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散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探究

2021-01-03李政阳

文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散文中学

李政阳

内容摘要:散文是具有艺术表现力、道德教化意义、以及陶冶性情等多种特质于一身的文体。散文在语文教材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虽然广大一线教师为提高散文教学的效率而殚精竭虑,但散文教学的效果还是差强人意。在审视目前散文教学现状后不难发现当前散文教学存在脱离文本、思想空泛、盲从权威三大弊病。只有将散文教学立足个体经验、结合文本解读、观照现实思考,以此来纠正散文教学的偏差,才能凸显散文的教学价值、明晰散文教学目标取向、优化散文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中学 散文 散文课堂教学

在中學语文课堂中的散文通常承担着一种“精神”或者“品质”,经过教师营造出相应的情境,试图让学生在常年累月的熏陶下逐步掌握这种“品质”。只要谈及《白杨礼赞》;学生就知道这是在歌颂抗日军民们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只要谈及《安塞腰鼓》;课堂上就会冒出对家乡的热爱等一些教师愿意听到的答案。只要说到《背影》;父爱如山或父子情深等词汇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课堂上。学生是否有文本的解读?是否能将课堂学到的转化为自身的经验?教师所提取的文章价值是否就完全代表了作者要传达的思想?散文的价值不仅仅是落于道德的教化或良好品质的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或审美能力等都是散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而学生经验的建立、思维的形成、品德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师生间交流经验,共同探究问题是突破散文教学困境的有效路径。

一.中学散文的课堂现状分析

1.教师主导代替学生主体

中学是培养学生审美力、体验情感、品味语言,使学生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与丰富语文经验的重要阶段。而散文因其情感深厚、文笔优美等特点被选入教材,成为了学生体味情感和提升文学鉴赏水平的学习材料。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都忽视了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以教师的视角代替了学生的视角去分析课文。将“儿童视角成人化”,以自身的经验由“表”及“里”地对儿童进行认知。[1]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经验取代学生经验,学生因不能在学习中获得独立思考而产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从而会结成学生对散文学习失去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或学生自主独立性不强等一系列恶果。

2.抽象概念取代具体知识

散文教学常见的设计思路就是根据文章主题导入相关内容的背景知识,而后让学生再依据教师提供的线索逐段逐句地找能凸显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词语。有了以上操作后,教师便可以依据这些主题词或主题句去带领学生谈及作者情感,再进一步由情感上升至某种品质或精神。这就是散文教学最常见的从“具有个人独特的情感认知”跳到“概念化的思想”中。[2]这样做虽然整节课目标明确且内容聚焦,但容易脱离文本,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传达,甚至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思考。学生能学到的知识被教师无意间“抽空”了,学生只能接受到教师想要让学生掌握的“品质”、“精神”。

3.教学单调限制思维发散

在散文教学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切忌教学的千篇一律。在实际教学情况中,部分教师会在课堂的结尾以大众化的情感取缔个人化的情感。如王国荣老师在《土地的誓言》一课中让同学们高唱国歌,让同学们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希望同学们都能和作者一样保持这份热爱。[3]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的出发点虽好,但是抹杀了文章的独特性。这种制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放到任何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中,但是《紫藤萝瀑布》里的情感又和《秋天的怀念》里的情感完全一样吗?都是对亲友逝去的痛惜,《紫藤萝瀑布》中传达的是对生命易逝的感慨,《秋天的怀念》则是传达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在教学过程中刻舟求剑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可取。二是文本解读思维应及时转变。文本解读不是对他人经验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交互性的审美游戏活动。[4]教参或专家的解读往往不能替代教师、学生的解读。在解读作品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韵味的过程中,依赖教参的教师和依赖教师的学生不在少数。读者自身为作品填补的文本意义的过程也是作品意义存在的本身。

综上所述,散文教学问题存在的根源其一在于教学的主客体关系混淆。教师要适当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以自身的经验为学生作借鉴,而不是以教师的经验去取代学生的经验,以此误以为是帮助学生,实则是教师的“一言堂”罢了。其二是课堂内容逐渐空乏,为了宣扬价值观而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再有就是文本解读的思维受到限制,需要突破“权威”的限制才能突破思维的限制,把文本解读视角从专家或教参的解读转移到帮助学生结合个人知识背景、个人阅历去树立自我意识观念。

二.中学散文的教学路径优化

1.立足个体经验

个体经验在语文学习中是可以细分为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的,生活经验帮助我们认知事物,运用知识储备去解决问题。而语文经验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帮助学习者运用相应的方法去理解问题及接近学习者所期待的效果。

学生经常会把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混为一谈,在散文学习中也存在缘木求鱼的情况,将一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刻板地移植到另一篇课文,或者用生活经验片面地理解课文,这样做是存在偏差的。此时,教师需要利用自身的知识底蕴和个体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聂作平先生的《童年的馒头》一文中提到“工分”的概念,很多学生不处于那个时代便不了解。[5]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从生活经验上理解,工分从字面意思上和工作有关,结合语文经验去分析,学生通过文本和时代背景能大概了解工分是当时的人通过工作计量工作量的单位。由于散文写作方式灵活、艺术手法独特、加上作者与读者的生活阅历都存在差异,学生在品读散文时会因读不懂散文而苦恼。如果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去理解文本,那么散文的学习势必不会因它“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让学生抓不到重点而叫苦不迭。

2.结合文本解读

由于散文的表现形式灵活,表现内容广泛,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以情感、时间、景物为线索捕捉作者意图。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文本解读通过发掘“隐性文字”来理解文本传递的思想情感。文本解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方式都是“因人制宜,因文制宜”的,文本解读既要看到直观的信息,也要善于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

以《背影》为例,在散文教学中多次捕捉父亲的背影这一景象来展示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来凸显父子情深的思想主题。但作者的情感迸发是因为看到父亲年迈的背影而顷刻间宣泄出来的吗?了解作品的创造时间不难发现其中玄机,《背影》一文是作者在送别父亲后时隔八年才写出来的。按逻辑推理,既有如此深厚的父子情,还能将当时场景细致刻画出来,创造时间应该在送别父亲后的不久。所以作者在文中传达的情感不止是简单的父子情深,而是在作者遭遇家庭变故,父亲差事交卸,父子关系处于一个微妙的状态下产生的复杂情感。这种独特的情感是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沉淀下来的。由于父亲所表现的爱是直观的,而作者本身表现的带有忏悔、思念、理解的爱,在对比之下成为了文中的“隐性文字”。结合文本解读是对文本背后的深度思考,中学生所具有的思维水平和个人经验或许触及不到这一层次,在散文教学中若是教师能以这样的视角带领学生学习,或许能一改散文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状。让散文学习不再浮于浅表。

3.审视文本意义

散文的阅读是作者与读者心灵的碰撞,散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的情感更贴近作者以发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不自觉地受到其中的文化熏陶。在现实与作品的世界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将作者的所感所想引入现实世界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人的发展并不是从过去到当下再到未来的简单线性时间模式,人具有反思性使得当下成为一个特殊的时间。人是能够从当下与过去的关系中获得走向未来的某种启示。[6]学生在学习散文后所获得的不能单单是一个主旨,例如学习《囚绿记》《纪念刘和珍君》两篇文章后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十之八九是“爱国”,这类“标准答案”似乎能用于任何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考试作答时学生也能在试卷上长篇大论。但作者所创造的文本是作者自身阅历与经验的体现,学生不可能以寥寥几句便能涵括了作者丰富的思想。因此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反思是在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散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扼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与文本结合。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概况自身所感所想。在学习《孔雀东南飞》后学生认为的爱情观应是如何树立的呢?在赏析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之后,学生又会对自身的人生理想有着怎么样的憧憬呢?教给学生从文本的学习中观照现实,深度思考生活,赋予学生未来的成长以更多的启示。比起只让学生粗略地学习文章结构写法,让学生去体会与其角色和人生阅历大相径庭的文章情境则显得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中学散文的应然教学之状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像导航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让教师对一堂语文课更有方向感。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宜过杂,否则教师就会难以把控重点而在教学过程中迷失方向,学生也会因教师杂乱无章地讲授而听得云里雾里。

散文虽然大体分为叙事类、抒情类、议论类。[7]表现方式上看似界限分明,但其中又通常是相互交错的。夹叙夹议或借景抒情等写作表现方式成为了散文创造的常态,由此导致教学目标繁杂的结果也在所难免。明确散文的教学目标是是离不开文本本身的,读懂文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一线教师容易犯王荣生先生所说的:“从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跳到外在言说对象上”等相似问题。[8]因此,中学散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落实于作者对文章独特的表现方式。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通过三次赏花来传达自身对母亲思想之情,如果把教学目标设为分析母亲的形象、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等,就与文章初衷相背离了。这篇课文是通过叙事线与情感线的交融,从叙事中一步步传递自身对母亲的思念。教学目标也应当落于对语句的分析,深入体会作者情感,而非从文本跳到某些抽象的思想品质上,并让学生加以掌握。同理,对其他类型散文的教学也应当如此,从文本出发解读作者思想,不要过分解读文章,更不要想着能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地教。

2.丰富教学内容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必须明确散文的体式。[9]把握好散文体式的特质就不难确定散文教学内容。作者在散文中的个性抒发和情感表达是对某些人或事物的言说,再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些作者所诉以情感的人、事、物、通常又传达了作者的生活体会和理性思考。

明确了散文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在于言说对象与言说对象中蕴含的作者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后,就可以依据课文来选择教什么和怎么教了。散文的逻辑结构不外乎两种,一是通过言说对象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如《故都的秋》,在文章中多处都可以找到显露作者心迹的句子和词汇。细长的秋草,衰弱的秋蝉等景象都是可以把握的教学切入点。二是通过作者用艺术手法处理后的言说对象来隐藏情感,如《囚绿记》一文,从观绿、囚绿、放绿、思绿,环环相扣的节奏将作者的思绪布局全文。只有依据作者设下的线索才能在文中挖掘出作者深埋于言说对象的情感。教学内容是可深可浅的,怎么教是方法论的问题,教什么是属于价值观的层面。学习《囚绿记》是为了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还是让学生对“囚绿”的黑暗时代相抗争的斗士保持敬畏,明白今日的幸福离不开先辈的付出?如果教师能在教学内容的择定上多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需要学什么,走进自主、学习、探究的层面,想必教学效果能更上一层楼。

3.探寻教学价值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应根据其文体、文本特性、编者意图和学情等来共同确定。[10]就散文而言,抒情和叙事性的散文常通过情感线索让读者通过作者艺术化的语言去探寻其中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议论性的散文则是通过抽象化的思想线索,以“形散神聚”的形式让读者在摸索字里行间的韵味时,悄然展现作者的道德、精神、伦理价值等。

教学价值实际上是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生成的,教学价值是动态的、是在品读作者情思,感受语言意蕴中被赋予的。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是生成课文教学价值的中坚力量,师生通过相互探讨,使文本与读者、作者与读者对接,读者依据文本意义含蓄含混的特点,可从一篇课文中发掘出其中的审美价值、道德价值、实践价值等。教学价值的确定实际是学生对教学价值的认同,学生在结合个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讲解去品味语言,让读者与作者产生思维的碰撞,对文章理解会随着多元化的解读而使其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学生在课文中学到了什么,什么是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人格完善、美好品质的形成有帮助的,这才是教学价值切实体现之处。《济南的冬天》其题材丰富,充分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背影》中错综复杂的父子情感是家庭伦理道德冲突而在人身上衍生的真实状态。《我与地坛》里生命主题的解读又让人对生活意义有了各自的启发。在师生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课文里传递的观念,使师生到最后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是对课文中的文化认同不仅是对教学价值的认同,而且还是这些课文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注 释

[1]文艺.被消解的学生立场——从韩军讲授《背影》及“韩李之争”谈起[J].名作欣赏,2017(22):81-86.

[2]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9):49-55+83.

[3]王国荣.《土地的誓言》的情感教学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34):46.

[4]陈尚达,毕美娟.解构视野下《背影》的文本解读及教学启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3):101-106.

[5]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7):84-91.

[6]陈尚达,毕美娟.解构视野下《背影》的文本解读及教学启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3):101-106.

[7]邢孔辉.略谈散文的分类、特点及写作要求[J].琼州大学学报,2004(04):79-80+88.

[8]王榮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9):49-55+83.

[9]范志福.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逻辑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2):92-94.

[10]孙琪.《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的确定[J].中学语文教学,2018(04):57-60.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散文中学
遥想右北平(散文)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