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广彩瓷中“满大人”的装饰艺术

2021-01-06

中国陶瓷工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纹饰技法家具

杨 明

(1.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2.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0 引 言

15 世纪东方新航线开辟后,中国瓷器开始流入欧洲。伴随中西贸易的繁盛,大批外销瓷进入西方市场,与茶叶、丝绸等商品一起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其中,17—18 世纪,专为外销而生产的广彩瓷,在“中国热”下应运而生。广彩瓷以西式造型为主,因纹饰精美、色彩艳丽及丰富的装饰风格备受西方客户关注。

据清代刘子芬所著《竹园陶说》记载:“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径趋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1]由此可知,广彩瓷是将当时景德镇所烧的素瓷坯运到广州,由广州工匠根据外商的需求在白瓷上彩绘,经二次高温烘烤而成。其彩绘是以传统陶瓷绘画技法(五彩,粉彩)为基础,融入西洋油画技法,用彩厚重,明暗透视关系明显,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在纹饰方面,主要流行中式和西式纹饰,主题纹饰有人物纹、徽章纹、花鸟纹、山水风景纹等。其中,人物纹是广彩瓷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分西洋人物和中式人物两类。中式人物中以清装人物的“满大人”纹饰居多,是清代外销瓷中的经典之作[2]。

1 广彩瓷中的“满大人”

“满大人”一词源于Mandarin 的译音[3],西人以此称呼中国清代一品至九品的官吏。此外,在外销瓷、外销画(图1)[4]等艺术作品中的清代官宦形象也被称作为“满大人”。广彩瓷中的“满大人”是按西方人的需求,针对欧洲市场创作的清代官宦生活场景系列纹饰,在内销瓷中并不多见。与传统中国儒家文化中男女“授受不亲”的纹饰不同,“满大人”多以“合家欢”[5]的形式出现,表达出一种西式的浪漫情调。关于广彩瓷器中大量出现“满大人”以及在欧洲的流行原因,比较多的观点是:18世纪时欧洲的“中国热”引发了这类纹饰大受欢迎[6],“满大人”所代表的中国官员有着彬彬有礼的形象,并身着“奇装异服”,引发了西人的崇敬和好奇,他们渴望了解美好而奇特的中国。同时,17—18 世纪,欧洲各国宗教和艺术呈现多元化局面,该纹饰表现出的轻松欢愉、休闲享乐的官宦生活气息,与该时期欧洲洛可可所追求的生活风尚相契合。到了19 世纪,尤其是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力衰竭和落后,导致了这类纹饰的逐步消亡。

图1 外销画中“满大人”形象Fig.1 “Mandarin ”painting on the export porcelain

2 “满大人”纹饰中的中国印象

广彩瓷中的“满大人”头戴官帽,身着官服,在亭台楼榭和园林山水中,身旁妻妾陪伴,孩童嬉戏,侍卫随从;或庭院漫游,或闲聊品茗,或读书教子,多记录清代官员休闲轻松的家居和园林生活。多数资料认为,“满大人”纹饰是当时欧洲“中国热”(Chinoiserie)背景下追求中国趣味和自由精神下的产物;“中国热”一词衍生自法语单词“chinois”,意为“中国风格”或“中国风尚”。起初仅局限于室内装饰艺术,后逐渐扩展至建筑、园林、服饰甚至音乐、美术领域[7]。基于此,文章将从服饰、园林、家具艺术的角度,探讨清代广彩瓷“满大人”纹饰中的中国印象。

2.1 服饰艺术

清朝官服一般可分为外衣、帽、朝珠、朝靴。以广东博物馆藏的雍正时期一广彩开光“满大人”人物瓶为例(图2),该瓶身开光内绘有官员会客图,他们穿着的是清朝官员服饰,正闲坐品茗,谈笑风生,妻妾、孩童和侍从围于四周,置身于恬静的园林中,其乐融融。

图2 广彩开光“满大人”人物瓶(局部)Fig.2 The character vase of Kwon-Glazed porcelain

2.1.1 外衣

如图2 中的官员外穿圆领对襟,衣长过膝的外褂,内穿满族特有的开衩之袍,也叫“箭衣”(因游牧民族骑马射箭之用而得名)。前后缀有区分官阶品级的补子,俗称“补服”。这是职官的专属服装,为石青色缎绣花纹,“补子”内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由于纹饰中未能绘出补子的内容,故无法判定官级。为便于行动,常服袍衣裾开二衩,皇族开四衩。其袖口处还装有“箭袖”,因形似马蹄,故名“马蹄袖”,既可御寒,又不妨碍射箭,后延续成了礼服中特有的形制,它不和衣服相连,俗称“龙吞口”[8]。在补服外还加有披领,形似菱角,由于处于冬季,在袍襟边缘均加镶紫貂皮毛,袖端熏貂。中间的官员披领表面加有紫貂皮毛;右座官员,披领为石青色,加镶皮边;左座官员似有披领,但不明显。三位官员均可见领衣,由于清朝礼服无领,这是一种称在袍内的领衣,形似牛舌,其颜色工艺与补服和披领一致。

图3 广彩“满大人”人物纹茶匙盘Fig.3 The Kwon-Glazed porcelain teaspoon tray with design of figures

2.1.2 冠帽

冠帽是清代官员最重要的品级标志之一,是为官任职的权利象征。清代冠帽可分为冬季的暖帽和夏季的凉帽。暖帽的帽身为圆筒形,周围有一圈帽檐,材料多为貂、狐等皮制成,各品官所用毛皮略有不同;颜色黑色为多,表面坠有红玮(图2、图3)。凉帽的帽身形如圆锥,均以玉草或藤丝、竹丝织成、表面饰以纱罗,帽顶面缀有红纬(图4);两类冠帽顶部都配有顶珠,镶各类宝石,以红宝石、蓝宝石、珊瑚等材质来区分等级。冠后饰有孔雀花翎,称为“顶戴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戴单眼花翎[9]。如图2,官员们头戴清式黑色暖帽,从右座官员的翎子看,应为单眼花翎。

2.1.3 朝珠

如图3 瓷绘中的官员胸前配有一串珠子,称作“朝珠”。朝珠共108 颗,象征着12 个月,24 个节气,和72 个候的数字总和。其中,每27 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共4 颗,象征四季。由东珠(珍珠)、翡翠、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制作,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不同品级的官员佩戴朝珠材质也不一样,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才有资格挂用[10]。由此可见,瓷绘中的官员官衔较高。

2.1.4 朝靴

如图1、图2、图4 所示,画面中可看到官员脚着尖头朝靴。清代官宦男子着朝服时皆穿尖头的厚底靴,春夏秋材质为黑缎,冬用建绒,清初袭明制尚方头,后流行尖头。正如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服饰类)云:“朝靴,凡靴之头皆尖,惟著以入朝者则方,或曰,沿明制也。”[11]

图4 广彩“满大人”故事图奶杯Fig.4 The Kwon-Glazed porcelain milk jug with design of figural scenes

2.2 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艺术自古崇尚自然美,其精髓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12]。而欧洲园林艺术在18世纪前强调几何美,即被称作“古典主义”[13]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18 世纪开始,中国园林艺术尤其是皇家园林艺术被介绍到欧洲,他们试图利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抗欧洲古典主义的禁锢,故形成了由规则园林向风景园林转变。在图2、图3 中皆可看到绘有中国古典园林式样的背景。主要有门、墙、楼、阁、台、榭、亭、轩、桥、廊等构成的空间结构和山石、花草、林木、流水等自然景色所组成的园林美景,官宦贵族们在园林中听政、宴客、射猎、游戏、读书、对弈、品茶、吟诗、作画,显得趣味盎然,怡情雅致,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思想观。在广东省博物馆藏的一广彩人物纹瓣口碟“合家欢”瓷绘纹饰中可窥见一二(图5),画面中官员和家人置身于园林之中,近景有山石、树木,中景有楼阁、水榭和湖水,远景有楼台、树木,建筑融于山池花木的自然环境中,仿佛自然天成。这些“宛自天开”的园林意境与清代官员“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交融,构成了中国园林艺术中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情境。

图5 广彩“满大人”人物纹瓣口碟Fig.5 The Kwon-Glazed porcelain dish with the design of foliated rim and figures

2.3 家具艺术

明清家具在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可分为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橱柜类和其它杂项类。明式家具有着木材坚硬、造型简洁、工艺精细、装饰适度,纹理优美等特点。清式家具不仅继承了明式家具的优点,在品种和造型上追求创新,在工艺上更注重装饰[14]。广彩瓷“满大人”纹饰中便蕴藏着“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及陈设品。由于受到当时陶瓷画工技艺和绘图区域的限制,家具艺术的风采未能完全体现,但在艳丽釉色的渲染下,仍能感受“康乾盛世”下,“清式家具”艺术的典雅华丽,精巧工整。如图6和图7 所示,有桌、椅、架、榻等家具,其骨架粗壮坚实,门类较多,且式多奇巧,图7 中可看到桌子面框和牙条之间采用了典型的清式家具的“束腰”造型。

图6 广彩“满大人”人物纹杯Fig.6 The cup of Kwon-Glazed porcelain with figures

图7 广彩“满大人”人物纹大碗Fig.7 The bowl of Kwon-Glazed porcelain with figures

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开放海禁,对外贸易繁荣,欧洲艺术也随着传教士和商人的来华传入中国宫廷。诸如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与清宫廷的密切接触,一些“西洋奇器”被宫廷官宦看好,这些器物的华丽装饰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满足了清代官宦对家具装饰的需求。因此,清式家具进入了一个注重富贵华丽和装饰性的时期。宫廷陈设器物也随着家具艺术形式的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一些西洋舶来品如钟表、乐器、金银器等被视为宫廷珍品。如在图7 纹饰中,可见桌上陈设一西洋钟表,旁边放一瓶托,似金银材质,内置插花高瓶。从中可感受清式上层社会的奢华,尤其是乾隆至嘉庆间,家具装饰艺术发展至顶峰。

3 “满大人”纹饰中的“西体中用”

广彩瓷多以西洋来样定制为主,其设色技法、色彩艺术和构图艺术也形成了西法为主,中法为辅的“西体中用”的特征,满足了西人的审美需求。

3.1 设色技法

在广东博物馆藏的乾隆时期一广彩锦地开光“满大人”人物纹碗(图8)中,纹饰设色便吸收了西洋绘画技法,可看到人物、瑞兽、亭榭家具、远山湖水等绘画精细,既有西洋古典的写实技法,又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皴染”[15]技法,立体效果明显。设色技法上融合了具有五彩与西洋油画特征的“长行”[16]技法。该技法是先用墨彩对人物头部、领口、裙头和袖口等位置进行定位,其余部位则用彩料色块直接写出,表现出色彩厚重和细腻的画面风格。

图8 广彩锦地开光“满大人”人物纹碗Fig.8 The Kwon-Glazed porcelain bowl with design figures in brocade of “reserving space in dense and complicated design”

3.2 色彩艺术

广彩瓷发展初期,为迎合欧洲人的审美趣味,瓷绘多以麻色调为主,有酱、褐、棕、橙黄(红)等类似色系,属暖色系。虽色调差别细微,但也有丰富变化之美。以广东博物馆藏的乾隆时期一广彩“满大人”故事图海棠形盘为例(图9),该盘的整体色彩为麻色,纹饰中官员和贵妇们服饰颜色辅以酱、褐、棕和橙黄等深浅变化的色彩,给人雍容华贵,温馨愉悦之感,这类色系亦与欧洲古典油画的棕色系异曲同工。至乾隆时期,“满大人”纹饰颜色多达十余种,还大量引进了珐琅质颜料。图7“满大人”纹饰中,可见色彩丰富写实,有麻色、西红、茄紫、湖水绿、大绿、黄彩、墨彩、干大红等色彩,背景与人物冷暖色系相间,使“满大人”与周围人物更显立体。

图9 广彩“满大人”故事图海棠形盘Fig.9 The Kwon-Glazed porcelain plate with the design of foliated rim and multi-figures painting

3.3 构图技法

“满大人”纹饰除了色彩写实外,亦受到西洋构图技法的影响。如图9 中“满大人”和贵妇人置身园林,远处山峦叠翠,近处花木扶疏,呈现出“近大远小”和“近清楚远模糊”的规律性变化。即依照西洋焦点透视的原理,从近处人物向远处楼榭、山峦逐渐递缩,最终消失在远处的“焦点”上。并且近处人物衣褶的明暗深浅变化及地面的阴影让人物更显立体,透视关系更为强烈。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水墨画中“远近”的空间观念。中国山水画虽也讲究“咫尺万里” “平远及目”等朴素的空间透视观念,但更多是一种审美意境的表达,突出对观者审美心灵的观照。

4 结 论

广彩瓷中“满大人”纹饰是欧洲来华传教士、商人们为了顺应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需要,从他们的视角描绘的清代官宦的现实生活。它真实地再现了清代官宦的服饰特征,以及生活场景中园林、家具的艺术特征。透过官服我们看到了清代森严的等级制度,透过园林,我们看到了清代沿袭着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明清家具的装饰风格。“满大人”这个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纹饰,在照相技术尚未问世的年代,通过陶瓷装饰的艺术形式,让西方人接触到更多的中国风情和中国文化。

文化艺术和技术的交流往往是双向的,在中西频繁的贸易和文化交往中,中国艺术和欧洲风格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与创新。“满大人”纹饰以“中国风”题材为基础,结合西洋画中的绘画技法和写实风格,辅以中国画的审美意境,满足了欧洲人对东方文明的好奇和想象。广彩瓷之所以成为外销瓷中炙手可热的品类,其中深层次原因除了欧洲上流社会对其瓷绘艺术的热衷,亦是当时欧洲对“富足、极乐”中国社会的向往与倾慕。

猜你喜欢

纹饰技法家具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雕漆纹饰的修复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