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负性心理情绪的护理研究进展

2021-01-05高雪丰贺燕白秀丽赵鲁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6期
关键词:性心理医务人员医护人员

高雪丰,贺燕,白秀丽,赵鲁燕

(1.内蒙古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2.包头市中心医院 护理部,内蒙古 包头 014040;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急诊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0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于2019年12月下旬发现,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宣布NCP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NCP是由一种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的肺炎,此类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75%乙醇、含氯消毒剂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该传染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与气溶胶传播。目前,我国疾控中心已将NCP列入乙类传染病范畴,并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NCP传染速度快、范围广、易感人群普遍,医护人员时刻处于被感染的高风险中,身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与所承受压力相矛盾,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本文结合近期发表文献分析整理,就新冠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常见的负性心理情绪及相应护理干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新冠肺炎下医护人员负性心理情绪的调节提供依据与参考。

1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常见的负性心理情绪

1.1 焦虑。在NCP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责任重大,压力随之而来。医护人员面对患者的隔离、治疗、抢救甚至死亡,心理不断遭受打击,加之工作负荷重、隔离环境压抑等均会加重医护人员心理负担。研究显示中年资、工龄较长的医护人员比低年资、工龄短的更易产生焦虑等情绪,这与中年人承担着更多来自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有关[2-3]。一线护理人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比起非一线护理人员的焦虑情绪更加严重。研究表明,抗击NCP临床一线护士中轻度焦虑护士占50%;中度焦虑护士占29.25%[3]。焦虑作为影响一线医护人员工作效率、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重视医护人员的负性心理情绪,及时评估与调整其心理状态对医护人员自身以及救治工作至关重要。

1.2 恐惧。一线医务人员作为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是感染新冠肺炎风险最大的一类人群,经历紧急突发事件后,不少医务人员会产生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包括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而恐惧被认为具有心理暗示作用,人们往往会因为无法克制内心的恐惧而削弱自身认知与判断力,进而影响机体平衡[4]。有研究指出[5-6],一线医护人员产生恐惧情绪心理高于普通人群。加强对医护人员负性心理情绪的重视及正确引导,有效安抚情绪,帮助其保持良好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客观对待疫情的常态化尤为重要。

1.3 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disorders,ASD)。医护人员目睹着患者抢救、死亡的一系列过程以及家庭生活的变故,处于超高心理负荷之下,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急性应激反应。研究发现[7-8]在本次疫情中一线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远高于常人的发病率,与一线护理人员工作时间长、异地援助等因素有关,对发生ASD的医务人员应及早重视,帮助医护人员调节心理问题,减少ASD的发生。

1.4 同情疲劳。同情疲劳是指人在帮助他人时,因反复付出共情后而出现二次创伤或工作倦怠,以及可能带来身心健康问题[9]。国外研究显示[10-11]医护人员频繁面对癌症、肿瘤、创伤、抢救、死亡等情况,会更加容易产生同情疲惫。王芬等[12]疫情期间对一线医务人员调查过程中发现,有67.9 %的医护人员会出现同情疲劳。自新冠疫情暴发到发展为疫情常态化以来,医护人员既要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面对日渐增多的确诊病例与繁重的工作,医护人员会出现冷漠、麻木等情况。

2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负性心理情绪的护理干预

2.1 实施心理评估。心理干预前运用量表,结合临床访谈对医务人员的心理稳定性以及耐受性进行评估。心理评估是护理心理干预的前提,且贯穿于心理干预全过程。常用来评估量表有Zung 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 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等。

2.2 提供社会各界支持。自疫情暴发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等及时更新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保证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维护医务人员的基本权利。微博、头条、抖音等网络平台加强平台言论审核,对发布的不实言论及时处理,及时抵制谣言,避免引起大众的恐慌情绪。社会支持可为医护人员提供客观的鼓励与支持,政府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改善工作环境,给予一线救援人员适当的额外奖励与假期补偿,提升医务人员待遇,优化排班制度,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增强医务人员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自信心[13]。

2.3 组建心理救援团队。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组建心理救援队伍,制定干预方案。在开展线下心理救援医疗队同时线上心理援助热线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开展科普教育,定时推送疾病研究的相关进展、疫情实时动态以及医务人员防护技能等,及时且正性的心理引导,以利于减少医护人员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工作中。

2.4 构建心理干预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者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可帮助其尽早回归社会、适应生活。救援前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指导释放压力的方式,如弹穴位情绪释放法。救援中,传统面对面的心理指导难以实现,可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指导。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分为普及性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危机干预[14]。针对心理问题较轻者可通过微信平台推送消息行普及性心理干预,避免心理问题加重;对于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者通过视频会议以小组形式行团体辅导,互相宣泄情感并给予对方支持;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者采取一对一个性化心理辅导,避免其形成消极认知行为模式。救援后,辅导医务人员自我调节,持续跟进心理干预。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机制,为今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做指导。

2.5 其他干预。规律饮食、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度有氧运动等均利于缓解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指导医务人员采用音乐疗法、正念减压法等来改善睡眠质量、释放压力,必要时可服用适当剂量的安眠药。制定合理的三餐计划,保证饮食结构化、营养化,增强免疫力。每日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释放压力,缓解不良情绪。

3 结论

综上所述,此次疫情无论对医务人员的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将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中,重视不良情绪,及时给予干预,减少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携手打赢这场战役。

猜你喜欢

性心理医务人员医护人员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