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2021-01-04朱文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口译员译员学科知识

朱文欣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镇江 212100)

1 简介

口译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口译作为翻译的一个分支,就是对信息载体进行改造,即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口头表达,通过语言的转换达到社会交往的目的。口译员凭借他们的才华和技能,帮助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克服语言障碍,实现顺畅的沟通。

今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越来越深入。文化、贸易、政治、科学和技术领域对合格口译员的需求正在增加。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帮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实现交流。译员们不仅需要掌握所涉及的两种语言,还需要相关的知识。本文将重点讨论优秀口译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的高效获取。

2 知识的分类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基础。作者认为,口译知识基础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2.1 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口译员开始职业生涯的先决条件。一般认为,口译员必须能够理解他人并用母语表达自己,并掌握一两门外语,并至少能达到工作水平。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定义了三种工作语言(AIIC,1982)。

(1)A语言。指口译员具有母语般的熟练程度的语言。

(2)B语言。译员能够主动和被动地掌握,几乎和母语一样可以做为主动工作语言使用的语言。B语言是译员可以在连续工作模式下使用的语言。

(3)C语言。C语言属于被动语言。它们是从理论上讲在母语水平上是可以理解的语言,但口译员无法使用它们工作。

对于口译员来说,口头交流的能力最为重要。这并不意味着口译员可以不考虑阅读和写作技巧。事实上,良好的写作和阅读技巧可以大大提高口译员的口语表现。由于口译的特殊形式,口译员必须能够以口头形式捕捉并传达含义。

2.2 语言外知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会说两种语言,有时会说三种甚至更多的语言。但他们不是口译员,也不应该是口译员。在实际的口译情况下,口译员总是发现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来理解源文本并生成目标文本。他们必须依赖于先前听到的话语之外的知识,即他们需要有关该主题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外知识进一步分为四类:学科知识、文化知识、语境知识和动作知识。

2.2.1 学科知识

在专业口译中,学科知识是指对所讨论问题的理解。为了理解在理解过程中所说的内容,口译员必须对所涉及的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参加国际皮肤病学会议,口译员在任务之前必须对皮肤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以理解与会专家的演讲,他们将发表或交流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思想背景。类似地,为了被理解,即为了为接收者生成可理解的目标语,口译员也需要足够的领域知识来重新表述源语。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口译员要为石材会议做口译,他应该对花岗岩、瓷砖等材料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以一种目标语听众不会觉得难以理解的方式进行交谈和解释,传达的内容源语所表达的内容。

一些客户会提前提供有关主题的材料,并尽可能多地帮助口译员获取主题知识,因为他们了解学科知识对口译员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们的工作质量和会议或交流的质量的重要性。然而,口译员不能一直完全依赖客户的学科知识。学科知识的缺乏可能会给口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可能导致完全失败。因此,口译员需要非常注意学科知识的准备和收集。

2.2.2 文化知识

口译是口语跨语言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一般来说,跨语言交流也是跨文化交流。口译员应该将来自一种文化背景的信息传递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以掌握源语和目标语两方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风俗、传统、经济、政治等,也是一个合格的口译员的必要条件。

文化和语言总是密切相关,口译员必须先了解文化,才能理解源语言的隐含含义。因此,培养口译员的敏感度和积累文化知识至关重要。

2.2.3 语境知识

实际口译发生在特定情况下,口译员需要运用他们的语言、学科和文化知识来解码意义。除此之外,语境也是理解源语的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可以分为客观背景和言语情境。客观背景是话语中所描绘的对象及其相互作用,即话语的时间和地点。另一方面,言语情境被定义为交流的情境和条件、说话者对听话者表现出的态度、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话语的总体最终目标。

作为交际情境的帮手,口译员必须对参与者及整个交际情境有大致的了解。译员应该了解说话者和听众的教育和文化背景,地位,政治态度,职业等隐性共享知识。隐性共享知识可以帮助译员对演讲者措辞的理解,并找到听话者可以接受的表达风格,从而促进沟通的成功。

语境知识对口译员很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口译员的心理、理解和传达意义的能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专业口译员会从客户那里获得尽可能多的关于工作情况的信息,并且经常会在会议开始前访问工作现场。

2.2.4 动作知识

说话时,很多人习惯于做手势,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另一方面,听众的肢体语言是说话者和口译员了解信息传递到何种程度的标志。并且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动作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即使是点头这样简单的手势,在一种文化中也可能意味着“是”,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是“不”。为了更好地与演讲者和听众进行交流,一个合格的口译员也需要动作知识。

3 知识获取

一般来说,口译员的知识获取有两种,即长期知识获取和任务型知识获取。每当口译员接触新信息或知识时,长期知识获取的积累总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发生,而面向任务的信息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由于时间限制,信息的积累速度最快,这与口译任务密切相关。

长期知识获取与面向任务的信息获取之间是互补的关系。每一项口译任务都需要口译员进行有效的信息获取,这依赖于知识库,这是长期知识获取的结果。长期的知识获取还需要译员在每次译员任务中获得的信息作为原材料,译员可以消化并进一步改进,将其从零散的信息转化为结构性知识。

3.1 长期知识获取

顾名思义,这种知识获取的时间相对较长。它包括口译员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知识获取。

3.2 面向任务的知识获取

Gile认为,面向任务的信息获取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提前准备、最后一刻准备、会议中获取。

3.2.1 前期准备

正式口译(通常是会议)前的准备工作,是口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译员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必须选择准备使用信息渠道,重点准备语言术语和语言外概念。他们必须收集词汇表和文件,记住术语和概念,并准备笔记和支持材料。

3.2.2 最后一刻的准备

很多情况下,会议资料直到最后一刻才到达口译员手中。因为客户不一定总是参与者,如果是这种情况,则无法提供相关数据。其他参会者,尤其是受邀的演讲者和专家,没有意识到提前准备给口译员的重要性,因此在提供信息方面很慢,或者他们中的一些人直到会议开始才愿意透露他们的演讲内容。因此,只有在会议开始前不久才可获得有用的文件和材料。预计会有相当数量的信息通过参与者的最后一刻信息渠道流入。

3.2.3 会内采集

虽然口译信息的获取主要发生在工作之前,但在会议期间可以获得很多信息,比如通过会议开始后分发的材料和文件,通过与参与者或在休息期间的谈话,或者通过会议本身。同时,译员还可以从参与者类别中的专家、演讲者和翻译同行那里获得知识。这个时期也有利于口译员从有限的信息渠道中获取知识,因为他们可以最直接地从谈话和讨论中获取信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他们的理解和重构能力也会增加。

4 结论

口译员在面对特定任务时应考虑如何获得足够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以保证良好的口译表现。从长远来看,口译员也应该真正努力建立他们的知识基础,这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不同的任务,并通过长期的知识获取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口译员译员学科知识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品读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