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作者情感取向的深度探究

2021-01-03周桂香

文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概念意义策略

周桂香

内容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取向,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文章首先概括了情感取向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探究作者情感取向的意义,最后从透过写作背景,探索作者背后情感;借助文本细读,发现作者流露情感;把握写作技巧,推测作者升华情感;通过全文整合,梳理作者复杂情感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作者情感取向的深度探究策略,以此探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情感取向 文学类文本 概念 意义 策略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初中阶段语文教材选编的文学类文本,难度逐渐增大,表现在内容明显变得深奥,情感主旨则变得更为复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作者写作的情感,把握住作者写作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就相当于把握住了文章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词语、把握句子含义、概括作者行文思路等则就会有了方向的指引,就会更准确和明晰。

一.情感取向的概念阐述

“情感取向”这一概念名词是最近几年新生的词汇,这一概念其实包含两个词语,一是“情感”,运用专业术语解释为“对于外界刺激而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比如喜欢、厌恶等;二是“取向”,即“选取的方向,趋向”,比如现在常说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等。把这两个词语放到一起之后,“情感取向”这一概念的内涵就变得狭窄了,如果在语文教学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去谈“情感取向”,这一概念的内涵指向则更为狭窄,就专门指在这一类文本中,作者写作时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方面的不同心理期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探究作者情感取向的意义

1.有利于把握文章主旨。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尤其是小说阅读,学生往往存在读不懂文章的情况,如果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探究作者情感取向的方法,学生就会快速而准确把握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进而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2.有利于促进深度思考。语文阅读教学,教师通常以浅层面的几个问题代替对整篇文章的分析,这是教学的误区,这种分析文本的方式只是浅阅读,不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而探究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取向,只是进行浅层阅读是无法得出准确答案的,这就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借助于阅读的技巧,進行深度思考,这才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3.有利于培养高阶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分层的,就跟我们试题命制点的时候需要考虑考查学生的哪一种能力一样,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也包含着不同种类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低阶思维能力的,比如识记、理解等,也有高阶思维能力的,比如分析、创新、思辨等。而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对作者情感取向的探究,涉及对文章内涵的深层分析以及辩证性分析,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一定会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深度的语文教学活动,意义深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作者情感取向的深度探究策略

1.透过写作背景,探索作者背后情感。语文老师在进行文本教学的时候,一般都会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对写作背景的充分了解是把握作者写作文章时情感取向的关键环节。写作背景包含的范围很广,小的方面可以是作者个人的经历、家庭的生活,大的方面可以是时代发展。大的背景往往会给生活在这一大背景下的一批文人形成大体一致的情感取向,比如大唐盛世时期,一大批诗人的边塞诗多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而在统治者昏庸无能,奸臣当道的宋朝时期,文人写边塞诗大多都是表达对国运飘摇的忧虑,对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了。当然,具体到某一篇文学类文本,还需要学生能够具体结合这一篇的写作背景,通过对写作背景的挖掘,然后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才可以准确快速理解文章的情感取向。

比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初中生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没有充分的了解这篇文章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不能充分地判断文章的情感取向。在没有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之前,让学生回答的时候,学生只是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行为和语言、神态感觉滑稽可笑,最多也只是鄙视,而不能发掘的更深。我就给学生介绍了这篇文章写作时处于沙皇俄国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这个时期是当时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强化了警察的专政机构,警察充当沙皇的走狗疯狂镇压人民,作者有感于此写作此文。学生了解了这一写作的时代背景之后,再读课文,就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情感取向了——对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充当沙皇统治者走狗的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讽刺,进而对统治者的腐朽统治的揭示和深刻批判。

再比如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如果不了解背景,学生读书的时候,我们听到的都是时不时的笑声,但当学生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之后,再读文章的时候就充满了同情、忧虑甚至愤怒等复杂的情绪,因为依据写作的背景,明白了作者的情感取向,对迂腐的读书人的同情和批判,对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带来的毒害之深的愤怒。

2.借助文本细读,发现作者流露情感。古语说得好:“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尤其是教材中的选文,要以细读为主。读书不能一目十行,不能跳跃,不能三心二意,阅读就要全身心投入,眼之所及,口之所读,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各种感官齐上阵,还可以动手圈点勾画,这才是真正的精读。当然如果读过一遍感觉还有生疏,或者对文章语言表达理解不够清楚,或者对人物形象描写感受模糊,或者对文章情节叙述梳理凌乱,可以让学生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更多遍。记得以前曾经推广过“三读教学法”——初读感知、再读品味、三读领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让学生读书的重要性,避免了学生只读一遍甚至只粗略看了一个大概就进行文本分析的误区。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不充分阅读就进行课文分析,无疑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甚至是本末倒置,是语文教学之大忌。

让学生细读文本之后,才能有效且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对文本中作者情感取向的发掘,也可以通过文本细读去发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比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我要求学生细读文章,找出作者蕴含情感的语句,然后概括作者写作文章的情感取向。学生边读边画,很快就找到了几句蕴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从这些文句里面,很容易获得作者写作的情感取向信息,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是由衷地赞美,由衷地热爱的。再比如郑振铎写的《猫》,通过文本细读很容易抓住这样几个情感句——“我们都很替他忧郁”“我心理也感着一缕的酸锌,可怜……”“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找到了这些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自然作者写作此文的情感就不难把握了。

3.把握写作技巧,推测作者升华情感。没有运用任何写作技巧的文章不多,尤其好的文章更需要运用写作技巧,我们平时所说的“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等成语,就是在称赞与众不同的行文构思。高水平的作者写作的时候都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以此让文章或者曲折有致,或者委婉含蓄,或者生动形象,或者鲜明突出……如诗歌经常运用借景抒情、典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写作手法,散文经常采用对比、象征、倒序、卒章显志等手法,小说经常采用铺垫、伏笔、欲扬先抑、结尾突转等手法……把握作品的写作技巧,就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探究作者的情感。

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如果看前三联,对于诗人情感的把握是很难的,但读到最后一联,作者的情感就清晰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运用了设问句以及大雁传书的典故,卒章显志,表明了游子思乡的情感。再比如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这篇课文要是只看到作者对小桃树遭遇的同情,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就说明没有把握好作者的写作技巧,这篇文章表面在写小桃树,其实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的情感更多的是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真正的主旨是人生难免遇到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地抗争就会战胜磨难,获得人生的胜利。再比如阿城的《溜索》,通过怒江的艰险衬托领队和汉子们的镇静、勇敢,又用牛的畏惧害怕与他们形成对比,把握了文章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技巧,才能快速把握作者的情感取向在于讴歌阳刚雄健之美,批判了平庸畏惧的人性缺点。

4.通过全文整合,梳理作者复杂情感。初中阶段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取向往往不是单一的,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作者复杂的情感。梳理作者复杂情感需要学生既要能有宏观的把握,高屋建瓴,又要有微观的洞察能力。宏观是微观的前提,微观是宏观的根本。具体来说,对一篇文学类文本而言,首先需要从宏观了解文章写的具体内容,涉及了哪些事物,有没有更深层的其他含义等;然后再从微观进行探索,可以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两个探究视角展开,不同的层面就是由浅入深的可以分为几层,不同的角度就是从不同的人或者物上,我们可以探究出哪些不同的情感。

举例来说,以阿城的《溜索》一课为例,在宏观上明确了这篇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写了一队马帮用溜索过奇险的怒江的故事,全文主要写了马帮汉子尤其是首领,还有牛、老鹰、马等动物,蕴含的情感是复杂的。微观上就可以从首领和汉子、牛、老鹰与马等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分,探索作者的不同情感取向。再如郑振铎写的《猫》一课,宏观把握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写了三次不同的结局。作者在文章中情感取向不是单一的,从浅层面来看,是对小猫的喜爱,对小猫命运的同情,再深層一点就是对动物命运的关爱。如果从人的角度去探究,浅层面的是对自己主观臆断错怪猫的懊悔,深层次的就是做人公平公正,不要急于下结论,防止伤及无辜。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对文章情感取向的深度探究角度,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获得阅读的体验和价值,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有效出口,以这一出口为中心,可以帮助文学类文本阅读其他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起到“一发”而“全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蓉蓉.“直读”与“扩读”——中学语文教学文学类文本主旨解读之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2):53-55.

[2]杨义超.探究小说意蕴,明确情感取向[J].语文知识,2017(05):59-60.

[3]袁海侠.探究文本情感主旨的几个突破口[J].中学语文,2015(13):50-52.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生祠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概念意义策略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诗里有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