科学”模式。

根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是第一次将科学知识用于产品生产,使知识社会化的过程。因此,产业学院开展创新也就是产业学院将技术服务于社会的过程。

而作为由教育、研究和创新组成的知识三角形的重心,“创新型人才”是产业学院办学的宗旨,即产业学院培养的是肩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图1中的双向箭头表示教育、研究和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

2.1  教育与研究的关系

从知识理论角度看,教育是产业学院依靠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进而实现传统育人功能;而研究是产业学院教师在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中生产知识的过程。由此,产业学院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和生产知识的双重职责。教师绩效考核或职称评聘就能说明教师的双重职责: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绩效考核或职称评聘的主要要素;另一方面,教师申请的专利、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课题也是绩效考核或职称评聘所要求的指标,二者的综合才是教师绩效考核或职称评聘需要的指标。

从创新教育角度看,随着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一种将教师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用于教学的科研反哺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将教师传播知识和生产知识的职责整合起来,培養学生的研究能力。对于创新型产业学院而言,这就实现了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传统教育育人功能和生产合作企业所需的技术知识二者合二为一,也就培养出了具有“做学问”能力的研究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2.2  教育与创新的关系

教育作为培养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创新教育先行。创新教育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二是为国家发展提供知识驱动力。创新型产业学院培养的是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指出,这类人才就是将新的技术知识第一次应用于市场,即具备产品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产业学院的创新是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普通高校的创新侧重于凝练企业生产第一线所显现出的科学问题,产生新的知识及知识生产模式Ⅱ,其创新的本质是学科知识创新;产业学院的创新更侧重于将新知识、新工艺应用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提高产品科技价值含量,属于产品技术知识创新。

2.3  研究与创新的关系

研究就是探究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其成果一是解释自然现象的科学知识,二是提供改造自然所需的技术知识。前者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职责,其培养的人才是探究自然现象的创新型人才;后者是应用型技术大学(学院)的主要职责,其培养的人才是探究改造自然的技术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对于职业教育的产业学院而言,其探究的改造自然的技术知识就是企业生产所需的产业技术知识。产业技术知识是企业生产更现实的社会化知识[11],企业知识创新就在于产业技术知识的创新。由此,产业学院是在合作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研究怎样将技术知识转变为产业技术知识,实现合作企业的技术创新。

2.4  系统性关系

由教育、研究和创新组成的知识三角是一个系统,需要从系统论视角再进一步分析教育、研究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上述对教育、研究和创新之间两两成对关系分析只是为了研究知识三角理论方便,实质上教育、研究和创新三者是网络化综合作用的,即“尽管教育、研究和创新分别承担着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和知识转移等功能,但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为循环:‘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为‘研究’和‘创新’输入人力资本;‘研究’为‘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输入技术资源;‘创新’为‘教育’提供新产品技术,为‘研究’提供需求导向及应用空间”[12]。正是这样的三者网络化、系统化关系形成知识协同创新体系,这个体系作用于创新型产业学院育人功能上就是培养图1所示的创新型人才。

综上分析,产业学院的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实质上就对应着知识三角的教育、研究和创新三个要素,不同之处在于: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更多的是将社会服务视为社会培训,而淡化了为合作企业产品创新技术服务。这种淡化的社会服务导致产业学院创新能力不强,也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创新型人才的产业学院教育政策要求不相符。

3  创新型产业学院内部治理

随着国家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深化,产业学院内部治理能力提升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学校、企业双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学校注重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企业强调提升产品社会接受能力、增加经济效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限制产业学院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学校与企业二者利益诉求的不同。根据知识三角理论,创新型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核心要素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创新,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反过来,创新的产品所蕴含的技术知识又反哺教学,使得学生掌握最新的产业技术知识。教师和学生参与产品创新过程也就是协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功能。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系列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也正是基于此。

4  结语

产业学院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应以知识三角理论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理论基础,以其指导创新型产业学院建设,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学校、企业“双赢”,从而促进产业学院按照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理念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应慧,杨怡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14-118.

[2]张艳芳.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历史缘起、现实困境与未来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9(13):40-44.

[3]邵庆祥.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4):44-47.

[4]李宝银,陈荔,陈美荣.转型发展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探究[J].教育评论,2017(12):3-6.

[5]武学超.基于“知识三角”逻辑的欧洲大学改革与启示:以芬兰阿尔托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4(2):60-65.

[6]张雪彦.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20(2):167-168.

[7]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17.

[8]项杨雪.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知识三角:加强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对创新的贡献[M].上海市科学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20.

[10]蒋平.再论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的三种假说[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5):1-14.

[11]远德玉,丁云龙,马强.产业技术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52.

[12]王爱文.“知识三角”理念视角下职业院校协同创新共同体探索[J].山西农经,2020(6):115-116,122.

[13]万伟平.现行机理下产业学院的运行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学术月刊,2020(3):82-87.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职业教育
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