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著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2021-01-03吴建萍

文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悦读名著阅读个性化

吴建萍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以及原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方法,重点聚焦于如何激发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

关键词:名著阅读 悦读 兴趣 策略 个性化

2017年来初中语文课本开始全部采用部编版新教材,新教材和以前的苏教版很大的差别之一就是名著阅读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必读篇目从原来的6本变成了现在的12本,此外还有24部推荐篇目。从名著数量的变化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编者对于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视。的确,课外阅读不仅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等。

但是,学生名著阅读现状却不是很令人满意。每次布置阅读名著,总发现有不少的学生不能完成整部阅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客观来看,现在不少的名著篇幅长,加之古典文言词汇多,学生读起来确实比较费力。如《水浒传》《儒林外史》等,认真读完一章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更遑论整本书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很多读不懂。二是有些名著的内容学生不感興趣。如《傅雷家书》《艾青诗选》等,它们情节性不强,书中内容离他们的生活也比较遥远,很难产生兴趣。例如,傅雷和傅聪谈音乐、谈艺术,对于初二的孩子而言的确是很难引起共鸣的。三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阅读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自然对阅读也不太感兴趣。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父母如果爱阅读,家里藏书多,孩子从小也会养成较好的阅读的习惯,反之亦然。主观方面也有原因,一是现在的学生普遍课业压力重,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被兴趣班、补习班占领,周末有点空余时间更愿意做轻松不用动脑筋的事情,如泛阅读、轻阅读,刷刷手机。二是缺乏阅读阅读积累。结合我所任教的班级现状,学生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远远低于义务教育规定的数量。没有较好的阅读积累,到初中要阅读诸如《水浒传》《儒林外史》这样有一定难度的名著,的确非常吃力。三是缺乏阅读方法的引导。在学生面对阅读障碍的时候,缺少及时的有效的阅读指导。名著阅读主要在课外,但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能力指导孩子的阅读的,而教师因为教学课时、阅读篇幅的限制,有限的课堂时间也很难具体开展名著阅读指导。四是功利化倾向。很多学生认为读名著就是为了考试,不读原著刷刷题也是可以应付考试,还省时省力,这样的功利化倾向导致许多学生淡化阅读,远离文本,如果把阅读=考试,那么阅读就不是真正的阅读、享受的阅读了,也失去了阅读应有的意义。温儒敏先生说过:“整本书阅读首先要保护学生阅读的热情,而不是老师架空的指导。”因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作为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呢?下面结合这几年的阅读教学尝试,浅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首先,去功利化,不要让“考试”主宰阅读。这不仅是对学生而言,更是针对我们教师自己。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躲避不了“考试”这道坎。但是,不能因此让我们的名著教学充满功利性。名著阅读体量大、内容多,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很难像做到像其他的文本那样课堂通读、细读,因此有很多老师为了考试需要会给学生整理章节概要、题目汇编等等,学生即便不看原著,只要死记硬背概要也能知道文中写了什么。这种看似轻松的教学实则在抹杀学生阅读兴趣,不仅导致学生无法走进文本,无法真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无法真正领略名著中那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更是助长某些学生不愿阅读的不良倾向。所幸的事,这几年中考名著考题越来越灵活,需要学生真的能够读懂名著,能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这就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考好的,这无疑给我们名著阅读教学敲响警钟。

其次,让名著“活”起来,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初中阶段的十二部必读名著各有其特色,有散文有小说,有书信,有纪实文学,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文本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1.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最早运用到教学上是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而名著阅读的思维导图法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更多的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思维导图发放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任教本届初一时,有一年寒假布置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然后手绘“思维导图”,角度任选。效果非常好,学生的想象力超乎我的想象。因为这个作业比较新颖,学生读的非常认真仔细,从各自感兴趣的“点”入手进行绘制:有的手绘尼摩船长航海图,有的梳理尼摩船长各种历险,有的结合文本绘制他们想象中的“鹦鹉螺号”。文学大于想象,在他们阅读之后,《海底两万里》不仅是文字,是故事,还是生动的画卷,展现了他们无限的想象力。我相信,他们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脑海中肯定也会有各种鲜活的画面的。后来我又让学生们尝试阅读完《红星照耀中国》画思维导图,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孩子能够从《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纪实文学中读出趣味。后期再进行作业展示、师生点评,将阅读感悟进行巩固深化。以这样的方式慢慢引导他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不再害怕读书。

2.漫画法。这个想法源于一位学生阅读《昆虫记》时手画的昆虫图。他根据文中的描述及自己的理解,画了螳螂、蜣螂、蜜蜂等图片,栩栩如生。在他笔下,不同品种蜣螂的区别均能很好的体现,如果不是对文本有细致的阅读他怎么能画得如此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后来,我就引导他结合自己的昆虫画,给其他同学介绍,班级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原本对《昆虫记》不感兴趣的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漫画加讲解的确比单纯的文本阅读或者老师介绍更吸引学生。班级里后来也有其他同学爱上了这种读名著、画名著的方式,他们也经常把得意之作拿给我看。有学生给《水浒传》中的宋江、李逵、武松等画了“自画像”,不仅结合了文中的人物外貌特征,也加入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因而画得非常有神韵。如李逵,在她眼中不只是一个满脸络腮胡、一身铁皮的粗汉子,而是带了一份纯真、可爱、率真。虽然“漫画”看起来和阅读风牛马不相及,事实上,我认为“漫画”是对文本理解的一种外在表现,不细读何以成画?何以画出神韵?能让学生从画中感受趣味,从画中体味名著的魅力,何乐而不为?

3.漫“话”法。名著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有善有恶,但我们有时会将一些人“脸谱话”,简单地将人分为好人坏人。但人是有多面性,那些经典名著中的人物也是如此。唐僧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最终取得真经,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但是唐僧就是完美的吗?他身上是否也有人性的弱點?孙悟空本领高强、不畏权威、有情有义……深受读者喜爱,那他是否也有缺点?宋江作为《水浒传》的中心人物,是作者极力赞美的对象,他扶危济困、心胸宽广、有情有义,但是学生在阅读时却发现书中的宋江似乎也不那么仁义、善良,为了逼人上梁山,可谓用尽手段,杀人、陷害、偷窃……对于英雄人物宋江该如何辩证看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阅读动机不同,阅读的兴趣点不同,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收获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允许孩子们有各自的阅读偏好于习惯,也应时刻抑制自己对学生阅读体验进行臧否或指责的冲动。”[1]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写下自己的感悟,“不动笔墨不读书”,有读有思有写,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师也不需吝啬时间,每周可以抽一节课进行交流分享会,或者进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赛,围绕某个话题或人物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阅读,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我相信这样的名著阅读肯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读出味道来的。

4.精读和粗读相结合。名著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但是自读的结果可能是学生只流于作品的表面——故事情节,教师仍然需要精选篇目或者片段和学生一起品读,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欣赏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在写作技巧、文本内涵方面的特色,不仅达到深层阅读的目的,也可引导学生如何读名著。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2]课堂上的精读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例如在读《水浒传》中“宋江私放晁天王”一章,对宋江的刻画非常传神,著名学者鲍鹏山先生在点评这段情节时,认为宋江已经表现出“权术老大,群贼之魁”[3]的气质和能力。这就需要通过精读,结合宋江的言行举止——如他如何稳住何涛,如何通知晁盖,如何既能救人又不被发现,如何让晁盖承天大的人情等等——和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才能真正体会鲍鹏山先生对宋江的这番点评,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脸谱化的用“仗义疏财”四个字来概括宋江。这就是精读的妙处。精读不同于泛读,泛读主要是读故事,读情节,精读则需要读得更细,思考得更深入,由点到面,引导学生读出名著的深度来。

5.比较阅读法。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的学问,在一些经典作品中,一字之差就会影响文本的表达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通过比较法或替换法来来锻炼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名著阅读其实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例如《昆虫记》,学生购买的版本各不相同,我曾让他们对比不同版本对于“螳螂”的介绍,他们会发现哪个版本的翻译语言流畅,表达生动,读来亲切有味,哪些版本读来“不顺畅”、晦涩,从而推荐他们阅读喜欢的版本。对于译著来说,翻译的好坏的确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中国的古典名著,我会建议他们把原著和电视作品都看一遍,以此来感受文学作品不同于影视作品的魅力。在教《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我给学生放了两个版本的短视频,让他们将文中对刘姥姥的刻画和影视中的进行对比,谈谈演员是否演出你心中刘姥姥的样子,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表现力。比较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沉浸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比较阅读还可以将相似的或相反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了解主题,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阅读《水浒传》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李逵和鲁智深?《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和杜慎卿的异同?诸如此类的人物比较分析,能够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读好名著,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个性化阅读方法,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是我们当下最迫切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通过阅读增加知识储备,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学将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著,2020年长江出版传媒。第305页。

[2]《<略读指导举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9-20页。

[3]《鲍鹏山新说<水浒>2》,鲍鹏山著,200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16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觅渡中学校)

猜你喜欢

悦读名著阅读个性化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从阅读到“悦读”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呼唤雕塑家创作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