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强化劳动教育的路径

2021-01-04刘爱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高校

刘爱梅

[摘 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高校强化劳动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阐释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分析了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设立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以专业为抓手提升创造性劳动水平;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形成劳动教育网格化等劳动教育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2-0006-03

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劳动,也正是劳动推动和创造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在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需要每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的劳动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劳动教育及其作用

马克思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着重强调劳动必须与教育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能力,同时又通过劳动使人得到全面的提升。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成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方法”和“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1]马克思客观地揭示了劳动教育的本质,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继承和发展,倡导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一)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指出:“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通向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2]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由此可见,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和人自身获得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开展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指明了方向。

(二)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劳动素养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劳动模范、弘扬劳动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5]高校开展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品质的实践载体。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养成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的劳动习惯。让全社会形成诚实做事、诚实做人的良好风尚。

(三)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创造性劳动是指在劳动中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劳动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最后形成创新性的劳动成果。进入新时代,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劳动者,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6]大学生通过创造性劳动实践,培养创新理念,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社会和人工智能时代,促使大学生在专业学科探究中、品牌创新设计中,切身体会劳动价值和成就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提倡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是新时代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毛泽东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大学理工学生要做实验,文科学生则要参加工农业劳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2020年3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重新把劳动教育提上重要地位,重申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劳动教育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往往被忽略和异化。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度不高

把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和渗透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充分开展,同时有助于创新和加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但是在真正的实践教学中劳动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存在被弱化和边缘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体系上主要侧重强调政治观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方面,却忽略了劳动观教育。这种教育内容体系上的“忽略”,很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处于“空中楼阁”,缺乏实践的载体支撑。

(二)高校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上没有形成系统

当前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没有把劳动教育纳入必修的课程中,很多老师在针对劳动教育的理念上重视不够,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缺少劳动教育的渗透。没有专职的劳动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师培养上缺少劳动课教师的培养。即便有些高校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没有规定相应的学分、课时,没有专门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专项经费。在高校科研立项方面在劳动教育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多的领域没有开发。

(三)高校劳动教育场所有限,参与劳动的学生人数有限

现在很多高校的管理也日渐社会化,例如,现在高校校园环境的绿化或者整修基本都是专门后勤部门来管理,餐厅也是专门的饮食连锁店,校园环境卫生由专门的保洁人员来清理,宿舍楼道卫生也是公寓化管理等。高校进行劳动教育的场所十分有限,虽然现在有些高校有设立专门的劳动基地,但是在时间的安排上往往十分有限。现在不少高校也有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扶贫帮教、勤工俭学等,但是这些活动很多是学生自愿报名,名额都是十分有限的,并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四)高校劳动教育没有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网络

劳动教育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方方面面,家庭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基地”。家长不仅要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参与者,还要成为监督员。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让每个领域都成为劳动教育的资源,做好“协调员”。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很多时候高校劳动教育都是“单打独斗”,并没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网络。以至于有些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缺少社会实践锻炼,在求职就业的时候束手无策,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十分茫然。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加强高校学生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筑牢劳动育人的思想基石。充分借助高校思政这个主渠道,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例如,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重点讲授劳动对于大学生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形成爱岗敬业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突出讲授劳动人民在中国近代革命、改革、建设中的发挥的主导作用,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体系中突出人民在探索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中重点讲授劳动创造了人,并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在这些课程的讲授中必须相应地增加实践体验课程才可以取得合格的学分。例如,定期参加志愿者服务行动;参观思政课示范教育基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扶贫支教活动等。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真正地通过劳动实践的载体使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学生的劳动实践中得到内化。

2.把劳动教育的开展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学校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和持久性的工作落实下去,把劳动育人纳入育人体系中。要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把劳动教育纳入体系中,并在学院、辅导员、大学生每个学年的总体评价中有所体现,并且直接和能否按时毕业挂钩。将劳动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军训、大学生毕业教育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端正劳动态度,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习惯养成训练和心理抗挫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应当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这个主渠道,设立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培育正确的劳动观

1.高校要确实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主导作用,探索设立劳动教育独立课程,适当适时适度融入专业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职业道德等内容,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系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劳动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时代特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采取“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方式讲好劳动教育类课程。学校应当配套建设学生劳动基地,打造“校园后勤劳动课堂”,创建生活技能、绿色节能、餐饮文化、商业经营、青春健康五大系列课程,加强生活劳动技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学会生活、品味生活。有些大学探索开展体验式劳动教育,整合校园内外资源建立劳动体验站,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美化、校舍净化等活动。

2.学校应该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例如,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全国先进劳模”宣传视频、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讲座,介绍成功创业的经验交流活动。学校应该定期举办各种劳动活动比赛,例如,开展整理宿舍卫生比赛等。引导学生参与创业,举行创业设计比赛,打造具有劳动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劳以创新”等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导教育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性,树立正确的新时代劳动观。开展“劳动模范班”“文明示范宿舍”等评比活动,弘扬劳动精神。举办“奋斗青春最美”“薪火相传、匠心筑梦”教育活动,加强正能量的引导,打造“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设置劳动课必修学分1分,纳入社会实践学分之中。设立劳动奖学金,实行文明校园包干责任制,学校还可以设立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站,例如,在学校设置餐厅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学生岗。让劳动确实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养成讲劳动、爱劳动的习惯。

(三)以专业技能操作为抓手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1.高校应该结合生产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积极探索“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劳动实践,促进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深度融合。深化“创新创业+专业”实践,完善“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积极引导高校学生自主科研、创新创业训练 ,培育学生进取创新精神。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实践,加深对基层工作的熟悉和了解,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劳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红色筑梦”实践基地。

2.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劳动,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水平。大学生公益劳动泛指参与公共社区志愿服务、下乡支教服务、到贫困地区参与脱贫攻坚调研、投身乡村振兴活动等,充分利用大学生所学专业的优势,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在这次脱贫攻坚战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学子黄文秀投身家乡的脱贫攻坚而英勇献身的事迹等。只有投身丰富而艰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和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和奉献的精神。例如,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涌现出了许多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等感人的主动作为和奉献的事迹。

(四)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网络体系

1.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应该发挥劳动教育“基地”作用。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孩子在学习之余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体会到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家庭教育主要是进行生活教育,通过拖地板、买菜、做饭等家务劳动,让孩子培养自食其力的生活,也让孩子体会生活的不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2.社会应该发挥劳动教育大课堂作用,让每一个领域都成为劳动教育资源,做好“協调员”。例如,协调有关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单位,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区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协调一切公益力量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下乡支教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更重要的是社会主流媒体为主导的大众媒介应该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理念,崇尚劳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宣传好中国的抗疫故事、讲好中国脱贫事迹。充分彰显无论是快递小哥、社区工作者还是扶贫干部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的责任与担当,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M].学林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季爱民,蔡欢.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下的大学生劳动观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5][6]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杜家和)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高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