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现状

2021-01-06黄鹏程杨思敏王新卫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5期
关键词:骨髓炎患处蒲公英

黄鹏程,杨思敏,王新卫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河南 450000;2.洛阳正骨医院,洛阳 河南 471000)

0 引言

骨髓炎(osteomyelitis)是一种骨感染性疾病,主要因人体内的骨髓腔、骨皮质和骨膜受到细菌感染而引起,发病原因以创伤性和血源性多见,临床也可由术后感染所致[1]。本病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生,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四肢长骨位置。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治疗周期过长,病情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传统中医药疗法对本病认识较为深入,以人为本、整体把握、辨证论治的独特理论作为支撑,内治外治相结合,治疗骨髓炎疗效突出,为广大患者所接受。现将传统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骨髓炎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中医理论认为,骨髓炎根据其临床症状应归属于“附骨疽”、“附骨痈”等范畴[2]。其发病因素以正虚邪实为主,多因机体正气虚弱,复感六淫邪毒,深入骨髓所致;或因暴力外伤,导致肌肉骨骼受损,复感邪毒,阻滞经络,气血瘀阻而发。陈实功《外科正宗·附骨疽》云:“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但人之气血生平壮实,虽遇寒冷则邪不入骨……皆由体虚之人……”表明附骨疽之所以发病,关键还是与机体正气不足有关,无力抗衡外邪,才会导致邪毒入骨,腐骨蚀髓。

本病起病较为急骤,初期以寒战高热为主[3,4],患者自我感觉患肢剧痛难忍,活动严重受限,查体可见患处局部皮肤发红,触之微热,压痛明显,舌苔发黄微腻,脉象滑数,呈现出一派热象;患病约3-4 周以后,邪毒入里化热,上述症状进一步发展,患处局部皮肤出现焮红甚至发紫现象,患肢肿胀较为明显,全身体温升高,呈稽留热且高热不退,此为脓肿已成;随后脓肿溃破,患处局部出现窦道,流出浓稠液体,长久不愈,或愈后不久再次破溃,疮口周缘皮肤色素沉着较为明显,此为骨髓炎发展晚期。

2 传统中医药治疗

传统中医药治疗骨髓炎历史悠久,临床基本上以“消、托、补”作为治疗原则,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内治外治相结合,内宜补益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外宜祛邪生肌敛疮,快速祛除毒邪。

2.1 中医药内治法

中医内治法治疗骨髓炎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总体治宜清热解毒、通经活络、补益肝肾。

白海峰[5]等对创伤性骨髓炎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对附骨疽阳气不足、血虚寒凝导致的阴寒证患者应用温阳散寒、补血通滞的阳和汤(熟地、鹿角胶、麻黄、白芥子、姜炭、肉桂、生甘草)治疗,结果表明阳和汤能够改善患处微循环,提高免疫力,减少阴寒证患者的复发率。邢玉琪[6]等在对家兔慢性骨髓炎(CO)的研究过程中,建立家兔CO 模型,应用中成药抗骨髓炎片(蒲公英、半枝莲、白头翁、紫花地丁、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研究其治疗作用,肌肉注射给药,对比白细胞计数、血清CRP 含量、胫骨组织NF-κB 表达等指标,结果表明抗骨髓炎片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排脓等功效,对CO 家兔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抑制致病菌、缓解骨髓炎炎症反应。俞华军[7]等对创伤性髌骨骨髓炎辩证论治,选取符合中医附骨疽(脓毒蚀骨证)的骨髓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在手术的基础上,予以仙方活命饮(金银花、防风、穿山甲、皂角刺、天花粉、浙贝母、白芷、陈皮、赤芍、甘草、当归尾、乳香、没药)治疗,热毒重者,加野菊花和蒲公英、地丁;痛甚者加田七、延胡索;气虚加党参、黄芪。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仙方活命饮在治疗创伤性骨髓炎脓毒蚀骨期能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溃坚的疗效。苏建光[8]和郭世涛[9]等在研究五味消毒饮对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时,二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与中药组对照研究,组方: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天葵子、连翘,紫花地丁、鱼腥草、炙山甲。气血亏虚加桂枝、黄芪与生姜;毒热炽盛加丹皮、桔梗和生地;体虚乏力加川芎、白术和当归;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组患者临床症状比对照组缓解较快,而且体温恢复到正常的时间也比较短,复发率较低。这表明传统中医药在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基础上,能消除局部症状、促进临床恢复愈合、减少不良反应、预防复发。

2.2 中医药外治法

中医药外治法作为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因其用药相对比较集中,能直达病所,且具有副作用较少的优势,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对于骨髓炎的治疗,应贯彻“腐肉不去,新肉不生”的思想,通过局部外敷、熏蒸、泡洗等方式祛除邪腐,改善血运,促进局部肉芽组织生长。

邢伟鹏[10]等治疗慢性骨髓炎,运用医院自拟验方骨炎2号方(紫花地丁、蒲公英、苦参、黄柏、川牛膝、大黄、赤芍、苍术、透骨草、红花),先将患处置于药液水蒸气上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可降患肢放入药盆中泡洗,浸泡期间患处可用容器舀药液进行冲洗,每次以30 分钟到1 个小时为宜,结束后后给予无菌敷料包扎。对比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周期结束后,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伤口愈合速度均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较短。表明中药熏洗方骨炎 2 号方,具有解毒祛湿、扶正祛邪之功效,能祛外邪、扶正气,改善患处局部皮肤条件,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尤登辉[11]等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中,术后2 周应用中药生肌膏(龟甲、生石膏、炉甘石、生血余、生地黄、象皮、当归)外敷,在患处均匀涂抹1mm 左右厚度,面积超伤口周缘2~3mm 为佳,无菌纱布覆盖包扎,1 周更换1 次。结果患者伤口愈合良好,14 个月复查未复发,这表明外用生肌膏,具有祛腐生肌的作用,能快速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复发率。林思薪[12]等治疗慢性骨髓炎,在接受手术的前提下应用中药液灌流冲洗(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野菊花、紫花地丁、夏枯草、桑枝、五倍子、仙鹤草、玄参、川牛膝、生甘草),对药液过滤并静置 48 h , 继续取上层液体过滤,将过滤的清晰药液与生理盐水按照4/5 的比例混合,对患处进行灌流冲洗,以每日3000 mL 冲洗量为宜 , 治疗周期约3周。结果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补益气血、清热利湿、托毒消肿类中药治疗慢性骨髓炎效果确切。

2.3 中医药综合疗法

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辩证,内外兼治[13]。清代吴师机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所异者法耳…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指出外治与内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地位相同,临证治疗时要将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综合应用更能收获良好的疗效。

钟建平[14]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采用中药外敷(大青盐、槐角、野菊花、黄柏、黄芪、桑枝,水煎备用,直接对患处浸泡冲洗或者以纱布浸入药液外敷)与自拟连银汤内服(连翘、川牛膝、土鳖虫、续断、明矾、生地黄、赤芍、地丁、金银花、蒲公英、酒炒当归)联合治疗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20%左右(P<0.05),观察组创口愈合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比对照组要短,而且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中药内治外治联合应用对临床疗效的提升作用较大,能加速患者身体恢复。方利[15]等应用清热解毒、利湿通络止痛中药(生石膏、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大黄、黄芩、山药、车前草、茯苓、猪苓、厚朴、青皮、陈皮、泽泻、枳实、丹参、甘草)同时配合中药外敷(芙蓉膏与五味骨疽拔毒散调匀后,均匀外敷患处(面积以超过患处周围约2~3cm 为度),厚度2~5mm,纸棉包裹,每日2 次,每次12h)治疗1 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在后期复诊时,随症加减口服中药,后期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罗换新[16]等观察中药内服配合外敷治疗急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内服(金银花、五味子、丹参、熟地黄、丹皮、北沙参、青风藤、甘草、黄芪、大青盐。化脓者加用皂角刺和穿山甲,肿胀疼痛者加用蒲公英和知母。水煎服,早晚服用,用药5 周。)和外敷(三七、黄柏、木香、没药、乳香与蓖麻油、凡士林煎成药贴,敷于患处,每日1 次,用药5 周)。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得出结论,中药内服配合外敷治疗急性骨髓炎的效果确切,能降低感染率,加速伤口愈合。钟文龙[17]等应用骨炎托毒丸(金银花、土茯苓、蒲公英、黄芪、党参、熟地、当归、川芎、桔梗、白芷、皂角刺、陈皮)联合骨炎Ⅱ号外洗(土茯苓、黄柏、苦参、蒲公英、大黄、地丁、红花、赤芍、苍术(炒)、川牛膝、透骨草)治疗外伤性骨髓炎,结果在58 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6 例,显效28 例,有效11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4.8%,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3 不足与展望

传统中医药疗法应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病理念,将辨病辨证相结合,从骨髓炎疾病的病因病机出发,整体把握,内外兼治,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由于目前国内对于该病的临床研究多数以临床症状作为疾病好转的参考,缺乏对中药作用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阻碍了传统中医药疗法向现代医学前进的步伐;而且目前尚无大样本量和多中心的临床评价报道,导致该病的中医药诊疗效果的临床证据不足,不利于该病的中医药诊疗方案的推广应用;另外,我们在应用传统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同时,应该考虑如何将西医针对本病相关的评价指标转换成中医临床症候,从中医学角度去解释骨髓炎的发病机制。总之,在应用传统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现存的治疗方法,我们要深入思考,从疾病的病因病机入手,结合相关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大样本多层次的临床研究,注重中西结合,联合中西医之长处,将传统中医药疗法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骨髓炎患处蒲公英
蒲公英
蒲公英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骨髓炎的诊治原则
治疥疮
治斑秃
可以吃的蒲公英
难治之症骨髓炎的预防与治疗
青少年多发的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