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与流:伟大建党精神与沂蒙精神

2021-01-06潘洪娥潘好香

关键词:沂蒙建党革命

潘洪娥,潘好香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炼和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32字科学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8。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高度浓缩,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头和起点。“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8。沂蒙精神作为山东党政军民在革命烽火中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一种革命文化形态,它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形成的一个个支流的精神坐标,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5日考察临沂时强调的,“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2]。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沂蒙精神的萌芽之光

一百年前,为了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和黑暗贫穷落后之中的中国人民,为了改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一派衰败凋零景象,挽救被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民族命运,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中,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冲破重重阻碍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打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旧格局,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生死以赴、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4]。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具有共同的基因,它们具有共同信仰的力量“支点”。“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的是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特质,展现了党强大的政治优势。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给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革命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恢宏的壮丽篇章。

在沂蒙精神孕育之初,齐鲁大地就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创立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进步刊物《励新》,在山东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堪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典范。王尽美参加中共一大看到了救助国家和人民于水火的希望,他将自己的原名王瑞俊改为了王尽美,以此表达其革命理想的“尽善尽美”之心意;而在生命弥留之际,他还想着未竟的共产主义事业和党的革命事业,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号召“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他将理想信仰写满了短短的生命账本。

在沂蒙山区,早期的中共党员通过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各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如开办识字班、庄户学、冬学、夜校等,并自编教材。这种贴近青年和底层群众的传播形式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逐渐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的朴素真理开始为当时先进群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山区广泛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地域化、沂蒙化,也将沂蒙人民特有的优秀思想品德和朴素的阶级感情转化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高度政治热情、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群众基础开始建立,这也成为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的根基,从而也促进了沂蒙精神的产生。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沂蒙精神的生命之源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相较于理想和信仰而言,初心和使命更具体。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5]。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立定初心。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6]64确定为党的奋斗目标,“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建立公有制”[6]64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之时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本质之所在。

牢记和践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主线。正是因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对中国的统治,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民族独立梦与人民解放梦,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正是因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四个伟大”,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百年风雨历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的是党初衷不改、本色依旧的特质,展现了党之所以强大的强大优势和鲜明主题。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沂蒙精神形成的生命之源。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会见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时曾经说,“我们的革命政权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而领导人民展开革命斗争;人民群众真正跟党走,相信我们党,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了沂蒙精神形成的生命密码。沂蒙精神发源于沂蒙革命老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翻身解放而进行革命斗争和革命政权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部沂蒙革命史就是一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为民史。

血雨腥风的沂蒙革命战争是实现劳苦大众翻身的一场革命,也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和使命。革命是什么?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革命是反对两个东西:一个叫做外国的压迫,一个叫做封建制度的压迫”[8]288。旧中国,积贫积弱,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爆发的近百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沂蒙地区和当时中国其他地区一样,遭受着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剥削、帝国主义的凌辱欺侮,再加上匪患横行,自然灾害频发,灾难深重的沂蒙人民在黑暗中苦苦探索和抗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1]3。沂蒙人民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也掀开了革命斗争的崭新一页,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暴动和武装起义如星星之火,在沂蒙大地渐成燎原之势。

沂蒙革命战争是拯救沂蒙人民于水火的一场革命,也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人民群众的一场革命。尤其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经过深思熟虑并对各方力量进行对比分析,果断提出了开展游击战争为主的战略方针,制定了“坚持依傍山地与不打硬仗的原则”[9]44。1937年9月25日,毛泽东同志致电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内同志时指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在电报中,毛泽东同志特地点明“包括山东在内”[9]57。为了开辟敌后战场,加强山东抗日对敌斗争的领导力量,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中共中央曾三次从延安派170多名干部到山东,先后派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六八六团和萧华纵队等部队入鲁。在党中央领导下的这些干部部队成为开辟沂蒙根据地的领导骨干,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为民,民爱党,党政军民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在群众遭劫遇难面临生命危险之时,山东党政军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主动打击敌人、保卫人民”成为人民军队的神圣职责。在革命战争中,为了群众的利益,十万将士血洒沂蒙。罗炳辉、符竹庭、李竹如、赵博、王麓水、陈明等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国际友人汉斯·希伯,都长眠在沂蒙这片英雄的土地。在经济上,山东革命根据地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和“精兵简政”等政策的有效执行,削弱了封建剥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关系;在政治上,山东根据地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实行“豆选”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保障人民政治权益,打碎人民身上背负的精神枷锁,广泛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使人民群众翻身;在文化上,开展适合人民群众的各种教育如冬学、夜校、庄户学、识字班等,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群众的无产阶级觉悟,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在山东根据地,正是有了共产党“以命换命”,率先垂范,与群众同甘共苦,才有了人民群众全心向党,无畏牺牲参军参战、奋勇支前,形成人民战争的滚滚洪流,演绎出党政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人间大爱,形成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联系,从而铸就了沂蒙精神。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沂蒙精神的昂扬基调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特质。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从北京、上海先进知识分子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到长沙、济南、武汉、欧洲、日本等地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从上海石库门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中国共产党于惊涛骇浪和急流险滩中诞生。一百年来,一路走来无不印满牺牲足迹,一路坎坷却无不是斗争的辉煌,有血泪斑斑,更有铁骨铮铮。1927年,李大钊高呼“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英勇就义;同在1927年,陈延年牺牲时宁死不跪;1928年,陈乔年倒在哥哥赴死的同一刑场上;1931年,蔡和森受尽酷刑,惨烈殉难;1935年,瞿秋白对刽子手说着“此地甚好”,从容就义……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年的岁月里约有370万名中国共产党员在革命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大无畏的惨烈牺牲!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向岁月深处回望,我们在为“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无数先烈致敬的同时,也探寻得出答案,那就是一代代无畏牺牲、英勇斗争的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始、使命致远。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我们党在奋斗征程中锻造了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锻炼了不畏艰险、不惧强敌,勇于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浩然风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毛泽东同志指出“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8]307。百年党史就是一部牺牲奉献史、一部斗争奋斗史,牺牲和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主题。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党的顽强意志、优良作风,展现了党强大的精神优势,也是沂蒙精神的昂扬基调。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崇高人生追求。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陈若克为“抗日救亡”跟随朱瑞来到沂蒙山区,不幸被捕后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据有关史料统计,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不畏强敌,敢打必胜,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2800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9000多人光荣负伤。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行动践行了为国家、为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同时,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还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沂蒙人民身上。沂蒙地区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沂蒙人民不屈服于来自社会的、自然的种种压迫和束缚,不甘落后、开拓奋进的思想品质和追求自由平等、敢于斗争的光荣革命传统。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跟日本侵略者斗争、跟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在蒙山沂水间先后发生了4000余场大小战斗,当时沂蒙根据地人口420万人,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名革命烈士血洒疆场[10]。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沂蒙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从来没有低过头,都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沂蒙人民敢闯敢试,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沂蒙精神的价值取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底色。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其政治属性是第一位的、根本的属性,而忠诚是所有政治组织都非常珍视的一种政治素养。对党忠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刻进骨子里、融入血液中,挺起其精神脊梁的基因和品德。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对党员提出了对党忠诚的最基本的政治要求。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第四条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者……均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但是在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前,必须与那些与我们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关系。”这就要求党员必须忠诚认同党的纲领和政策,突出了党员政治品格上的先进性、纯洁性。1927年,毛主席同志亲自撰写第一份入党誓词并带着新党员宣读:“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这份入党誓词的核心内容“永不叛党”后来写入党章。

在百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而初心不改、遭遇挫折仍不负使命、历经苦难而淬火成钢,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受到人民衷心拥护,从最初50多名党员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断取得人间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成为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强大力量。

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忠诚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体现到对人民的忠诚上。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用坚定的信念、赤诚的鲜血和拼搏的汗水谱写的,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付出全部热情的壮美历史!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的是党品格高尚、心系人民的特质,展现了党强大的道德优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也体现了沂蒙精神的鲜明价值取向。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义忠诚、为人民“舍命拼搏”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5日考察临沂的重要讲话中将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

沂蒙地区是全国出现党的活动比较早的地区之一。在王尽美同志的传播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沂蒙大地的一大批进步青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沂蒙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沂水支部诞生。在当时党组织力量还比较弱小,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反革命势力剿杀的情况下,沂蒙地区的中共党员依然义无反顾干革命,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比如刘晓浦、刘一梦叔侄两人,不恋荣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叔侄俩在被捕入狱后,面对敌人严刑宁死不屈,慷慨就义,这就是对信仰的忠诚,对党的忠诚。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让沂蒙人民切实感受到认识到共产党是真心实意对待老百姓,是自己的亲人。沂蒙人民从而将这种认知内化为坚定跟党走的情感,外化为积极报名参军参战、奋勇支前的行动,“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车轮隆隆向前,生动诠释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猜你喜欢

沂蒙建党革命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沂蒙壮歌》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的出行革命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