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体意识视域下语文品质课堂建构策略分析

2021-01-03徐波扬

考试周刊 2021年92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阅读策略初中语文

摘要:文体意识指人们在文本创作和欣賞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理解和感受,读者会根据文字内容,在大脑中搜索相关的文体模式,进而自主建构作品,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获得审美感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体意识视域构筑课堂,首先,认识到文体的内涵和意义,其次,要根据虚构类和实用类文体的典型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建构,从而深刻认识文本的本质。

关键词:文体意识;阅读策略;初中语文

文体是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文本构成的规格,能展现某个时代、某个作家的独特风格。同时,文体也是读者的一种强调,读者能基于文体意义,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加上自己的感悟,理解文本。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是专注于分析“某一篇”的文本特点,但是却忽略了举一反三,总结文体特点,或基于文体特点分析阅读文章,所以他们的阅读效率不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文体意识,并积极探究虚构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点,从而切实提升阅读水平。

一、 沿波讨源,探析文体意识的内涵、意义

文体意识是作家主题意识的体现,是作家对文本把握的感觉。文体意识的内涵在于它展现了作家创作、建构的情绪意象,体现了他们的独特思维方式,熔铸了作者的人格、审美追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章,大多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所以如果学生能结合文体特点分析,必然能深入把握作品的血和肉,提升阅读感受。

在构筑初中语文课堂的时候,渗透文体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博学广知,不同文体的作品,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学生能提升文体意识,就能找到适合该类作品的最高效阅读方法,这样学生的解读效果就会更高。其次,文体意识是阅读作品的一种解码方式,结合文体读者能破译文本的语言代码,从而顺畅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将文体意识引入教学,能让读者更好地与作者形成共鸣,进而挖掘出文本的隐藏寓意。

二、 虚构类,分析故事构架

(一)跨越,浸入文本情境

童话、寓言、小说等都是虚构类的文体,也是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最感兴趣的类型,它们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构架,所以要把握住这个特点,然后解读作品,这样的解读效果才更好。一般来说,读者在阅读虚构类文本的时候都会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但是有些小说作品篇幅过长,所以很难快速把握住“六要素”,这时候读者就要注意“跨越”性。

跨越是读者在阅读完故事的开头后,就快速进入到了作品所呈现的情境中,此后就可以自主猜想,揣测故事后续会发生什么,然后在阅读中加以验证,这样的阅读效率就会提高。以《皇帝的新装》一文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跨越法猜测故事的后续发展,如:“皇帝喜欢穿新衣服,结果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漂亮的衣服,而且还能发现谁是愚蠢的。你认为故事后续会如何发展呢?”学生认为后续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发展方向:第一,国王发现对方是骗子,将他们赶走;第二,国王让骗子制作衣服,被他们骗。此时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皇帝一下子就识破了骗子的阴谋,将他们赶走,那么故事后续还能发展下去吗?一个好的故事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如何才能用一个个小冲突将故事延续下去呢?”学生认识到“国王赶走骗子”的跨越性太大了,它或许是故事的结局,但是中间可能还夹杂其他的矛盾冲突。下一步,学生就要挖掘作品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从而探究文本内核。

在指导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大家采用“跨越”的方法,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尝试和作品中的人物形成共鸣,这样他们能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揣测作品的后续情节,从而更好地建构故事构架。

(二)冲突,展现重要事件

冲突是虚构类文本中的重要事件,也就是文本的主要内容。冲突可以展现人和人、人和物、人和自然等各方面的关系,能让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有的故事内容比较复杂,可能会出现各种小冲突。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他们挖掘文本中的各种冲突,思考冲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揣测后续可能会如何发展,怎样解决解决问题,体会作品的复杂情节。

围绕《皇帝的新装》,教师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各种冲突。如,皇帝内心想要知道衣服制作的结果如何,他派了一个诚实的大臣去了解情况,这时候就出现了巨大的矛盾冲突:“皇帝既然留下了骗子,那么就是相信他们制作的衣服能识别人是否愚蠢,而且他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愚蠢的人,能看到衣服,他为何不自己去视察呢?为何要派老大臣去呢?”“老大臣既然是诚实的,为何不告诉皇帝自己什么都看不见,而要说谎呢?”从这些矛盾中,学生挖掘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皇帝只是自作聪明,而且,他还十分心虚,所以不敢亲自去验证,老大臣既然说谎了,那么他就并不诚实。教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用图示的方式展现出各种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然后标注上哪些地方还有矛盾,并分析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在一篇作品中,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冲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故事的冲突,这样学生就可以看到各种冲突之间的串联关系,从而理解作品的结构特点。

(三)解决,拓展思维方向

解决指的是在虚构类文本中冲突过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解决方式,会让作品的故事情节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作品的冲突思考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并结合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说说哪种解决方式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能让他们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阅读《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发现其中有不少冲突,此时教师要引导大家探究作品如何解决矛盾。“大臣们看不见衣服,但是如果说实话,就会让皇帝知道自己愚蠢,那么,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认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理性呢?”“所有的成年人,都没有说自己看不见衣服,但是却唯独有一个小孩说了实话,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呢?”学生从各种不同的思维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大臣们都畏惧皇帝,但是小孩比较单纯,对于尔虞我诈的世事还不够了解,所以他才会说实话。”还有学生从故事的情节发展角度分析:“如果没有孩子这一段,故事的震撼效果就会不足,也无法发人深省,所以作者需要这样的一个部分。”学生各自抒发想法,拓展了思路。

解决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第一,直面冲突;第二,逃避冲突。直面冲突中又可以分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解决一部分的冲突;第二,一次性解决所有的冲突。由于人物的性格特点、事情的复杂度等原因,虚构类作品后续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并探究其原因是什么。

三、 实用类,触发探索行动

(一)连结,连贯理解

实用类作品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遇到的另一个大类,他们要在文本中获得各种信息,所以要注意触发他们的探索行动,让他们挖掘信息、处理信息,并结合各种信息进行知识的重构,从而扩大知识面。很多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很难理清文章中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这时候他们需要运用连结的方式,连贯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主题、句子和段落的结构等进行分析,将它们和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新信息。

學习《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教师用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串联起各种信息。“大家想一下,自己是否看到过石拱桥,它的特点是怎样的,它和其他桥的区别是什么呢?然后大家再阅读一下文章,看看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是你想要了解的内容呢?”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大家是否阅读过其他的说明文呢,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如何排列文章的各个部分,你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是否好呢?”这个问题调动了他们的阅读经验。最后再鼓励学生总结:“你认为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想法是什么,他是否将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都清楚地表述出来了呢?”这些问题起到了连结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进行连贯解读。

在连接的过程中,学生能在阅读中自觉激发背景知识。教师则要通过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层层深入地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辅助他们理解作品。通过循序渐进的分析,学生就能对作品进行连贯理解。

(二)筛选,建构体系

利用连结策略,学生将文本中所有的信息都挖掘了出来,形成了一个网络,但是,这些信息并非都同样重要,所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任务项目等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复述的活动,让他们围绕某个主题说说自己获取了怎样的信息,这样他们就能在复述中将不重要的信息筛选掉,只回忆最重要的信息。

《中国石拱桥》一文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并总结了我国石拱桥的特点,赞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此时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筛选出文本中的信息,试着复述,这样他们就通过实际例子明白了该如何围绕主题筛选信息。“赵州桥在哪里,它经历了几次修整?”这个问题需要单独筛选出和赵州桥有关的信息,而且,还要剔除掉介绍赵州桥长度、宽度、施工特点等其他方面的信息,这样的回答才符合要求。“中国石拱桥为何会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提取一些整体性的信息,避免提取赵州桥、卢沟桥等单一的信息。“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要回答这个问题,单靠文章是不够的,学生还要进一步拓展阅读,了解其他能体现聪明才智的地方。这样就帮助学生构筑了知识体系,让他们明白该如何分门别类地归纳信息。

在筛选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筛选出各种不同的信息,然后再试着完成相关的任务。学生发现,文本中信息虽然繁多,但是也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筛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

(三)整合,分析评判

整合指的是在阅读完毕后,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过程,学生要分析一下自己读到了什么内容,并评价自己的阅读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的活动,首先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整合了哪些信息,然后对照自己和他人的收获进行分析,看看自己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并思考下次要如何改进。

在学生阅读《中国石拱桥》后,教师让大家整理归纳文章的内容,然后进行自评和互评,看看谁的归纳更准确。如,有学生在归纳中提出:“这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卢沟桥和赵州桥的具体特点。”但是在倾听他人看法的时候,学生发现自己总结的信息不够全面,因为文章不仅仅介绍了卢沟桥和赵州桥的信息,还归纳总结了中国石拱桥的整体特点,这是该学生忽略的内容。由此该学生认识到:“在归纳整合的时候,要全面一些,不要遗漏掉文章的重要内容。最好能先归纳每一节的内容,然后再归纳段落的内容,最后归纳整篇文章。”

由于阅读实用类文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是否解决问题”这一标准进行自主评价。这样能突出文本的实用性,同时也能让他们提升应用意识。

学者施畸在《中国文体论》中提到:“创作文章,如不论体类,其势犹无轨之火车,失缰之骏马,虽在天才。不免危殆。”在语文读写活动中,如果能增强文体感,的确能提升读写综合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文体,读懂文本的隐藏信息,破译作品的情感、主题思想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提升审美赏析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春宏.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9):20-24.

作者简介:

徐波扬,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阅读策略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的觉醒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