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惠兰教授治疗产后病经验解析*

2021-01-05河北中医学院张拴成耿静然马玉聪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乳汁腹痛气血

河北中医学院 张拴成 耿静然 马玉聪

指 导 杜惠兰(石家庄 050200)

提要 杜惠兰教授长期从事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从产后痛证、产后缺乳、产后抑郁及其他常见病证4个方面,对杜教授治疗产后病的见解和思路加以总结和分析。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1]。古代医家对于产后病有较为丰富的认识,如东汉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2]中医对产后病的治疗,以“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为基本原则,结合患者病情进行辨治。

杜惠兰教授是河北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先后师承多名中医妇科名家,对妇科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侍诊于杜教授左右,兹撷取杜师临证中治疗产后病的临床经验,以飨读者。

1 产后痛证,首辨虚实

1.1 产后腹痛 产妇分娩后,子宫阵发性收缩而小腹疼痛者,称产后腹痛。现代医学认为产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子宫收缩呈阵发性痉挛状态,可使子宫肌壁血管缺血,组织缺氧,神经细胞受刺激而出现腹痛[1]。对于产后腹痛的认识,中医学认为有从冲任空虚、瘀血留滞、风冷凝滞等多种因素。如《妇人大全良方》“夫产后小腹痛者,此由产时恶露下少,胞络之间有余血与气相击搏,令小腹痛也。因重遇于冷,则血结变成血瘕,亦令月水不利也”[3]。《景岳全书》“凡新产之后,多有儿枕腹痛者,摸之亦有块,按之微拒手,故古方谓之儿枕,皆指为胞中之宿血,此大不然。夫胎胞俱去,血亦岂能独留?盖子宫蓄子既久,忽尔相离,血海徒虚,所以作痛,胞门受伤,必致壅肿,所以亦若有块,而实非真块,肿既未消,所以亦颇拒按。治此者,但宜安养其脏,不久即愈”[4]。清·萧慎斋亦云:“产后有下血过多,冲任空虚,肝经血少而腹痛。”[5]

杜师认为产后腹痛病机有虚实之别。虚证多因产时失血较多,以致胞脉失养;实证多由血凝瘀阻,或兼感受风寒邪气,不通则痛。也有属于感受湿热邪气,阻滞气血运行而作痛者。产后腹痛的治疗应首辨虚实,虚实的鉴别点在于腹痛拒按还是喜温喜按,恶露的颜色和质地,以及兼症。若患者腹痛而拒按,恶露色黯滞,夹有血块者,多属实证;腹痛而喜温喜按,恶露色浅淡或清稀,兼有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汗出过多等,多为虚证。在产后腹痛的治疗中,血虚者重点在于养血补血,阳气不足而兼寒象者,多加入艾叶、桂枝、肉桂、吴茱萸、小茴香等温暖下元,使阳气充足、气血畅行而痛止;血瘀者重用活血化瘀及破血药物,若气滞明显者,患者多表现为胸胁、乳房及少腹等部位胀满疼痛,情绪不佳时加重,杜师多加香附、乌药、延胡索等行气除胀、理气化滞;瘀血严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者,可酌情选用莪术、土鳖虫、皂刺、路路通等破血逐瘀药物;湿热成毒者则重用败酱草、红藤、金银花、鱼腥草等清热祛湿解毒之品。

1.2 产后关节痛 产褥期内,出现关节或肢体痠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关节痛[1]。属中医“产后身痛”“产后痹证”“产后遍身痛”范畴。现代医学认为,产后关节痛多由头盆不称、头位难产、胎位异常、强行阴道分娩,胎头降入骨盆,压迫骶丛神经支,或产程中部分神经牵拉损伤等引起。产后关节痛的中医治疗也可分为虚实两端:虚证多由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不足,肢体关节失养所致;实证者多与产后瘀血留滞经络,或兼感外邪,使气血不通所致。杜师认为,治疗产后关节痛,要抓住产后气血两虚为本,常兼瘀血、风寒湿邪气外袭为标,标本兼治,分清主次,以独活寄生汤为基本方,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汗多恶风者,加黄芪、白术,合防风为玉屏风散,固护肌表、疏散风邪;寒象明显者,体质较弱偏于气虚者,重用党参、白术以补气;血虚明显者,增加当归、白芍、熟地黄用以补营血,肝肾得补,气血渐复,外邪渐散,瘀滞自通,而疼痛得愈。

1.3 产后腰痛 腰痛也是产后常见的疼痛症状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孕期骨质一般无改变,但不注意补充钙质及维生素D可引起骨质疏松;此外,腰骶部疼痛也常常与松弛素(relaxin)使骨盆韧带及椎骨间的关节、韧带松弛有关。 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胞络属肾,产后腰痛证治亦多与肾有关。杜师认为,产后腰痛的治疗亦应首辨虚实。女性生产劳伤肾气,损动包络,肾气大虚未及平复可致腰痛;实证则多为恶露排出不畅,瘀血留滞经络,不通而作痛;又有两者兼夹而兼外感风、寒、湿邪者。治疗宜虚者补之,以温养气血为主;实证则多活血化瘀,或兼以外散风寒湿,通络止痛,选用桑寄生、川续断、盐杜仲、巴戟天等通补之品,补肝肾、暖腰膝、祛风散寒除湿,加以狗脊引药力达病所。

1.4 产后头痛 头痛在产后亦属多见。历代医家认为产后头痛多为虚证,如《妇人大全良方》云:“夫人头者,诸阳之会也。凡产后五脏皆虚,胃气亏弱,饮食不充,谷气尚乏,则令虚热;阳气不守,上凑于头,阳实阴虚,则令头痛也。”[3]现代妇科名家钱伯煊先生分析产后头痛的病因病机为血夺阴损,虚阳上亢者多见,治法以育阴潜阳为主。杜师认为产后头痛的证治应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考虑到女性产后的生理特点,产后头痛虽然以虚证偏多,但也要考虑风、寒、湿邪侵犯等因素,尤其是风邪的上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治疗时既需要顾及其阴血不足、正气亏损的一面,也要兼顾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等方法。治疗产后头痛,杜老师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和性质,多以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为基础方,同时酌加白芷、羌活、苍术、细辛等,养血补气的同时,或参以祛风活血,或参以祛湿散寒,使得正气充足,一方面能驱邪外出,头痛自止,另外还能抵御邪气再次入侵,以减少复发。

2 产后缺乳,通补结合

哺乳期内产妇乳腺无乳汁分泌,或泌乳量少,不能满足喂养婴儿者,称为产后缺乳[1]。现代医学认为贫血、营养不良、恐惧、抑郁、焦虑、劳累、剧痛、年龄过大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丘脑下部,增加儿茶酚胺分泌量,导致催乳激素抑制因子分泌增加,催乳激素减少,可造成缺乳或者乳汁过少;产妇泌乳次数减少,也可导致乳腺泡泌乳减少造成缺乳。

中医学将产后缺乳又称为“产后乳汁不足”“产后乳汁不行”等。从经络循行及分布来看,乳房属于足阳明胃经及足厥阴肝经分野。乳汁为人体气血所化生,来源于中焦脾胃,泌乳过程又赖于肝之疏泄功能。化源充足,疏泄不失常度,才能保证乳汁的正常分泌。《妇人大全良方》曰:“凡妇人乳汁或行或不行者,皆由气血虚弱,经络不调所致也……若累经产而无乳者,亡津液故也,须服滋益之药以动之。若虽有乳,又却不甚多者,须服通经之药以动之,仍以羹臛引之。盖妇人之乳,资于冲脉,与胃经通故也。有屡经产而乳汁常多者,亦妇人血气不衰使然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产妇有二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盛者当用通草、漏芦、土瓜根辈;虚者当用成炼钟乳粉、猪蹄、鲫鱼之属,盖可见矣。”[6]

杜师认为产后缺乳的治疗应首辨虚实。辨证要点在于乳房局部有无饱满胀大,以及乳汁的质地,并结合患者全身症状加以判断。若患者乳房饱满,甚则饱胀不适,触碰作痛,乳汁排出不畅,质地黏稠,伴有胸胁部胀满不适、情志抑郁、暴躁易怒,声高有力、体质壮实,脉弦者多为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治以疏肝解郁。乳房胀痛明显者加全瓜蒌、路路通、王不留行;乳房结块明显者加生牡蛎、夏枯草;局部灼热感者加漏芦、连翘、牡丹皮、栀子;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者加天花粉、玄参。乳房柔软或干瘪不能充盈,乳汁量少清稀,伴有疲乏无力、声低懒言、纳呆纳少,脉沉细或沉弱者,多为气血虚弱、生化乏源,治以调理脾胃、气血并补,少佐通草以畅通经络促进乳汁排出。兼有腰痠腿耎者,多为肝肾亦不足,加熟地黄、山茱萸、川续断、枸杞子补肾填精;疲乏明显者,为脾肺气虚之象,重用党参、山药、白术培土以生金、健脾益气;气短或自觉少气者,多为清阳不升,在重用参术补气药物的基础上加桔梗、升麻,升提下陷之清阳。

3 产后抑郁,气血为本

产妇在产褥期间出现抑郁症状,称为产褥期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多在产后2周内发病,4~6周症状明显[1]。临床表现多有情绪改变、自我评价降低,对生活缺乏信心、睡眠障碍等,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或杀婴倾向。现代医学认为产后抑郁的病因尚不明确,多产、不易怀孕、早产、妊娠合并疾病、家庭关系不够和睦、新生儿性别与期望不符等情况易引发产褥期抑郁症。中医典籍中有“产后发狂”“产后惊悸恍惚”等记载,将此归于“郁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与肝气郁滞、血行瘀阻及气血不足有关。

杜师认为产后抑郁的治疗首重气血,当明辨病位属气分还是血分,有无虚实兼夹为患,注重补气血之不足,更重要的是调理气血的平衡。妇人产后百脉空虚,阴不济阳,心肝血分大虚,血不养神,故而常有心悸怔忡,情绪低沉甚则喜悲伤欲哭、恍惚烦乱、失眠多梦、夜寐不安、精神倦怠、郁郁寡欢等证。治疗重在调理心肝血分,养血补血,兼有纳呆、纳少、脘痞胀满等脾胃症状者,加党参、白术、木香、佛手等健脾益气生血;兼有烦热者,稍加牡丹皮、栀子清心除烦。产后胞宫瘀血停滞,或因气虚不能推动血行,也可导致瘀血内阻,肝郁气滞而现情志苦闷,善太息,喜怒无常,暴躁易怒,狂言骂詈,甚则神志错乱、噩梦易惊。治疗重在调理气血运行,根据病在气分、血分的多少,采用补气化滞、行气开郁、活血散瘀、破血逐瘀等药物,兼有痰浊者酌加清半夏、竹茹、菖蒲、远志等化痰之品;化热明显者加黄芩、黄连、栀子、酒大黄、钩藤等;狂躁者加用生龙骨、生牡蛎、琥珀等重镇之品。

4 产后诸症纷繁,虚证多见

女性生产的过程大量损伤人体的阴血,元气随之而耗散,又有恶露排出的生理现象,故女性产后体质特点多属于阴血不足,气血两虚,同时易出现瘀血留滞,易致多种不同病症。如产后汗出较多、虚羸少气、恶风畏寒、易于外感、大便干结、脱发、月水不调、恶露不绝、发热、乳痈等症。杜师认为,治疗产后诸症,应在抓住女性产后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深入认识不同症状的病因病机。如产后阴血不足,可出现口干口渴、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脱发等诸多虚羸症状;而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可表现为发热、汗出较多;汗出的过程腠理开张,而气血不足的状态人体卫外机能下降,又极易被外邪乘虚而入,留滞不去,从而出现鼻塞、头痛、肢体关节疼痛等外感症状。肝藏血而主疏泄,阴血不足肝失所养,疏泄失司,则出现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月水不调;郁而化热凝滞气血则易致乳痈;动风则出现惊悸恍惚等精神神经症状。而正气虚损,瘀血留滞,可致腹痛,恶露排出不畅等常见症状。所以产后病的治疗,杜师强调应勿忘“正虚”之根本,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女性产后体质特点处方用药,方能切中肯綮,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保证疗效。

5 典型验案

翟某,女,35岁,已婚,于2019年5月移植一枚冻胚,2020年2月10日于河北生殖医院剖宫产1女婴,重3.45 kg。产后第2 d不明原因高热39 ℃,予布洛芬口服治疗后,大汗淋漓,可浸透衣被,自觉身凉,全身拘紧,体温恢复正常。产后第4 d,突然出现头晕昏蒙,视物模糊,遂来就诊。刻诊:产后第13 d,恶露即净,现量少,色淡红。乳汁充足。头晕昏蒙,头重如裹,头皮发紧;视物模糊,与人交谈时觉声音遥远;烦躁易怒,悲伤欲哭,哭后烦躁缓解。纳呆,寐差,夜间频繁哺乳,影响睡眠。大便日2次,质黏,排便不畅,小便调,舌红、苔略黄腻,脉细弱略有紧象。处方:麻黄6 g,苍术、白术、石菖蒲、白蔻仁、厚朴、法半夏、陈皮各10 g,薏苡仁15 g,通草6 g,丹参、柴胡各15 g,白芍、香附、合欢花、远志、焦三仙各10 g。二诊:2020年3月1日,上述症状均有明显缓解,已有食欲。诉耳鸣,如金属敲击音,耳中有堵塞感;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多梦;头晕昏蒙,头重如裹,头皮略紧;视物模糊,心烦时尤甚;心烦易怒,易饥。大便日1次,质可,小便调,舌红苔白,脉细弱。上方去麻黄、法半夏,加牡丹皮10 g,龙胆草6 g,夜交藤30 g,琥珀粉0.5 g(冲服),4剂。三诊:2020年3月8日,诸症进一步缓解,在心情愉悦时尤为改善,前方去龙胆草、丹参,加党参15 g,麦冬10 g,五味子6 g,天麻10 g,7剂。四诊:2020年3月22日,产后42 d。自觉膝盖凉;余症如前而大有改观,舌红苔白,脉细弱。前方去麦冬、五味子、琥珀粉、白蔻仁,加炒白术15 g,枸杞子12 g,菊花、栀子各10 g,旱莲草、川牛膝各12 g,藿香10 g,砂仁6 g,炒鸡内金15 g,川芎20 g,龙齿10 g,7剂。五诊:2020年4月21日,耳中堵塞感已愈。膝关节拘紧感缓解,脚后跟偶有痠痛,纳寐可。大便日1~2次,质略稀,不黏,小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缓。前方去枸杞子、菊花、栀子、旱莲草,加升麻6 g,炒山药15 g,茯苓、独活、地龙各10 g,7剂。六诊:末次月经4月29日,2 d净。头晕昏蒙、沉重缓解;睡眠质量改善;视物模糊已愈。自诉偶有膝盖凉,膝关节拘紧缓解,双下肢痠沉,脚后跟偶有痠痛,活动后尤甚。纳寐可二便调,舌紫红苔薄白,脉沉细弱。上方加续断15 g,肉桂6 g,7剂。七诊:诉膝盖凉已愈,余症均已缓解。

按:病人剖宫产后出现多种症状,将症状进行分类,可知头晕昏蒙,头重如裹,视物模糊,纳呆,大便质黏,排便不畅等为痰湿内阻之象;烦躁易怒,悲伤欲哭,寐差为肝失疏泄所致;头皮发紧、脉略有紧象为外受风寒。辨证为痰湿内蕴,肝气不舒兼有外受风寒。治以三仁汤加减以祛湿,合畅情志解郁、发散风寒之品。病人药后症状大减。后续结合患者产后体质状态,参考病人症状变化,酌情加减,调整用药,如二诊清泻肝火以安眠;三诊参以补气养阴息风;四诊针对视物模糊而养精血息肝风,同时祛湿兼顾膝盖发凉之症;五诊、六诊注重解决膝关节拘急和脚后跟痠痛,重用补肾温阳、祛风湿活血药物,纷纭症状逐渐消除而收效。

猜你喜欢

乳汁腹痛气血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乳汁点目需谨慎
气血不足我来看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特发性腹痛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