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百年历程、经验与启示

2021-01-06徐翰婕

关键词:工业化道路工业

孙 民, 徐翰婕

实现工业化、走中国特色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根基,工业化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能否实现工业的良性发展。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构成了实现民族解放、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一条主线。从这个层面看,百年工业化道路探索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谱系,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价值指向。对建党百年来工业化道路的研究,可以清晰厘清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工业化道路探索的运行轨迹。在此基础上,深刻总结和揭示百年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为未来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重要启示。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的经验及其重要启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的百年历程

工业化道路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必然。近代中国,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都对工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指导下,我们党结合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和人民利益的工业化道路。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可以将我们党对工业化道路探索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等四个时期。四个时期清晰勾勒出我们党工业化道路的百年光辉历程,完整呈现出我们党探索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有益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难探索(1921—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业化发展和工业化道路的探索都服务于革命需要,最终目的是促进民族解放与独立。1921年,在我党成立时所制定的纲领中,就明确指出要没收资本家所有的工业资料,工人、农民和士兵要联合起来为社会革命服务。此后,我们党在所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中,大力发展军事工厂以服务战争需要。1934年,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毛泽东指出,集中经济力量供给军事并提高人们的生活,因此必须发展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1]130。此时,面对敌人封锁所导致的物资匮乏,其实就已经反映了我们党早期独立自主发展工业的要求。1936年,面对时局变化,毛泽东指出,我们可以依赖国内外敌人的军事工业,但不能助长这种依赖性[1]237。在利用敌对势力的先进工业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毛泽东看来,强大的工业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强大和人民幸福。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坚实基础是工业,而农业则是工业发展的基础。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指出,消灭侵略者、发展现代工业和进行土地改革才能建立新中国;同时只有独立自由的中国才能促进工业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农业近代化以及新民主主义国家进行斗争,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所在[2]1081。1947年,毛泽东指出,在实现革命胜利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3]1245。因此,工业化道路的探索首先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中进行的,这为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我们党也始终把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工业化道路奠定基础。面对战争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我们的工业部门很不齐全,各行各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很多。此时,我们通过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本,整合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乱象,通过“一化三改”,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其二,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中,毛泽东指出,重工业和国防能够带动农业和轻工业的向前发展,但是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完成重工业[4]。随着“一五计划”的展开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党逐渐认识到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就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如何协调发展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行阐释。其三,学习国外经验与坚持独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面对新中国成立时百业待兴的局面,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但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我们也看到苏联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弊端,由此毛泽东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周恩来总理曾说,我们所建立的、基本的完整工业体系,不仅能够制造原子弹和导弹等重工业,同时也要有相应的轻工业和农业等[5]。其四,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工业化道路的艰难探索。据历史资料统计,尽管十年政治动乱对我国工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但这个阶段我们的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尽管崎岖但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前进。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调整与创新(1978—2012)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市场经济也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这为我国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带来了动力。面对经济发展问题,邓小平主张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率先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管理经验,这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契机。邓小平认为,应该依靠科技和教育的进步来发展生产力以促进工业发展。由此,他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就不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国防。”[6]86科技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关键。面对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工业的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和提高工人的素质。2002年,江泽民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战略,即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含量高,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的工业化道路[7]。换言之,江泽民同志提出将信息化和工业发展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注重工业发展的质量和创新的观点。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把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和发展机遇紧密结合起来[8]。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世纪工业化发展道路更注重创新和发展质量。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调整工业发展战略,进而在市场经济中依靠科技和创新推动工业发展,以提升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完善与优化(201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走出一条新型的现代化工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具体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完善与优化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论述。其一,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工业化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9]13。也就是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探索新时期工业化道路的内在动力。要把提升工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提升我国工业发展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其二,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持续推动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和数字强国,但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层面。实体经济是发展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而数字经济是迎合时代发展以及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三,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工业的绿色发展,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是要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工业发展模式转变。在此基础上,在构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化发展道路中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的四个时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在开创工业化道路中,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实践优先、开放创新贯穿其中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业化道路百年探索历程表明,工业的发展是我们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则决定了我们以何种方式发展和以何种方式生存。在艰难的工业化道路探索中,我们党以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为实践导向,始终把民族独立、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尽管在探索过程中走过弯路,但总体上看,我们党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中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工业化道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从革命需要到发展需要的转变

纵观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发现,西方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其特有的工业化道路。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在近代中国,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纷纷提出了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主张,试图挽救中国的落后面貌。但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工业化主张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建党之初,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我们党对工业化的探索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进行的。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福利,是建立在巩固的国防和工业基础上的,但没有独立统一和自由民主,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工业[2]1080。军事工业的需要,这对反抗外来侵略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工业化的发展为民族独立和国家政权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经济成为社会事业的核心任务,而工业化道路从传统转向现代,都始终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中国历代领导人的发展观中,他们都把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作为战略任务。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创新,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和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9]235。因此,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思路的转换,都是以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为参照的。

(二)从模仿借鉴到自主创新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又迈入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业待兴和百废待举的局面,我们在坚持工业化发展的独立自主原则下,也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原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成功的从农业大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大国,这对苏联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发挥着重要作用。1956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摆在我党面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国,其工业化的探索经验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3]1481。由此,我们派专业技术人员去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的经验和管理;同时也聘请苏联专家来我国进行指导。历史表明,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我们也深深认识到坚持独立自主工业道路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不断创新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把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创新相结合,例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国、科教兴国以及创新型发展战略的提出。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大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构建新的产业体系[9]204。我们党始终把创新作为工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构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三)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工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历史和实践也证明,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工业发展体系,我们才能在工业化道路上前进。正是基于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确立了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发展道路。“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气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10]。因此,我们面对国内国际的形势,以发展重工业来提升经济的高速发展。不难理解,确定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道路:一是巩固新生政权;二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三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由此,我们也曾经确定了赶英超美的战略,之后也走向了工业发展的大跃进。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发展工业中,又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转变。其一,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在发挥政府作用时,也积极借助市场力量,为工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其二,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下,工业的发展有更多力量参与进来,市场的活力逐步释放,工业发展出现了繁荣局面;其三,从追求经济效益到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发展中,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GDP的高速增长。要实现供求的均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而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求和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11]237。这也是我们走可持续工业发展道路所必须面对的。

(四)从中国经验到大国担当

在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艰难探索中,现实教训与实践经验并存,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立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向前发展。我们的现实教训体现在:过于追求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工业自身发展的规律,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但我们党能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认识自身的问题,积极做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诚如邓小平所言:“三十年来,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蠢事,我们毕竟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也几乎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6]232回首百年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历史,正是由于我们有了丰富的经验,从而才促使新时代工业的发展能够沿着正确轨道前进。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为全球工业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增强经济运行效率以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和完善社会保障,积极建设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结构和管理体系[12]。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提升和产业发展成果共享等,这些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经验。总之,中国逐渐从工业大国转向工业强国,积极把自身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工业强国的根本保证。

总之,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化道路的基本经验体现在我们党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的当代启示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百年工业化道路探索的强有力领导者,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取得工业化成就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回顾百年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进行了艰难的工业化理论与实践探索。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已经走过和超越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正是由于我们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智慧,我们不仅创造了人类工业历史上的发展奇迹,而且也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对我们党百年工业化道路的再认识和再思考,这无疑对我们今后实现工业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实现工业化就成为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任务。百年来,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建立,都是我们党在民族危难时刻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党把工业发展与中国革命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1949年之后,我们又始终把国家政权巩固和人民生活改善作为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在新时代,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工业发展的价值导向。“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中央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11]234。工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也就要求在工业化发展方向、方式等方面全面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讲,我们所取得的工业化建设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在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军事工业发展,武器制造的原材料和制造方法等凝结着人民群众的劳动和智慧。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积极发展农业,这为我们党发展工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也就是说,我们党的工业化发展实际上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因此,党的领导是我们工业化道路探索的强有力领导者,人民群众则是推动工业发展取得成就的根本动力所在,这二者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

(二)坚持工业发展战略与国家安全的统一

工业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复兴的内在保障。从我国工业发展百年历程看,正是由于党长期把工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中国才能立足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工业的发展必须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加强工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自主创新,从而从物质基础层面为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视察时指出,增强工业的竞争力,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平行发展,需要在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实施创新发展战略[13]。无疑,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从另一层面看,只有国家安全才能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换言之,国家安全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而工业发展则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物质保障。原因在于,工业发展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国内国际的复杂形势,也正在倒逼着我们加强国家安全。保证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因此,工业发展要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才能更好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三)坚持工业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坚持工业的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其一,历史的经验教训。回顾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确实走过弯路,例如重视工业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也就是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其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倒逼。自然资源紧张和走持续发展之间如何保持内在张力,如何在遵循工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工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民自身的利益相结合。其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面临工业发展困境中,我们要始终把工业治理、技术治理和党的政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工业发展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营效益上,求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5]为此,工信部在2016年专门出台《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就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和走生态文明道路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把绿色发展贯穿工业发展的各个部门,积极转变工业发展模式与方式,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推进绿色工业发展体系的建立。进一步看,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本身就是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我们要破除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做法,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从而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6]。工业的绿色发展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具体实践,因此,坚持工业的绿色发展本质上就是提升和保护生产力。

(四)坚持工业发展道路自信与道义性的统一

工业发展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体现,这种自信既来自百年来所取得的工业化发展成就;同时也体现在工业化道路的道义性上。从器物层面看,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物质保障,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多元化工业产品。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升世界第二位,这正是我们工业发展自信的基础所在。从工业文化层面看,工业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工业文化基础为促进工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精神沃土。从根本上看,工业发展道路的自信是我们工业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这就启示我们,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发展话语权,就必须厚植工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同时,这种工业发展的道路自信,也得益于我们党工业化发展道路具有正义性。尽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起步早,但是他们在发展的同时也进行对外侵略和殖民掠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强大的工业力量,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以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尽管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工业发展所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而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发展观,积极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而做出自己的贡献。诚如马克思所言:“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17]因此,在以后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我们党应该继续秉承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优良品质,在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发展话语权中彰显工业化道路的正义性。

综上所述,百年工业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程,不仅证实了我们党在解决时代课题中的价值理念,而且将进一步证实我们党在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的责任担当。面对百年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不能躺在巨大成就的功劳簿上,也不能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中退缩,而是要将工业发展中的历史反思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为继续推动新时代工业发展新局面的构建提供价值指引。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把我们党的执政规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运行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在尊重规律和尊重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工业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要。因此,面对新的发展格局,百年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历程的重大意义愈发凸显,这将为中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提供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

猜你喜欢

工业化道路工业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